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道题,别查资料,别向下翻,凭真实感觉填。
梵蒂冈,梵高,梵克雅宝,梵文的“梵”读几声?
我是答案隔离线
.
.
.
.
.
.
.
.
.
.
答案是fan4声的“饭”音。而且不是多音字哦,就一个4声。
不过请答对的同学先别高兴,既然大部分人可能都读错了,说不定过两年词典里这个读音就变成2声了。
这是最近几天网上热议的事情 ——很多汉字的标准读音被改了,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累个半死记下来了很多“正确读音”,现在突然变错误了。反而是以前把字读错的人,现在一晃成了正确者。
不过那篇红火的文章中,其实有很多都说错了,比如大家都挂念的“石径斜”。字典里“斜”字一直都只有一个音“xie2”,只有在特定的古诗韵脚中,才会被读成了“xia2”。所以字典在这点上并没有乱改,要改也只是《语文》课本教这首诗的时候,会不会讲解和考古音和韵脚的差别。
还有一些改动发生的很早,早在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表》就已经规定好了,比如文章中的这些,就是几十年前就都约定好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该热门文章中的例子
▲1985版的《普通话异读字审音表》
其中只有一少部分比较新鲜的 —— 2016年教育部语信司发了新版的审议表征求意见稿(目前尚未实施,不过估计快了,据说正式版今年发)。
那这次修改有那么可怕么?我们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和85版的区别,可以说功过七三开吧。虽然有些该改的没改,有些改动很无厘头,但也有很多的确是有意义的,将85版的审音表中一些明显有问题的点改掉了。

比如那个最遭人恨的“血”字:
比如荨麻不再读荨(qian2)麻,而是变成和荨(xun2)麻疹一样的读音。这样挺好啊,“荨”字就能组这么两个相似词,还俩音......
还有纠正了一些85版里明显“想当然”的错误,比如那篇爆款文章中明显的错误:取消了“
”的一声和二声,这个就是85版里的bug,而新版里面列出了作的三种读音。

不过新版改动中所体现的原则之一,的确是让很多人郁闷的那点 —— 读音从俗从众,如果大部分人都读错了,那就改成错的。比如“瓜葛”就从ge2变成了ge3。而随着《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原本姓氏应读3声的“纪”,也变成了统读成ji4。
难道错的人多,所以就以错为对的了吗?不过翻开语言发展史,还真是这样的。
万一穿越回古代,会遇到的最大门槛是什么?就是即便遇到本土本乡的祖先,也根本没办法沟通,说话对方都听不懂。
这就是汉语读法中纠结的主要来源 —— 古音和今音的差异
很多人认为汉字应该坚守古音,但“古音”本来就是基本不可得的刻舟求剑。现代普通话连平上去入都改成一二三四声了,现在去追求古代人的正确发音是什么,无疑是瞎扯。古代也没有录音资料,仅靠书上用其他汉字标注,比如“和”是“从口禾声”,只能知道“和”和“禾”同音,但到底俩字应该怎么读?还是不能确认。
更何况在古代虽然有韵书,但并没有“标准读音”一说,李白是四川人,老杜是河南人,小杜是陕西帝都人,你告诉我说唐诗该怎么读才对?
更何况即便是在同一时空里,不同地区的方言随着各自演变也会千差万别,以减少沟通障碍推广普通话为目的来规范读音是好事,但是非说某个汉字“读”什么才对,读其他的都是错。这就有点过了。
所以汉字的读音原本就是会随着时间变化的,而变化的依据都是“大众怎么读”。读错的人多了,就成了对的,这再正常不过。不过先别郁闷,这反而是汉字的优势。
在历史学研究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就是中国之所以能在几千年内保持长期的大一统惯性,而不是像欧洲一样以分裂为主,汉语的表意特性在背后功不可没的。
作为目前流行语言中少数派的表意流,汉语的优点,就是一字多音。不仅仅是古音今音不同,隔着几十里的邻村,发音可能都有很大差异。

我们常用“同文同种”这个词,这不仅仅是统战要求,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标志。用相同文字的人会有文化认同感,而不同的文字则会产生“独立”意识。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中国藩属国想独立,一定要先废汉字的缘故。
在缺少现代交通以及电话等语音通信工具的古代,不同地区的语言会逐渐走上自己发展的道路,如果文字是欧洲这样表音的,那么也会因为发音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最终成为印欧语系几百种语言各有各自文字的分裂状态。
而汉语真算起来,方言的种类绝对不比印欧语系少,但不同的语言发音共享一套表意文字,这就将文字受到语音变化的影响减到了最低。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秦汉唐宋古人文字中的意思,而不像欧洲当代人研读古文这么痛苦。同样,不管是东北还是广东,包邮区还是川陕,完全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发音,但不妨碍我们因为共同的文字而具有同样的民族认知。
所以汉语的优点之一,就在于我们并不怕文字的读音出现什么变化,几千年来我们都是这样不停变化的。只要这样的变化,是利于语言的交流,而不是制造障碍。
只不过如果正确的读音可以朝令夕改,那么我们当初那么拼命学正音,还有什么意义呢?
可能意义在于语文课上总忘了教的部分。
重要的不是读几声,而是为什么要读这个声调。如果仅仅是死记硬背的“正确读音”,就算记住了,也无非和“回”字的四种写法一样。

比如“梵”字为什么要读4声?要知道这个字草木茂盛的本义早就不用了,古印度的“梵文梵语”,现在连印度人都扔光了。这个小众字读几声又有什么关系呢?
还真有的。现在“梵”字大部分用在一些特定西方译名上,梵蒂冈、梵高......而对应的欧洲语言中的va,van这些音。
所以“梵”读4声就更顺理成章一些 —— 在我国音译西方人名的规范里,van对应的就是4声的“范”,而不是用2声的“凡”来翻译的。尤其是荷兰人名中常见的van,Marco Van Basten 就是范巴斯滕,Rembrandt van Rijn 就是伦勃朗·范莱因。
在新华通讯社译名室1993年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中,英、德、荷兰、南非几个语种中的Van的翻译标准,就是“范”而且后面连着没点。
不过历史名人总是有自己的“高雅特权”,所以Van Gogh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梵高”,而不是标准译法的“文森特·范高”。也许是翻译家觉得“范高”太乡土了?
如果老师课上讲了“梵”读4声,而且“梵”、“范”对应的都是van。那就可以继续聊聊van的意思。它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代表贵族血统,而是表示是“from”,来自哪里、祖籍哪里。看奇幻文学的会知道,因为名字重复度很高,所以古代西方会习惯性的用“xx,son of A”,或者“xx,from B”这样的说法来区分人名,翻译成中文就是,“老金家的小三”或者“高丽来的胖子”这种意思。

所以伦勃朗·范莱因是来自莱茵河的伦勃朗,而文森特·梵高则是祖籍“高”的文森特,而 Fat*3 Van Korea则是......
可惜的是,我们的语文教案中不会像我们这样有空给学生聊“梵”字背后的八卦,所以也许我们会记得它读四声,也许就会按照“读半边”的默认读音法读成二声。但文字背后真正的意义,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
所以,再过些年,如果“梵”字在字典里改成二声,我们一定不会惊讶。我们的语文课上,大部分只要求记住读音,而忽视为什么读音。
语言文字的目的,一个是交流,一个是传承。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正确读音”来备考,是实现不了这两个意义的。比如16版审音表里的这个笑料:
这是为什么“修改正确读音”的传闻,也能激起大众的负面情绪的原因。并不是无法接受汉字读音的变化 —— “拜拜”在字典里都能与时俱进地读2声了 —— 而是我们无法面对自己当初浪费了大把美好青春在这样容易被抛弃的无用知识上而已。
还好这些年高考考什么“血”的三种读法的拼音题越来越少了。想起来上大学的时候遇到南方同学,很多会感慨:你们北方人命好啊,我们南方做拼音题真痛苦。
但真没占什么便宜啊,高考的那些题目,不管是来自南方北方,都一样痛苦,因为拼音题出题的思路,就是反人类反社会,希望错的人越多越好。因此选择那些“正确读音”和普通人读音习惯反着来的汉字来考就不意外了。而这样的汉字,当然很容易变成下一次修改读音的对象。
比如2008年山东卷的第一题,全对的答案是C,其中就有和大众读音相反的躯壳(qiao4),而这个音,就成了2016版审音表修改的对象。当初答对的考生,现在都错了。
规范标准读音的审音表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更多的应该是针对“播音员”这些行业人士,而不是从中找那些和日常读音最拧着的词来为难普通中学生。
改不改审音表,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可以在课堂上多学到有用的知识,多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历史传承精髓,而不是纠结最新的考纲里,夫兄是叫大bai3子,还是大bai1子。

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
教育
”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

  • 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我们还剩下什么
  • 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
  • 幼儿园禁授小学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园该学的到大学都没教
  • 数学启蒙的赢家,和谁先数到100无关
  • 幼儿园门口的“分离焦虑”
  • 为什么要过洋节?因为开心啊
  • 皮纹测智商天赋?算命先生们还是省省吧
  • 只有1/9家长会看的文章,左撇子宝宝的养育建议
  • 你是哪种育儿风格的父母
  • 清明,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 别用弟子规来绑架国学教育
  • 为人父母,你为什么不敢管教孩子?
  • 请教会孩子去面对那些“可怕”的人
  • 英语早教班不会和你说的事情
  • 欧美家庭最流行的熊孩子管教法: Time Out
  • 左脑逻辑右脑创意?你的大脑可不是这么分工的
  • 波澜壮阔的第一太空时代,在这部20年前的HBO史诗剧里
  • 别了,毁在小升初上的华罗庚金杯赛
  • 给“少数派”家庭家长的育儿建议

  • 为什么要教孩子做个好人?用数学公式来推导一下
  • 吵闹不专注?蒙台梭利安静游戏的自律练习
  • 数学好的人,怎么买保险
  • 带宝宝去电影院的第一原则——别扰民
  • 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是去关注那些去不了清华北大的孩子
参考资料: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公告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48/201606/t20160606_248272.html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