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圣之路,与您同行」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蓓娜朗读音频
文 · 英豪 主编 · 李贤
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Kierkegaard,又译基尔克果或齐克果)的《恐惧与战栗》不是一本类似“恐怖片”的“恐怖书”,而是一部阐述信仰的哲学作品。但凡哲学书籍,一般都有深邃晦涩的特征,而这本书兼而有之。
先说深邃。《圣经》中的叙事对于信徒而言,可能时常带有“故事性”,而非“真实性”,因为其中的种种事件并未让如今的人们身临其境,因而人们缺乏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同身受。
现如今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每天互联网传递了很多“噩耗”,比如前年广为人知的“3岁的叙利亚小难民艾兰”。
设想,假如有一天的头条新闻是“父亲无缘无故砍死十多岁的儿子”,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的第一反应多半是这个父亲残忍至极,死有余辜。
但如果迅速穿透历史,说这个父亲叫亚伯拉罕,人们的反应会180°大转弯,我们会摒弃残忍的元素,而将信靠上帝这一元素摆在第一位。
试问:当我们读亚伯拉罕杀子献祭的时候,我们是匆匆一读,还是将自己抛入历史事件中,让自己身临其境,成为亚伯拉罕或是以撒?
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战栗》中,通过对亚伯拉罕杀子献祭不同视角的描述,可以将读者带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当亚伯拉罕听到“杀子献祭”这话之后,作何反应?
亚伯拉罕是否会想:将自己独生子献祭,这话是出自上帝的吗?
因为这种事可以说是史无前例,使儿女经火,将人献祭可能在当时的外邦盛行。这独生子乃是上帝亲自应允自己和妻子,他是应许之子,上帝曾言,藉着以撒,万国万民将要得福。杀掉以撒,那神圣的应许何以实现?上帝是否将有新的应许之子继承家业?……
虽然可能震惊,虽然可能怀疑,但亚伯拉罕最终克服了这种外在的“恐惧”,顺从了昔日熟悉的上帝的声音。
第二天清早,亚伯拉罕带着以撒和仆人告别撒拉,前往献祭之地,第三天抵达。
亚伯拉罕听到上帝声音之后的顺从是否经过一夜的犹豫与纠结,是否通过一整夜的求问与祷告,是否与撒拉经过一整夜的商讨与沟通才得出的,还是瞒着撒拉悄然走上杀子献祭之路呢?
三天的行程(预表主耶稣死后三天复活)亚伯拉罕是否一路思量、一路伤痛、一路纠结、一路祷告,还是心无旁骛、兴高采烈前往亚摩利山?
三天的时间,亚伯拉罕可以在顺从上帝和怜惜爱子之间重新做个选择,是否真的将独一爱子、让他欢喜也让他忧愁的爱子(有儿女的信徒可深刻体会)杀死献给上帝?
最终,或许在众多疑问、巨大悲痛之余,亚伯拉罕依然忍痛割爱,顺服上帝。(克尔凯郭尔说,如果亚伯拉罕做了改变,他也就不是亚伯拉罕了,也就不再是信心之父了)
在准备献祭之前,《圣经》记载了亚伯拉罕和以撒的对话。
父子的对话是否再次让亚伯拉罕触景生情,念往昔爱子所带来之欢乐,而在做最后决定之前有所改变?当亚伯拉罕说出触动心弦的决定时,他的内心是否淌着血与泪?
亚伯拉罕因为此事见证了他作为“信心之父”是配得的,但亚伯拉罕也是人,而且是一位老来得子的老人,他一生也有多次软弱,撒拉怀孕之前他还俯伏在地嬉笑,心里说:“一百岁的人还能得孩子吗?撒拉已经九十岁了,还能生养吗?
以上的种种可能性,是我们寻常人,平信徒都极有可能会考虑的,这些细致入微的、合理的心理感受,《圣经》并未记载。《圣经》只告诉我们亚伯拉罕做了什么,耶和华神是如何对他的所作所为加以回应的。
克尔凯郭尔通过对亚伯拉罕对杀子献祭的反思提供不同视角,让“杀子献祭”不再像“故事”,而是历史“事实”,让我们感触到亚伯拉罕经过内心的多重试炼而坚信上帝,从而让读者也能以亚伯拉罕为榜样,战胜心内心外的诱惑与软弱,在试炼中得以刚强,信靠上帝。
这便是我认为此书的深邃之处。克尔凯郭尔自己说,“在我身后,仅仅《恐惧与战栗》一书就可带给我不朽的名。人们会阅读它,将它翻译为各种语言。读者们将为书中那骇人的悲感而揪心。
此书晦涩。先列举该书记述三个疑难的标题:
疑难一:存在对伦理的目的论悬置吗?
疑难二:是否存在对上帝的绝对责任?
疑难三:亚伯拉罕向撒拉、以利以谢和以撒隐瞒自己的意图,这能从伦理上得到辩护吗?
伦理对人的外在约束而产生与个人内心的信仰发生张力,克尔凯郭尔以此阐明信仰从本质上是一种“悖论”,人必须“弃绝”外在的人之常情(伦理),一跃成为孤独的信仰骑士。
对于晦涩的书,人们要么就弃之不读,要么就慢慢地细读。而我属于后一种,因为晦涩不易懂的书籍,人才会读上一两遍细细品味。而读得懂的书,读过一遍之后,恐怕就不会再读了。
将自己抛入历史或他人的位置上,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方能感同身受,方能“知人而悯人”;我们思索亚伯拉罕、怜悯亚伯拉罕,透过亚伯拉罕,我们体悟着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当在个人与上帝之间取舍合宜的时候,便是“知天而爱天”了。
(附:《恐惧与战栗》中还简要记述了另外一位《圣经》人物的处境,即士师耶弗他,他面临着杀女献祭,不过耶弗他所面临的两难与亚伯拉罕不可同日而语,亚伯拉罕的杀子献祭是来自上帝的,是亚伯拉罕主动的,最终起到“建设性”的效果,而耶弗他杀女献祭[也有解经者认为那并非是将女儿献为燔祭,而是女子“出家”,终身不娶]是来自于人的,是他自己向 神起誓造成的,所以当面临还愿的时候,骑虎难下,他将女儿献祭也就变得逼不得已,那里的记载是“警戒性“的。个中滋味,读者可细细对比、品味。)
< END >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您的感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记得给我们点赞哦!
英豪:带职传道,现于广州侍奉。管理学学士,业余译者、编辑。擅长于析理研经、书评影评。
(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长期有偿征稿,征稿类别如下:信仰生活、感恩见证、时事评论、神学解析、婚恋家庭。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类别/书评,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朋友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更多原创作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