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十大元帅”系列的第九篇,讲述聂荣臻元帅的故事。
1920年10月19日,搭载邓小平等80多名中国学生的法国邮轮“鸯特莱蓬”号缓缓停靠在马赛港。
完成侨民登记处的登记后,他们又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巴黎。
在巴黎
法中友好协会
举办的欢迎活动上,小平同志认识了一位前一年12月刚刚到法国的四川老乡。

此后的留法岁月里,二人成为了好友。

这位老乡便是聂荣臻。

邓小平和聂荣臻在一起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
青少年时期的他先后接受过旧私塾和新式学堂教育,后考入江津县立中学,也就是今天的重庆市江津中学。
和张大千是校友。

聂荣臻在中学时代体育十分出色,尤其在足球方面,是校队的核心人物,

这种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一直延续到了革命年代。

话说在1933年夏天中央苏区的红军组织过一次“全军赤色体育运动大会”,总操盘手就是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
聂荣臻读中学的年代,正是“
南陈北李
”凭借《新青年》杂志火遍大江南北的时期。

经过一番进步思想的洗礼,年轻的聂荣臻在“五四运动”期间积极组织学生运动,被当地军警所不容。

正值那个年代“留法潮”如火如荼,聂荣臻遂走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于1919年12月9日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程。
和很多人一样,这次法国之旅也彻底改变了聂荣臻的一生。

1922年,聂荣臻在比利时沙洛格瓦劳动大学化学系学习时留影
在异国他乡,聂荣臻认识了蔡和森、向警予、陈毅、邓小平等人,和小平同志的关系尤其要好。
邓小平在法国》一篇中,我们详细介绍过留法学生由“勤工俭学”变成了只有“勤工”没有“俭学”的悲惨遭遇。
这是一个梦想破灭的过程。

青年学子一旦“梦想破灭”,便很容易走上“激进”的道路。

人性使然。
1921年2月28日,包括聂荣臻在内的四百多名学生到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被法国警察强力镇压。
当年11月,聂荣臻被迫离开法国,来到了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
此后他的思想开始迅速转向马克思主义。
1923年春,聂荣臻经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轻的赵世炎
赵世炎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旅法国期间曾周恩来的上级(赵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执委会书记,周恩来为宣传委员,李维汉为组织委员)。
1927年“四一二事件”后赵世炎留在上海继续从事地下活动,不久被捕,英勇就义。
他有一个妹妹叫赵君陶,嫁给了另一位烈士李硕勋。
算起来赵世炎是XX的亲舅舅。
1924年周恩来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部分成员合影,左四为周恩来,左六为李富春,左一为聂荣臻,后排右三为邓小平
1924年秋,聂荣臻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次年9月,聂荣臻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在邵力子(校政治部主任)手下工作。
从漂泊异乡的少年到国内叱咤风云的人物,旅欧学生们走了一条“充满未知艰险的通天捷径”——共产党、苏联、红色革命。
十大元帅 番外
》一篇中我们介绍过,十人中和黄埔相关的有四位。

徐向前和林彪是学生,聂荣臻和叶剑英是教官。

不过聂荣臻这个教官只做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当时黄埔的校长蒋介石对于这批从苏联归来的教官非常警惕,1926年3月18日“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借故免去了聂荣臻的职务。


关于“中山舰事件”至今有多个版本的故事流传,这里我们也不去断这种历史官司。

不过当时的大背景是孙中山逝世后苏联试图将国民党彻底改造,遭到国民党内强硬派(“西山会议派”)的反弹。

手握国民党军权的蒋介石在国民党强硬派和亲苏的汪精卫派之间左右摇摆,整了一出“包围苏联顾问和共产党机关”又声称“只针对个人”的大戏。

为一年后的“四一二事件”埋下伏笔。

孙中山在永丰号(中山舰)上与船员的合影。中山舰(1912年-1938年)是一艘钢木结构的军舰,永翔级炮舰的2号舰,标准排水量780吨。中国近代史上很多重要事件发生在这艘军舰上
1927年8月1日,聂荣臻作为叶挺十一军的党代表参加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的部队主要有三支,按照人数排序大致是贺龙部、叶挺部和朱德部。

在三河坝分兵中,朱德率25师一部留守(陈毅、林彪、粟裕等也在该部中),而聂荣臻、叶挺、贺龙等人则是随周恩来一起率主力南下的。
南下的义军最终在潮汕地区失败,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人被迫去了香港。
而留守的朱德一部,后来在闽粤赣湘边界地区转战许久,最终于1928年4月28日上井冈山与秋收义军完成会师。
三十年代初聂荣臻主要在上海做地下工作。
顾顺章事件”后,上海的中央整体转移至苏区,聂荣臻调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与曾经黄埔军校的学生林彪搭档。
在此后的岁月里,林彪和聂荣臻搭档过相当长一段时间。
聂荣臻的副手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是秋收起义出身的罗荣桓(《罗荣桓:记得当年草上飞》)。
他们三人也是后来红一军团诞生的三位元帅。

1932年4月红军占领漳州后,聂荣臻与林彪在缴获的飞机前留影。《人民画报》1967年10期
1935年5月24日,聂荣臻作为红军先遣队政委,和司令员刘伯承一起指挥攻占了安顺场渡口。
当时可以渡河的船只有四条,刘聂二人花了两天的时间才将一个团成功渡过大渡河。

很显然,想靠这个效率将整个红军大部队运到对岸是不现实的。

追兵就在身后。
5月26日中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到达安顺场。
听取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时任总参谋长)和先遣队政委聂荣臻(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详细汇报后,最终拟定了如下的方案:
1、刘伯承、聂荣臻率已渡河的一个团(红军最精锐队伍)为右路军,沿河北上,限两天半夺取泸定县城;
2、林彪率红一军团军团部、红2师和红5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左岸前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限三天夺取泸定桥;
3、一旦泸定桥被川军炸毁或泸定县城有大批川军驻守,则聂荣臻和刘伯承就率已渡河的一个团到川西打游击,“再另搞一个局面”。
就在红军制定作战计划的当天(5月26日),蒋介石由重庆行营飞赴成都坐镇指挥。
他电勉沿岸各部指挥官:

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彝汉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军的覆辙,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飞夺泸定桥一战的“首功”最终被林彪部的王开湘(1935年因伤寒去世)和杨成武斩获。
他们于5月29日下午4时对泸定桥发起总攻。
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右路军则于5月29日晚22时许进入泸定县城,与林彪部完成会和。
1936年2月,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部分领导干部在陕西淳化合影。前排左起:王首道、杨尚昆、聂荣臻、徐海东。后排左起:罗瑞卿、程子华、陈光、邓小平。
1937年8月,红军整编为115、120、129三个师。
林彪任115师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兼政委,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

原红一军团改编为343旅,旅长为陈光。
原红十五军团改编为344旅,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
抗战初期林彪负伤赴苏联治病后,115师有一次著名的“分兵行动”。
罗荣桓与陈光率师机关和第686团组成的“东进支队”,于1939年3月进入山东,同八路军山东纵队会合发展为山东军区。
聂荣臻则率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和师骑兵营开赴华北,建立晋察冀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在我党历史上非常有名——这是八路军除陕甘宁之外最大的一块根据地。
像抗战中有名的黄土岭战斗,就是晋察冀军区八路军的一次代表作。
1939年11月7日黄土岭战斗中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的八路军迫击炮,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聂荣臻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门前
解放战争期间,晋察冀部队和晋冀鲁豫部队合并成华北军区野战部队。
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委。
巅峰期的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下属三个兵团,总兵力达四十余万。
在1948年12月的平津战役中,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部队作战。
分开若干年后,曾经的红一军团“三驾马车”又一次合体。

北平和平解放后,聂荣臻出任平津卫戍区司令、北平市市长。
1949年4月,华北军区18、19兵团被划归一野,20兵团则继续由中央军委直辖,驻防在京津地区。
20兵团的司令员杨成武,也是建国后第一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八十年代初的薄一波与聂荣臻

建国初期的聂荣臻曾一度身兼数职,华北局、北京市、总参谋部都有他的身影,忙得不可开交。
1952年秋天,聂荣臻因劳累过度生病,赴南京杭州等地休养。
休养结束后,聂帅将主要精力投入军工生产和军队的装备工作,尤其以原子能工业的筹建工作为重中之重。
1958年10月,聂荣臻出任国防科委主任,主持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大西北的罗布泊、酒泉等地,都留下聂荣臻大量的足迹。
因为长期远离京城的漩涡,所以狂风暴雨来临的时候,聂荣臻受到的冲击比较小。
林彪方面,考虑到历史渊源以及聂本身不构成威胁,对他还算不错。
倒是江青一伙,一直借机(杨余傅事件)搞聂荣臻,大批其是“华北山头主义”。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聂帅也是十大元帅中最后逝世的。
去世后,聂荣臻的骨灰一部被安葬在八宝山,另一部分则安葬在了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那里有和他一起在航天科技战线上战斗过的711名革命英烈。
沙漠长眠,胡杨为伴。
番外
聂荣臻七八十年代对于中日民间的友好往来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八路军战士给美穗子喂饭,右为聂荣臻
话说在1940年8月20日,聂荣臻在石家庄井陉煤矿一带救下了两名日本孤儿。
一个叫加藤美穗子(4岁),一个叫加藤瑠美子(1岁)。
加藤姐妹的父母在井陉矿站工作,被日本人自己的飞机扔炸弹时炸死。
收养了姐妹二人一段时间后,出于人道主义的考量,聂荣臻将姐妹二人送回到石家庄日军指挥部。
同时还给日军将领写了一封亲笔信。

妹妹加藤瑠美子被交还日军后不治身亡,但姐姐加藤美穗子活了下来。
美穗子的传奇经历后来在日军中引起强烈震撼,进一步激发了抗战后期日军的厌战情绪。
聂荣臻会见美穗子
一别四十年。

直到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讲述了这段故事。
文章被日本各大媒体争相转载。
在各方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惠子。
几个月后,美穗子和家人一道来北京拜访聂荣臻,即上图的那一幕。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