本篇为“十大元帅”系列的一篇小番外,聊一聊十大元帅接受的军事教育以及人生经历。
先来总结一下接受的军事教育情况:
朱德(旧军阀部队,讲武堂,留苏)
彭德怀(旧军阀部队,讲武堂)
林彪(黄埔军校)
刘伯承(旧军阀部队,将校学堂,留苏)
贺龙(旧军阀部队)
陈毅(留法)
罗荣桓(私立青岛大学)
徐向前(黄埔军校)
聂荣臻(留法,留苏,黄埔军校)
叶剑英(讲武堂,黄埔军校,留苏)
十大元帅中黄埔军校毕业的有两位,林彪(四期)和徐向前(一期)。
在那个年代,黄埔军校是中国的最高军事学府,没有什么疑问。
聂荣臻和叶剑英虽然没有在黄埔军校读书,但他们俩却是在黄埔军校当教官。
和周恩来、邓小平、陈毅一样,聂荣臻也属于留法(旅欧)一派,在欧洲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送往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
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聂荣臻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值得一提的是,林彪曾是聂荣臻的学生,毕业后林彪到叶挺独立团担任见习排长,也是聂荣臻向同为共产党员的叶挺推荐的。
叶剑英在黄埔军校时期还没有入党,不过相对来说他出道更早。
叶剑英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和朱德是校友。
早在黄埔军校刚刚创办的1924年初,叶剑英就已经是建国粤军第二师的参谋长,属于黄埔军校的“本土系教官”。
简而言之,十大元帅中和黄埔军校有密切渊源的有四位。
按照当年在学校里的地位排序,大致应该是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林彪。
1955年十大元帅授衔时,四人的排名刚好反了过来。
当时资历最浅的林彪,成就最高。
聊完了“黄埔系”,我们再说一下陈毅和罗荣桓。
从接受军事教育的履历中我们很容易发现,陈毅和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唯二早期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或军事训练的。
换句话说,他俩最初不是按照“军事主官”方向培养的,而是“政治主官”。
罗荣桓大家都熟悉,中后期一直给林彪当政委。
陈毅其实早年也是给朱德当政委的。
大概是从苏区留守开始,由于项英比他更偏“政工”,陈毅才不得已开始走到一线指挥军事作战。
后来在华东野战军时期,粟裕在军事层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陈毅更多是凭借深厚的资历给粟裕“把控大主意”和“贯彻执行”。
两人合作的很不错,三野的战果在解放战争期间也是最出乎大家预料的。
再接下来聊的两位是朱德和刘伯承。
一般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都会对人物的出生年月特别敏感。
因为人物的年龄会直接影响其生活的时代和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角色(心态)。
十大元帅中,朱德(1886)和刘伯承(1892)是年龄最大的两位。
前者比林彪大了整整21岁,在那个年代绝对属于“两代人”。
朱德和刘伯承都是早年在旧军阀部队中名声鹊起,在国内受过正规军事教育后,又留苏继续深造。
经历相当丰富。
1949年建国的时候,朱老总已经年逾花甲,刘帅也五十七岁(比小平同志大一旬)。
相对“年轻人”来说,他们俩的心态自然会平和淡然很多,后来受的冲击也相对较少。
最后两位是彭德怀和贺龙。
按照约定俗成的“传统”,十大元帅中被称作“老总”的只有三位。
除了朱德,就是他们俩。
与上面八位元帅不同,彭德怀和贺龙早年完全是在旧军阀部队中成长起来的,属于军事实战派。
从性格上来说,彭老总和贺老总的江湖气质更浓一些,比较直来直去,快意情仇,少了一丝洞察人心的细腻。
抛开林彪不谈,建国后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他们俩。
在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中,留法留苏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存在。
像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他们大都在法国加入共产党,然后赴苏联莫斯科接受教育和培训。
再如朱德、刘伯承、叶剑英,也都在国内革命形势不好的时候到苏联去待过一段时间。
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
他们在苏联接受革命和军事教育的二三十年代,正是斯大林权威树立的关键时期。
身处莫斯科这样的政治旋涡,但凡是有一点敏感性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得到一点人生的感悟与经验。
人生的经验,看来还是很重要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