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而将这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放在一起,就造成了天南地北的各种汉语口音方言。关于中国有多少种方言这个事情,没有人能说清楚,即便是只算大流派,也有七大方言,十大方言等等多种分类。
也正因为中文是目前全球唯一的主要表意(意音)文字,才让中国能在这样复杂的方言环境下,保持大一统的向心力。使用不同方言的民众,才能有共同的民族认同。但即便如此,复杂多样的方言,在传统时代,也造成了不同地区民众在沟通上的重大障碍。
在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所谓的“官话”,来作为某种程度上的汉字标准读音。从清末开始,很多致力于中国革新的学者或革命家,都在努力希望推进制定一种能让各地方普遍共同通用的发音标准。在民国时代,采用的是融合北京、南京发音,并兼顾各地的国音,而新中国则用的是以承德滦平音为主要采集地的普通话。
所以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前门也不等于前门。除了河北承德滦平的同学们,我们其他地方出生的人,都算是有自己的家乡方言的,只是口音轻重,和普通话差异多少的区别而已。
但语文考试是用标准普通话发音来作为答案的,因此对于生活在方言和普通话差异较大的学生来说,在语文考试,尤其是正音辨音题上,往往是会吃亏一些的。而且从表面上看,普通话水平高的人,似乎教育水平和社会阶层都高一些。这也让很多人会觉得,学好普通话会是孩子成长未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梯。
而如果生活在方言氛围比较浓厚的地区,或者照顾孩子的老人、阿姨说话口音比较重,家长可能就会有较多焦虑,担心孩子从小听的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未来在语文学习上会吃亏,或者没办法将普通话说标准。

但实际上,让孩子听些方言,学些方言,并没有什么,其实是一件好事。
孩子的口音,的确和自己的养育环境有关。每个人的语言学习,也都是和环境相关的。也就是说,环境决定口音。

这也是家长会担心孩子从小受身边的人影响,导致只会说方言,或者普通话发音不准确的原因。

但这种担忧,却忽视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孩子可以同时学习多种语言,另一方面,环境也并不仅仅是从小照顾孩子的人。
在互联网时代,强势语言可以借助更多的大众媒体,影响孩子的口音。比如在2015年,英国研究者人员就发现,越来越多的英国孩子在长大之后反而会用美国口音来进行沟通。这个发现让很多以“英音”自豪,觉得美国音太土的英国人很不开心。
而英国著名幼儿节目制作人,也是“天线宝宝”的创造者Anne Wood,则认为这种变化背后原因之一,就是“cheap imported TV  shows” —— 因为英国电视台的幼儿节目制作经费一直被压缩,所以就正好转向用较低成本购买引进美国幼儿节目。而一直看美国幼儿节目长大的英国人,自然而然,就操着一口的美式英语了。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中国电视或者网络儿童节目,那普通话节目和方言节目的比例差别,肯定高于英国的英音vs美音。国内绝大多数儿童节目、动画片的配音,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平台,都是普通话发音的。
对于互联网、大众媒体时代长大的孩子来说,他们生活环境中,已经有大量的时间在接触普通话。如果家里人都是在说方言,那影响力还有得一拼,但如果仅仅是身边有一两位说方言,甚至只是有些口音,那这种影响相比大众媒体和网络,无疑很弱小。
如果我们观察过去几年中语文教育和考试的变化,其实可以看到,以前流行的一些关于正音、辨音的难点、考点,现在都已经逐渐弱化。在“双减”的新时代,这个趋势肯定会更加明显,语文教育会更加重视素质本身,而非细枝末节。毕竟普通话只是一种设定的标准读音,它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或者错。
扩展阅读:
而且,懂得或者掌握一种方言,对于孩子本身也有很多好处。

我们总说语言敏感期,有些文章也说孩子在某段时间学习语言多重要,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听力的敏感性是存在的。在婴儿期,孩子可以分辨出各种细微的声音区别。因此在这段时间,
如果能接触各种不同的发音,那对孩子的听力敏感性,就是很好的锻炼。
而听力也影响甚至决定了发音的区别,比如从小听日语的人,就没办法很好的发出R和L的音。所以我去JUMP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费了老大劲才明白原来“杜拉干波鲁”是在说七龙珠(Dragon-ball)。
其实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普通话中。汉语在不同地方的方言中,很多都拥有自己特别的发音方式。虽然熟练掌握普通话之后,可以嘚瑟自己会前鼻音后鼻音,但如果仅仅只会普通话,那也一样会失去对很多发音的敏感性。
比如让大部分中国人学习俄语或者西班牙语时候痛不欲生的大舌音,在很多湖北人民的眼中,就是无比轻松的事情。对此油管/B站上的一位在中国生活的西班牙人Jabiertzo,就曾经拍过一个视频,记录湖北当阳人如何轻松发大舌音,无缝对接西班牙语。
当然,学习方言的好处,重点并不是在于学习外语,而是方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和传承,一方面,方言本身就是地方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相比普通话,很多方言的发音,更贴近古代中文的发音。
所以方言也是一扇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窗户。很多在普通话中纠结了很久的发音问题,在一些方言中就完全不是问题。
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一个语文书上的“难点”,《回乡偶书》中“鬓毛衰”的“衰”字,到底读什么?
在一些更能体现古音的方言中,就完全没有这样的纠结。(点击阅读:乡音无改鬓毛衰,读shuāi还是cuī?
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中国人使用汉语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汉语语言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新的时代,其实已经不需要那么担心推广普及普通话,而是相反,要去思考如何尽量为各种方言留下还能自然生存的土壤。
所以有条件的时候,不妨让孩子有机会去听听方言、学学方言。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文章搜索】,在搜索栏里输入“教育”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怎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怎样的会霸凌人?
  • 教育是服务,底线是安全
  • 幼儿园禁止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除了不会就选C,还有什么“考试技巧”?作弊不算哦
  • 判作业是老师的工作,不是家长的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不吉利背后的中式死亡焦虑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近期文章回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