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投行辞职那段,有次我去五道口找老同学玩,在地铁里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灯箱广告,上面认认真真写了八个大字:
“青春之后,认输之前。”
那年我29岁,已谈不上年轻,却依然看不到成功的背影,这八个大字狠狠击中了我。
我想起高中入学第一天,每位同学都上台自我介绍,老师让大家讲讲梦想,我说自己梦想成为作家,其他同学梦的也都很大,有想改变理论物理的,有想做出第二个微软的,还有想当主持人的,没人梦想当一个天天打卡上班的社畜。
截至灯箱映入我眼帘那一刻,这些同学早已将梦想抛到脑后,安稳的当起了上班族,大家也有不甘,也曾消沉,但都接受了现实。
除了我。
从小学开始,我就一直特立独行,老师们不管喜不喜欢我,都觉得我很特别,将来是要干大事的。
喜欢足球的都知道,足坛有个狂人教练穆里尼奥,他最狂的一句话就是:
“I am the special one.”
(我是最特别的那一个)
潜意识里,我们都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角。正如感情中,我们都希望自己在对方心里是交往过最特别的那一个。
对一个人最大的褒奖不是优秀,而是特别。
小时候,很多人都有过“I am the special one”的感觉。
我那一代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外加四个老人生活的中心,上学后,在40人的班里脱颖而出也并非难事,因为那不是充分的竞争。
我的高中是一所很有名的学校,能考进来的都是尖子生,很多同学最大痛苦便是,上了高中后突然发现自己并不特别了。
初中三年都没考过年级第二的人,可能第一次期中考试就要落到100开外,从前引以为傲的强项,现在也泯然众人。
当时老师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疏导好大家的情绪,千万别想不开。
只有极少数人能在高中继续拔尖考入清北,不过别急,上大学后这些“胜利组”同学的自信立刻会被摧毁,我有个学霸朋友上清华第一年就不得不重修一门科目。
即使在大学还能继续优秀,毕业头两年,社会一定会把你残存的那点“特别感”打磨殆尽。
学校里,我们面对的竞争是几十人,数百人,最多也不过是恰好生于同一年同一地区的所有人。
而在社会中,与我们搏杀的往往是上千万人(以新媒体为例,微信公众号就有3000万个账号,其中月活账号超过500万)。
有人说,所谓成长, 就是渐渐意识到自己不是这世界的主角的过程。这话我听着实在太丧,我什么都可以接受,唯独不能接受平庸,29岁那年我之所以辞职,也正是不想认输。
周润发在《无双》里说过,一万人里只有一个人能当主角,想要特别就得有特长。
金融那些年,面对无尽的ppt和excel,我终于搞明白这不是我所长,继续陷在里面永远只能当配角。
从小学起,我写的作文一直被老师拿来当范文,十年前MSN还流行的时候,同学们也都很爱看我的space(博客),这些都是我梦想当作家的原因,但当时我也并没对自己的才华深信不疑,因为我毕竟没有经历过充分竞争。
唯一的办法只有实践,参与到充分竞争中去。
于是我毅然选择辞职。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截至今年,“皇太极在纽约”在文化类公众号中排名Top100,全网3000万公号里大约排在2500名,我已拥有50万读者,写出了超过10篇阅读破百万的作品,全国有两亿人看过我的文章。
我有位小读者恰好是高中校友,当年我的班主任现在成了他的年级主任,有天他私信了我一张年级主任的朋友圈截图:
“我在四中十几年,最骄傲的事便是当过皇太极的班主任。”
如今我终于可以对以前的老师们说一句:
“Yes,I am special.”
关于成长,那话没有说错,但我想补充一下:
所谓成长,是逐渐意识到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然后不断奋斗成为主角的过程。
往期回顾:
李诞不是郭德纲
我心上的三朵花
一页纽约
一页三里屯
29岁,月薪四万,裸辞
扫码加我微信!
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
关注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