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书评丨作者:英豪主编:李贤丨主播:淑玮
“看过多少风华还是怕错过,
尝过多少辛酸只求无遗憾。
除了问天问地,
还要问问自己,
不忘寻找真理,
不忘摸摸良心
哪怕苍天要我错。”
——罗弦武《问自己》
无论有无信仰,人之为人,总有趋利避害之心。然而,人生之事,十有八九均不如意,又岂足深怪?盛夏隆冬,人会抱怨酷暑严寒;人逢喜事,会笑逐颜开;逢遇逆境,人往往会怨天尤人。当苦难来临时,就如莎翁那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人对苦难的理解、思考与应对都会不尽相同。
对于基督徒来说,当苦难(天灾、人祸、疾病等)在身外(即没发生在他身上)时,他可能会因怜悯而给予他人以安慰与帮助,也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苦难感同身受而产生疑惑:上帝在哪里?为何让苦难临到世间芸芸众生?当苦难临到基督徒身上时,有人坚守信仰,有人抱怨不休,有人默默无言,有人心怀疑惑,有人离弃信仰……《圣经·约伯记》将这一切展现得淋漓尽致。一部《约伯记》可以让苦难之外的人思考苦难,而让深受苦难的人扪心自问。
杨腓力有一本书借着《约伯记》开放性地理解苦难问题,英文名叫Disappointment With God,直译为“对上帝失望”,台湾译者白陈毓华将其意译处理,译为《无语问上帝》,大概是阐述“因为对上帝失望至极,所以跟祂没话可说了”那层意思。
杨腓力写作这本书的意图,在前言中说道,“这本书是谈信心,但是是透过怀疑者的眼光来看信心是什么。(前言第5页)“失望的产生是由于期待和事实不相符合。所以,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在探讨《圣经》,好使我们对上帝有正确的期待……我探讨的路线比较着重在情感上而不是理性上,因为失望本身蕴含的就是对某种期待的落空。(前言第4页)
作者尝试性地阐释当基督徒面对苦难而产生对上帝有所失望、甚至是失望之极时,当因面临现实生活和信仰盼望之间存在一道鸿沟而心生疑窦之时,该如何思考苦难本身、如何思考自己与苦难、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中是不是有很大的失望,从来没有跟人提起过?我们的人生中是不是遇到很多难以解释的磨难和困苦,挑战着我们的信仰?”
约伯式的灾难与苦难是极少的,而更多的是在三餐一宿、衣食住行之间的磨难。杨腓力从寻常的不顺与不幸为切入点,描绘了我们非常熟悉的生活境况(和当下新闻每天报道的不幸与灾难极为相似),比如开篇即谈到一位年轻妈妈因为女儿患疾之后,百般求医,耗尽钱财乃至婚姻崩溃,这时候,她出现了信仰危机,作者记述道:“当生命的一切似乎都将崩溃时,她开始怀疑上帝的爱。”(正文第5页)
又有一位年轻妇人,情绪低落,但原因不明,虽然健康,有好薪水,家庭背景也不错,“但是每天睁开眼镜,就想不出一个可以活下去的理由。她再也不在乎生命,或是上帝。祷告时,也都怀疑到底上帝有没有在听。”(正文第6页)
作者本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一次去聚会,车子在冰天雪地中抛锚了,杨腓力一边祷告上帝,希望可以快快发动车子,一边自己修理一下,但最终未能如愿,只得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拖车拉走,再预备几个小时的时间沟通修理。于是,一种意念在他头脑中油然而生,“上帝到底在不在乎我的挫折?或者在不在乎我浪费这么多的精力和金钱?”“我为自己提这种祷告没得到应许的小事,也颇觉羞愧,毕竟为车子能发动而祷告,实在太琐碎、自私,甚至有些迂腐。不过,我发现这种琐碎的失望感会随着日子而积累,最后爆出一大堆怀疑来,怀疑上帝究竟还在不在乎我们每天生活的细节——还在乎不在乎‘我’。我会渐渐地少祷告,并且以为反正祷告也不管用。我的情绪和信心于是摇摆不定。一旦怀疑渗入内心,遇到危急的时候就更束手无策了……上帝可靠吗?如果小的祷告都没得应允,那么大的祷告就更不用说了。(正文第6~7页)
这些记述是否似曾相识?我们在福音书中,在自己的生活精力中或间接或直接地都可以感知到。本文并非研究作品,为了不使行文过于冗长,我就直接过渡到作者提出的问题与提供的解读视角。
当痛楚或苦难来临时,杨腓力代苦难者向上帝怨声发问三个问题:
上帝祢公平吗?为什么祢赏罚不分明?好人坏人同样遭殃,其中并无一致的规则可循。
上帝祢沉默了吗?倘若祢那么关心我们是否遵行祢的旨意,祢为什么不更明白地显明自己的旨意?
上帝祢隐藏了吗?为什么祢不偶尔现身一下,好叫那些怀疑主义者哑口无言?
之后,作者从旧约到新约,从亚伯拉罕到约伯,从耶稣到保罗,作者发现,要了解上帝的作为,先要了解创世以来,上帝与人之间发生过的种种爱恨纠葛,才能明白为什么今天我们处于一个看不见上帝,却要凭着信心来经历上帝的年代。
作者的探讨是开放性的,从不同的视角来回应这三个问题,不是给予“答案”,而是通过现实的实例、通过不同作家的论述来引发读者去思考,我认为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也是我喜欢本书的缘由。
比如,谈及“上帝祢公平吗”这个问题,作者说,“上帝不公平吗?答案在于我们怎么认同上帝与生命……十字架对这个问题作了永远的处理……十字架悬挂着主耶稣的身体,赤裸裸又伤痕累累的,表露尽这世界的残暴和不平。在十字架上同时显明:我们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以及我们的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一个粗暴不公的世界,和一位充满牺牲之爱的上帝。没有人能免除悲剧与失望——连上帝也无法避免。耶稣没有提供我们逃离不公的方法,不遭受不公平的待遇,而是提供穿过不公平的方法。受难日虽然推翻了所有以为人生应该公平的信念,但是复活主日的到来,给这谜题带来惊人的线索;就像穿过黑暗之后,有一线光芒照了出来。(正文第163~164页) 
《圣经》记载,“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伯5:7)《约伯记》通过约伯的苦难传递一个信息,即敬畏上帝的子民最终会蒙受从祂那里而来的赏赐与福分。除此之外,这卷书主要探讨了一个主题:神义论,人的苦难与不幸并非全然由于犯罪而得到上帝公义的惩罚(在当代有些教会中,当某人不幸的时候,时有这种指责:因为不敬神、得罪神,所以受此惩罚)。《约伯记》中,三位友人起初立意是安慰约伯的(伯 2:11),但他们后来的“安慰”让约伯痛苦不堪。
三位朋友的很多话,我们都会认同,比如,“神岂能偏离公平?全能者岂能偏离公义?或者你的儿女得罪了他;他使他们受报应。你若殷勤地寻求 神,向全能者恳求;你若清洁正直,他必定为你起来,使你公义的居所兴旺。你起初虽然微小,终久必甚发达……神必不丢弃完全人,也不扶助邪恶人。(伯8:3~7, 20)又如,“你考察,就能测透 神吗?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吗?他的智慧高于天,你还能作什么?深于阴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其量,比地长,比海宽。他若经过,将人拘禁,招人受审,谁能阻挡他呢?他本知道虚妄的人;人的罪孽,他虽不留意,还是无所不见。(伯 11:7~11)
这些话都为“真”,但用在约伯身上却不“对”(“真假”属于事实判断,是理论层面的,无须具体环境;而“对错”属于价值判断,是实践层面,要看实际应用是否适宜)他们虽然知晓真理,但所知的却是有限;如今,我们也心怀真理,但我们所知的也依然有限,所以在生活中的判断不都是全“对”、不都是全然适宜的。也因此,《约伯记》貌似言说不尽,后人歌德创作《浮士德》实际上就是《约伯记》的翻版,当代的电影《史瑞克4》也是当代的“约伯记”。
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 神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申29:29)因为“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8~9)
人虽然心怀真理,但依然需要虚怀若谷,谦卑地慎思明辨。这是《约伯记》给予我的一个强烈感受。
《无语问上帝》给予我的一个感受是,苦难不是为了让人远离信仰而生的,而是借着苦难(无论身外还是身内),人可以更加多元、更加深刻地理解信仰之后,亲近上帝。上帝借着列祖、先知,最后是耶稣向人发声,人类蒙受苦难,上帝却在人所看不到、人所不留意、不关注的地方与人同行,最后将苦楚独揽一身,悬于十架。上帝需要人类给祂的,不是对祂彻头彻尾的分析,而是单单的爱。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现在耶和华你 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 神,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事奉他。遵守他的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为要叫你得福。(申10:12~13)
与君共勉。
- The End -
▎相关阅读
- 关于作者 -
英豪,带职传道,现于广州侍奉。管理学学士,业余译者、编辑。擅长于析理研经、书评影评。
你从约伯记中读出什么?
请移步文章右下方「留言区」讨论

欢迎转发本平台文章 |
另长期有偿征稿,征稿类别如下:
信仰生活、感恩见证、时事评论、神学解析、婚恋家庭。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您有任何信仰方面的疑问,欢迎留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