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X20计划是我们在7月4日发起的一项城市观察活动(详情:24X20计划:我们如此认真地观察城市 | “我的西城宜居创想”竞赛实地探勘)。为此我们招募了40位观察者,分别奔赴北京西城区20个街区胡同地段(每个地段2人),完成周期为24小时的全程观察。
* 我们认为,在一座古城的核心区,在“存量空间”成为城市命题的今天,当设计只关注物化的实体、僵化的图纸信息,而把城市中的“人”的真实生活抛在一边,设计本身就注定背离了城市内在的历史性与复杂性;城市是世世代代城市居民成功、失败的生活经验累积的空间结构。为了更好的帮助【西城区街区、胡同公共空间创意设计方案征集】的设计者,我们发起了这场观察计划。
* 本文是该系列观察报告的第2篇,作者刘佳璇。
关于老墙根的地名来源有两说。
一说街名来自辽代。在辽代时期,老墙根街位于当时的辽国南京(也称燕京)的东北城墙根下,由此而得名。在20世纪30年代时,老墙根街仍保存了辽代古城墙一段内垣遗址。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方志学家张次溪在调查北平风土期间,撰写《燕京访古录》,其中记载了当时的遗址状况:“宣武门外老墙根有半截废城一段,长一丈八尺,高九尺。城砖坚固,石基如新,平嵌一石,上刻隶书‘通天’二大横字,左刻‘辽开泰元年’五字,右刻‘北门’二字,均隶书。考此处为辽时内城东北隅也。”
另一说,街名取自明代惜薪司南厂南墙根。清代时南厂被拆除,沿南墙根自然形成了一条街。
根据记载,老墙根街原是一条约5米左右宽土路,1963年市政建设,老墙根街建成柏油马路。在“文革”期间,北京市在南横西街至西单修筑地下防空洞干道工程,修筑到老墙根街东口时,在地下六米处发现一座石桥,经当时专家考证,为辽代内城护城河上的石桥,与地名来源自辽代说相契合。
另外,年少时居住在老墙根街的北京民间学者黄永顺从其父黄厚培(共和国出版界元老)的手稿中发现,老墙根街曾有旧货夜市,称为“小市”,贩卖旧货假货,盗贼常在此销赃,建国不久后“小市”被取缔。
虽然老墙根街在北京城并不算一条出名的胡同,但是其历史可以和砖塔胡同比肩,是北京最早的街区之一,记录了北京在辽代时期的城廓。不过,在变迁之中,如今的老墙根街不仅失去了大量遗存,也几乎遗忘了历史。
我自2005年随父母由原崇文区东花市迁住老墙根街居住。十多年来,老墙根街不存在大拆大建,但是其历史风味其实早已荡然无存,使得老墙根街成为一条有历史却无记忆的街区。事实上,作为这个街区的居民,我也是从这次观察行动的前期资料收集中,了解到街区历史的。
这使我意识到,在北京,和老墙根街一样“失忆”的街区还有很多。那么,在接下来的城市设计中,是否应考虑在合理的位置树立标识,展示街区历史?
抛开“老城重组”“传统文化复兴”这样的宏观叙述,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们,应该考虑树立这样的标识对于居民来说到底意味什么。对于街区来说,历史其实是情感的叩问,我们展示街区历史,并非是为了给游人看,实际上是对内的,一种针对街区居民的文化服务。虽然历史本身已经和居民生活关系不大,但让居民了解这段街区的历史记忆,更利于居民对所在街区产生情感认同。
这种基于历史记忆的情感认同有多重要?我们从史家胡同、大栅栏地区的有机改造中,已经得出了答案。然而,在我们的城市设计中,常常忽略老墙根街这样看上去没有历史遗存、流动人口较多的老街区,使得它们变为被遗忘的角落,也使得它们的历史进一步湮没。
老墙根街这样的街区中,存在很多大量流动性较大的“棚户区租户”,而这些居民,能否真正对所在街区产生情感连结呢?如果居民们通过所在街区的历史,一窥城市的变迁,从而对城市有更深的认知和认同,而不仅仅将街区视作柴米油盐的起居场所,那么每一个居民,或许会更加爱惜他所在的街区和城市。
老墙根街东西两段不同的生活样态
在正式开始观察前,我将先根据多年来的日常观察,对街区基本状况进行简单梳理。其实,以广安胡同和老墙根街十字路口为界限,老墙根街东西两侧的街区居民生活样态有鲜明的区隔。
街区东半段,300余米的平房居住带
范围:广安胡同-老墙根街十字路口至校场口胡同与老墙根街接口处
街区东段为平房区,道路南北两侧,以灰色平房为主。这一地带的居民,和如今老城内大部分残留的平房区一样,夹杂着老北京和外来务工者。十年来,外来务工者越来越多。
该地段的居民生活环境并不好,居住空间逼仄、设施老旧,街道整体卫生状况较差。
在宣武区并入西城区后,西城区对老墙根街东段进行过街面整治,但这次整治只是针对街面商铺门脸的面子工程,将店铺牌匾换成统一样式,而样式本身也缺乏设计美感。对于东段的居民来说,这次整治并没有对他们的生活起到太大帮助作用。
街区西半段,300余米的现代楼房居住带
范围:广安胡同-老墙根街十字路口至老墙根街-下斜街丁字路口
街区西段以楼房区为主,主要有两个现代小区,街道北侧为长椿苑,南侧为老墙根街38号院,还有一个较老的居民楼为老墙根街129号院1号楼。
长椿苑和38号院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所建,居住条件较好,由于地理位置便利,该地段的楼房房租不菲,因此少见租户,居民多为房主。其中,38号院内为国家机关(包括公安部、审计局等单位)工作人员的家属楼,院内有一个单位班编制的武警内卫战士,为公安部警卫局派驻,以保障院内警卫局干部的后勤工作。
由于上述两个条件,该区域的治安条件明显优于街区东段。
在38号院西侧,有一条L型的萤光胡同,胡同狭窄短小,其北侧保留一个较小的平房区域,居民中也有一些外来务工者。相对街区东段而言,这个平房区域居民少,相对安静,胡同街面也卫生一些。
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情况
对于基础公共设施建设情况的观察不分时段。整体而言,这一段道路的基本问题是狭窄,道路边经常停放车辆,平常只能容纳单车行驶,行人、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没有分车道,需要彼此避让。
l   东段:
道路宽度8~9米,南侧种植榆树。柏油路基本平整,排水设施完好。雨天路边低洼处偶有积水(因为东段卫生条件较差的缘故,积水较脏),但天晴后排水较快。
东段有三处教育设施,一处中学,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初中部;
两处私立幼儿园,一个在广安胡同-老墙根街十字路口东北角,有独立院落,另一个在十四中东侧一平房内,这一平房内的幼儿园接收的多是周围平房区居民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们缺乏室外活动的空间。
有两个公共卫生间(其中一个只有女厕);没有固定停车位,机动车停在路边,加上道路两侧常有商铺摆设的桌椅、路边摊、菜摊,对于机动车来说,道路较为逼仄;有一处自行车停车棚,供十四中初中部使用,大部分居民的自行车停在院中或路边,共享单车停放路边,颇为杂乱。

东段道路上有两处大的垃圾分类桶。由于前段时间整治穿墙打洞等违规建设,垃圾桶周边目前堆放了不少建筑垃圾,尤其是金客隆超市旁边,拆掉金客隆原有的门脸后,建筑垃圾在12日晚仍然堆放着,13日17时建筑工人对其进行了清理。
东段平房区缺乏供居民一起纳凉休闲的场所,傍晚居民们多在路边坐着纳凉。在接下来的设计中,可以借鉴大栅栏地区“留白建绿”“拆违还绿”的做法,选择一个合适的空地修建微花园。
事实上,老墙根街社区服务站前有一块小空地,这块留白可以修建微花园实现社区服务的功能。
l   西段:
道路宽度8~9米,道路两侧种植榆树。柏油路基本平整,排水设施完好,但由于38号院、长椿苑地基都较高,导致道路与两侧形成凹字形地势,两侧雨水灌向街面,雨天道路上总有一厘米左右积水,只有道路中间稍高处积水少些,虽然晴天后排水很快,但对于居民来说雨天出门马上湿鞋,颇为不便。
共有三个公共卫生间;除了两个小区内有停车位之外,东段有收费停车场,分别位于38号院北侧、长椿苑南侧小广场,共40个车位(但可以容纳50辆机动车停靠)。在停车场之外的区域,西段北侧路边也停靠一些机动车,根据7月14日15点的观察,共11辆。
长椿苑、38号院院内有各自的分类垃圾桶,在萤光胡同口还有一处垃圾桶供平房居民使用。

西段原有一处室内菜市场和药房,由于北京市的整体整改,原有菜市场和药房关闭,正在升级改造,将在原址建立服务老墙根社区的综合性站点“老墙根百姓生活服务中心),集便民超市、餐饮、居家服务、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驿站等为一体。
由于这次整改,许多菜市场中的原有菜商租住到了东段的平房区中,并在东段街面摆摊,另外,社区引入了流动早市菜棚,上午在38号院北侧的停车场设立三到四个菜摊,供周围居民购买。
为补充菜市场功能而设置的流动菜棚
街区环境卫生
居民对于老墙根街的环境卫生普遍表示不满意。尤其东段环境卫生较差,在人流较大、摊贩较多的时间,虽然摊贩们会各自在收摊时收拾地面垃圾、上午和下午都有清洁工人来清洁,但是街面还是有些脏乱。
街区车流与人流
人流和车流的高峰期,出现在早7点到8点和16点到18点左右,在广安胡同-老墙根街路口,向东西两侧通行的方向,平均每分钟通过2辆机动车、5辆非机动车。这期间容易出现短时间的拥堵,一旦机动车行驶中要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后面就会排起行人和自行车的长龙。
这个问题,在十四中初中部正常教学期间,会更为严重。
其余时间,老墙根街机动车较少,西段机动车流略高于东段。
9时老墙根街东段
居民年龄与户籍
根据走访,老墙根街居民的年龄大多数为30岁以上,以35~55岁之间的中年人为主。在对这一年龄阶段的抽样访问中,东段的10位受访者中有4位是非京籍,这4位的职业都是街面摊主。受访的5位55岁以上居民都是京籍。
居民生活状态及临街业态经营状况

观察分时段进行,将24小时分为6个时段,每4小时为一个时段,对东西两个街区半段进行观察。

长期以来,老墙根街环境杂乱(尤其是东段),很符合自清代以降旧城“南贫北富”的说法,至今东段居民仍然以城市底层劳动者为主,生活保留着南城一直以来草根性的特点。而西段的居民多为楼房住户,为城市中产阶层的生活状态。
老墙根街的临街业态,都以围绕居民生活所需的小型商铺为主,比如小饭馆、早餐店、蔬果铺、小超市、小卖部、五金行、杂货铺等。除了金客隆超市和义利面包店外,其余店铺都是“夫妻店”,经营者以外来务工的夫妻为主。
天和菜市场的整改影响了整个街区的临街业态运营,菜贩进入胡同,菜摊补充了菜市场的功能,同时也让东段一时更显得杂乱。
根据老墙根街的计划,未来的百姓服务中心,将会重新整合所有社区服务功能,如今杂乱的局面可能自然改善。
l   东段:
0点~4点:安静,大家都在睡觉。
4点~8点:4点到6点,街面开始苏醒,早餐店开始准备;6点到8点是早间街区活跃的时间,早餐店首先迎来周围居民,7点左右,十四中初中部的同学和家长陆续来了,这本是学生的暑假时间,但是还有小升初开学教育和补习班的同学;幼儿园老师们站在幼儿园门口,开始迎接小朋友;小卖部、蔬果摊、金客隆超市、义利面包店、杂货店等开始营业。

8点~12点:上午街区较为安静。13日早9点75号院前水果店内水管忽然漏水,水流蔓延到街面。

12点~16点:有纳凉居民,75号院水果店、金客隆超市前和61号院前水果铺白天一直开张,偶有顾客。
16点~20点:16点,广安北巷北巷口,卖烤冷面手抓饼的大姐出摊;17点左右,东段菜贩们出摊,迎接为晚餐做准备的居民,摆摊时间一直到21点左右,除此之外还有卖布料、背心的小贩摆摊;19点半开始,东段街区自发形成了小型夜市,街边有三两处售卖小吃的移动摊位。
20点~24点:从20点到22点之间,菜贩渐渐散去,但小型夜市活跃。各个小店会支起室外的小桌,售卖“脏摊儿”夜宵外,惠顾者有疲劳工作一天的外地劳动者,也有胡同里的老居民。很多乘凉的居民,会自己在门前支起桌子吃自家准备的夜宵。

在东段,靠近路口处此时会出现一群纳凉的居民,即俗称的“膀儿爷”,胡同里的大爷们晚饭后光着膀子,手摇大蒲扇,七八个聚起来聊天,另外还有大爷支上象棋桌,三五个围观棋局,直到22点左右,各自散去。
东段的小夜市,晚8点半
老墙根街61号前,菜铺老板,街区居民,每天7点出摊,9点收摊
十四中初中部对面饭馆,晚8点半
左侧门为晓文文化俱乐部(棋牌室),夜间门前会有麻辣烫
l   西段:
0点~4点:同样安静,睡觉中,偶然窜过一两只野猫和夜归的居民。
4点~8点:4点到7点,街面仍然安静,6点便民早餐店开始营业,流动菜摊开张。7点,萤光胡同口的老沙皮狗“花牛”醒了,溜达到胡同口,悠然放下自己沉重的屁股,花牛年龄不详,只知道已经非常老,爱好是每天趴在胡同口观看老墙根街居民的热闹,周围居民都认识他。

8点~12点:8点多,胡同口的小卖部打开卷帘门打开,129号院1号楼下的花店开门,花店由居民经营多年,售卖盆栽,夏季远远望去,很是养眼。9点多,早餐店卖完油条豆浆,关张。流动菜铺在10点前顾客仍然不少,12点收摊。
上午9点到10点,修鞋铺的阿姨来到修鞋铺,修自行车的大叔也到了十字路口。停车场看车位的两位大叔开始了百无聊赖、燥热难忍的一天,除了偶尔管理停车外,他们多数时间躺在躺椅上纳凉打盹儿,虽然有一个简易的小棚屋,但是里边太热了。
12点~16点:西段的下午一般安静无事,周末人流多一点。

16点~20点:16点,花牛的主人在小卖部旁边摆摊卖金鱼,花牛觉得天热,不在;17点开始下班的居民们陆续回到小区中,18点30分左右,金鱼摊收了,修鞋铺阿姨和修自行车的大叔关张离去,19点后38号院和长椿苑的居民们晚饭后出门,大部分去附近的宣武艺园散步。
20点~24点:平房区有“膀儿爷”们支起小桌子吃夜宵,23点后夜宵局散去;24点,小卖部关上了卷帘门。
西段,萤光胡同口西侧,纳凉夜宵的居民
结语


在老墙根街居住了十多年,和人们谈起这条街,我会说它是一条破落的街,会打破人们对胡同所有的浪漫想象,但是,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保存着南城的草根性。

这里所说的草根性,又绝不止于“胡同串子”“老北京”这些标签,而是以北京一直以来的包容性格为底色。老墙根街一直在容纳不同的底层劳动者,为他们提供了居住空间和营生,为东西两段不同生活状态和阶层的居民,提供着同样便利的服务。
在24小时的观察中,我重新面对自己的街区,仍然为老墙根街这份接地气的性格而动容,即使它破陋,但似乎在每一天中,人们的生活并不像街面环境那样杂乱无章,而是遵循一种自然的需要。当天和菜市场被关闭整改,菜贩们便来到胡同中将蔬果卖给居民,这是社区服务功能缺位时,由下自发而生的、来自微小单位的补充。所有的商贩,既是这个街区的居民,也是这个街区的服务者。
在老墙根街的东侧是校场口地区,这两年破拆了一批平房,包括老墙根街最东段的几间,然而,十多年来,老墙根街的主体从未有什么大的变化。过去,在北京市的规划中,对老墙根街这样的街区,与各样的标签提法相关联,比如“城市角落”,比如“旧城改造”。然而,老墙根街一直给我一种被遗忘的感觉,某种意义上,我觉得这是这条街的幸运,因为它没有遭到推土机惯性下的破坏,也使得它成为了一种以破落为特色的样本。
但是,破落并不是一种值得骄傲的特色。我曾经采访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先生,他在采访中说:“居住环境、城市街道环境的管理很多不到位,一些租户私搭违建,在门口倒脏水,甚至带来农村的生活方式,养上鸡鸭了,整个街区脏乱差,文物院落保护好了又怎么展现?”
虽然老墙根街没有文物保护院落,但是街区环境管理较差的问题,是不得不解决的。而其中的肯綮又在于,如何既能完好保存老墙根街可亲、可爱,同时更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草根性格,又能将街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加以解决。
在观察中,我的确在老墙根街东段看到居民向门外泼脏水,那是个暴露居民自身缺乏环境管理意识的时刻,但我也看到摊贩自己收拾摊边的垃圾,这又说明,大家并不是那么不爱惜这条街。
强调居民的环境管理意识,并不是城市设计者和建筑师们的工作,既然城市设计指向的是宜居,是更好的生活,那么就应该在外部给居民提供更便利的条件,让生活空间具有宜居感,而宜居感会自然使人爱惜街区,不再任其破落下去。
老墙根街的核心功能是居住,围绕居民生活更趋便利、环境更加舒适,在未来应该是所有设计的出发点。
比如,在十四中初中部东侧的幼儿园需要保留下来。因为东段居民中有大量的底层劳动者,他们没有经济基础送孩子上更好的幼儿园,如果这个幼儿园被取消,那么他们的孩子又该去哪儿呢?如果无处可去,他们可能又是一批留守儿童。那么,幼儿园的管理以及对建筑重新进行设计,就显得颇为重要,须筛查幼儿园的安全隐患、改善幼儿园的环境,为孩子们提供户外活动的空间。
再比如,关于居民纳凉休闲的问题。西段的居民可以去宣武艺园和附近的公园,东段居民就没有较近的休闲场所,而胡同居民习惯于街坊们凑在一起聊天,在他们居住的街区增设微花园,可以满足这种需求。除了在上文中提到的社区服务中心小院外,未来的老墙根街社区服务站前也有空地可修建这类场所,不过这里没有植被,需要做相应的设计。
在北京市新的规划方案中,“老城重组”取代了过去“旧城改造”的提法,很多城市设计规划观念都已经发生了转变。更宏观的背景是,北京市明确了“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要对老城区的功能进行重新整合,对老城区的环境进行全面的整改和提升。或许,在当下观察老墙根街,对它进行新的宜居设计,会是这条街新生的开始。

我既是居民,又是这次计划的观察者,由于并非建筑和规划专业出身,观察报告也许并不能算是专业的。以上的观察报告,不仅仅包括我在几天内的观察,也包括十多年来我在街区生活中的观察,说一些居民想说的话,提供一些只有熟悉它的居民才能指出的细节,希望能为设计者们提供参考。
明年我就将搬离老墙根街,离开南城,在这个节骨眼儿看到【24x20计划】中包括了这条街,只希望为这条承载了十多年记忆的破落老街做点事。我的期待是,当我再回到老墙根街时,仍能看到它过去的可爱,但也看到它抖落了过去的风尘。
参考文献:黄永顺《老墙根街的历史与变迁》(原载于北京晚报)

▍ AC建筑创作微信号:archicreation
值班AC君:Tommy

▼AC最新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