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简单心理「情绪周记」栏目。
当春运静悄悄地开票时,我们心里知道,这个年又是特殊的。
虽然表面还在工作,背地里微信已经敲给各个在北京的朋友:你过年回不回去呀?
不回的话打算怎么过?(还有,你是怎么跟爸妈开口的?)
这些情绪当然是值得记录的。它反映了我们对故乡的看法,关乎我们如何做一种选择,以及做一个决定时,你最看重什么因素?
问了一圈,编辑部回家/不回家的比例,大概是3:1。理由我们都写在文章里了。
欢迎你也来写写,关于“回不回家”的想法。
PS:
在本栏目的评论区,每期都有一个幸运鹅会得到简单心理的周边帆布袋(两款/随机赠送)。
本来对过年没什么寄望,今年10月份的时候还想筹备一个“过年不回家”计划,比如拉个同样不想回家的朋友,去云南待一周之类的。彻底退出亲戚们的视线,做一个不用被盘问工作、收入、未来、感情状况的自由人。
可是当回家这件事受到了具体的限制以至于很可能变成一个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很奇怪,我现在心里只有一个强烈的声音:我想回家!
回家过年最美妙的时刻,就发生在“回家”的那一天。高铁靠窗座位不断闪过的风景,处理完所有事务终于可以松口气的轻盈,以及内心尚存的对亲情的温暖期待。这也会是一年里跟父母关系最和谐的一天,还记得去年三十晚上回家,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爸一边在厨房干活,一边哼起歌来。
然后拖着困意,跟妈妈说很久的话,进入沉沉的睡眠。虽然知道接下来还会有不可避免的矛盾争吵,这一晚已经能让回家这件事值回票价了。
去年因为疫情在家里滞留到了玉兰花开了的时候,跟我的大书架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间
我从小是个恋家的人,大学又是在家乡读的,可以说除了最近几年,我很少和家人分开。
但前几天,我认真思考后,竟然觉得“今年过年不回家”是个可行的选择。
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和家人分开的时间里,我们各自过得很好。前段时间有事回去一趟,发现爸妈奶奶三人小日子过得烟火气十足,还很有规律,分外让人安心。
  2. 北京这边有事情没做完,回家容易“纸醉金迷”(瘫成一团)。
  3. 朋友和伴侣都还在京,舍不得他们。说起来,我留京的好朋友已经开始给自己置办起了年货,算是生活里一种热热闹闹的盼头。
  4. emm,怕被“英年逼婚”。
但纠结肯定是纠结的,毕竟回家的好处也在那里摆着呀。
可以吃妈妈的家常菜来减肥(哦饭还是好吃的,就是清淡了点);可以枕在奶奶圆鼓鼓的肚子上和她聊天;可以和老爸一起看《终极笔记》;一起吃热fufu的火锅、炖大白菜,在炸藕合刚出锅的时候,吃到烫嘴的那一口;可以去rua我的三个小外甥(其实是被他们玩)......
决定性的一刻是,朝阳区被降为低风险了,回家不用被隔离了哈哈哈。
当然还有,难以想象初一晚上,没有“奶奶的一杯白酒,和家人举杯说祝福”的场景。
穿着红秋衣晒太阳的奶奶
网友都算好了,春节假期(去调休纯享版)就三天。心里已经不想回,但还不知道怎么开口跟爸妈说。
感染风险、核酸证明、乡镇社交当然是阻碍,但它们不过是些小的routine罢了。
这个话题的核心是:在“可回可不回”的前提下,你有没有一种回家的绝对渴望?
听说,有的朋友很想家,再麻烦也要回去;也有人说,家里新出生了小狗,要回去看它们奶乎乎的样子;还有人说,老乡之间有约定,每年一定要见一次的。
我问了问自己,真的是没有。
“你应该多为父母考虑”
“过年应该一家人呆在一起”
——为了对自己好一点,我把脑子里那根“应该”的弦给卸了。没有什么“应该”。如果突然有了3天假期,我就会拿来睡个饱觉。
面对“回不回家”这个问题时,你想到的是什么?
写在评论区,照例抽送一只简单心理周边帆布袋(通常是获得最高赞的那位朋友)。
上期中奖的幸运鹅是@海蓝色

 往期「情绪周记」
活着不是spark,活着就是活着本身
“去见一个自己讨厌的人”
“年底了,糊弄下得了”
一个人的哪些行为,会让你觉得“油腻”
糟糕一年里的5本好书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心理专业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