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希苏

西方学校要求申请人提交两类文件:标化成绩和申请文书。每年都有标化成绩高的学生,甚至全优学霸,被顶尖名校拒绝。既然分数好却不被录取,原因只能出在另一类材料中:文书。你的文书落选了。
标化成绩决定是否入围
申请文书决定能否录取
为了说明这个判断准确,我们先看一个现象。美国有些学校的网站上,会总结上一批学生的录取情况,你会发现这样的表述:上一年录取的学生GPA最高是4.2,最低是3.1,中位分为3.5;SAT最高1590,最低1280,中位分为1380;托福最高分118,最低分75,中位分为95。最低分其实不高,也就是中等水平。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美国没有录取分数线,但是有入围分数线。入围之后,决定是否录取的是文书,准确地说,是通过文书反映出来的学生的素质。
排名靠前的50所大学,多数还要求写一些补充文书(supplement essays)。它们认为通用文书不足以让他们对学生作出准确的判断,还需要借助这些辅助文书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以便筛选真正的好苗子。这更加证实了我们的判断:标化成绩决定是否入围,申请文书决定能否录取。
文书写得好,点石成金
我们强调文书,绝不是轻视学业。我们强调文书写作是在申请季,那时,功课的分数已经确定,无法改变了,例如GPA,是你多年学习的记录,改不了,托福水平临时抱佛脚,提高不了几分。
最后几个月,学生忙于写文书,你可以花5小时写,也可以花50小时写,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在高人指点下写,结果完全不一样。写得好,有点石成金之功用。
招生官每天要看一二百份学生的资料。成绩就那么几个分数,花几秒钟看看就够了,然后把最差的剔除,把百里挑一的拎出来作为重点关注。其余人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分别。比如说SAT满分是一千六百分,一千四百三和一千五百或者一千三百八,谁在乎?托福109 和103有差别吗?
招生官的其他时间全花在看文书上。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吸引人、写得漂亮,英语也地道,那立马给他留下印象。好文章会在办公室里传阅。他们完全可能就凭几篇文章就决定录取。这个情况不是不可能甚至不是个别的,我们和一些招生官私下谈话的时候也得出了这样的印象。
申请文书是学生和校方沟通的唯一机会
怎样才能把文书写出点石成金的效果呢?
首先,我们建议学生要记住文书的三个“唯一”特性
是学生与校方沟通的唯一机会
是给校方留下印象的唯一机会
是可能打动校方的唯一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文书写作万不可掉以轻心。
你自己要给校方提供一个录取你的理由
第二,要记住申请文书的本质是自我推销文件。在看你的文书之前,学校对你一无所知。你给学校做什么样的自我介绍,学校就对你有什么印象。
就像我们卖房子。我们得说这个房子的特色,告诉客户这房子好在哪里,例如地区好,靠近好学校,交通便利,价格便宜,风景好,有山有水,服务设施配套等等。把理由说充分了,才有人买你的房子。
文书就是这样的自我推销文件。你要把你的优势和优点凸显出来,让校方看到你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换句话说,你自己要给校方提供一个录取你的理由。
第三选择内容要有的放矢,“投其所好”。还是拿卖房子做比喻。对想买“学区房”的家长,你要突出离学校近,如果说有山有水,不能打动他。对崇拜西洋的家长,你要宣传“欧陆风情”,与洋人毗邻,说服务设施配套没有吸引力。
同理,你能打动校方的一定是它看重的品质,而不是我们自己看重的优势。例如能背几百、上千首唐诗,这在中国是很了不起的事,美国人不以为然。有几个美国人能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人家不看重这个。它要帮助你成功,你必须具备未来成功的条件。哪些条件呢?我们从学校的使命来分析:
它们培养领军人物。
那么,关心公共事务、参加社会服务、想改变现状就是必要的品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工作能力,领导力和影响力,就是必要的能力。
它们培养国际人才。
这样,“跨文化”的经历和经验,对其它国家好奇,反对种族歧视,对文化差异敏感,有包容心,善于融入外国文化,乐于和不同背景的人相处,就是优势条件。我们的学生,很少有跨文化的经历,如果有,一定要拿它做文章。
它们负有推进学术的责任,不仅仅向学生传授昨天获得的旧知识,还要培养明天发现新知识的人。
这样,有好奇心,喜欢提问题,喜欢探索,有独立见解,有创新思维,有研究能力,喜欢质疑老师、挑战权威之类在我国不受待见的品质,却是西方名校特别推崇的品质。
我们建议学生结合上面的要求,审视自身的条件,选出一条或者两条加以发挥,讲好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文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学生说,我身上没有美国提倡的品质,怎么办?那些是普世的品质,不是美国人独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不全有,但是多数都有。例如上进心,独立思考,社会责任感,沟通,谁没有啊?在我们日常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参与的活动中都有体现。只不过我们平时不那么注重它们罢了。
罗丹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套用一下:“我们不缺乏素质,缺乏的是挖掘。”我直接指导的人中有5人进了哈佛和MIT,3个人回国后在北京发展。他们学习不错,但不是学霸级的学生。他们也不是有非凡故事的人物,为什么能进入名校呢?我的作用是把他们身上具备的、西方学校看重的品质挖掘出来,然后以西方人接受的方式表述出来,帮他们写出好文书,所以成功了。我相信我们同学们只要认真挖掘,一定有故事。
作者简介
王希苏
王希苏,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获得英文学士,硕士,博士。在哈佛做博士后研究,在麻省理工学院或工商企业管理硕士。
曾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英语,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任客座教授,教授MBA课程。
出版专著《领导的实践》,翻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文集《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长期从事教育和培训,在欧美大洋洲多国进行演讲。近年从事留学生指导工作,帮助中国学生进入一流名校。
小贴士
“留学夜话”系列文章由王希苏教授独家撰写,连载10期,本期为第9期。
如果读者朋友们对于留学有独到的见解,也欢迎后台联系留学君投稿。期待你们的新观点!
往期链接
撰稿人:王希苏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记者:屈琦
监制:
李璨
责任编辑:张影
2021《留学》名企探营第十二站 | 成都嘉华少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做切实服务学生的咨询机构
如何练就一口地道的英语?
与世界的甜美相遇 | 水果中的“白富美”大赏
酷暑已至,“老外”解暑也有妙招
7.13更新政策|部分国家最新入境政策汇总
多种留学途径实现你的留学梦
毕业季又至,留学生如何突破求职困境?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WeChat:13716319877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