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江扬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历: 江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香港《文汇报》首席记者。
大侠·小友——写在金庸百年诞辰
金庸先生      网络照片
曾经采访过金庸先生,那是1998年初夏。我在香港文汇报任首席记者,接到随同金庸先生去杭州的采访任务。
上世纪最后几年,中国多所高校掀起合校热潮,浙江大学也是其中之一。
刚刚从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退下来的张浚生回到母校,负责当时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事宜,成立浙江大学。
报社总编对我说,张浚生特意邀请金庸访问杭州,只有我们香港文汇报派记者去,你是“独家”。
金庸先生是我久仰的大侠,在他创造的江湖世界里气象万千。“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先生为自己14部中篇和长篇小说写的一个对联,分别取自小说名的第一个字。还有一部初期短篇小说《越女剑》。15部武侠作品充满刀光剑影,部部扣人心弦。赤胆忠心的郭靖,有情有义的乔峰,爱恨分明的杨过,豪迈不羁的令狐冲······也许可以这样说,凡有华人处,皆有金庸书。
我欣然前往。到杭州天已渐黑,热心的朋友约我第二天清晨去西湖边采莲蓬。她说每年的这个时候,吃上西湖的莲蓬和荷叶,就会让杭州人有一种过夏天的仪式感。
天刚亮,我走出酒店,西湖就在旁边。只见湖面荷叶在动,“啪嗒”、“啪嗒”莲蓬被折下的响声不断。“采莲人”是湖面养护工,他们坐在一只大小合适的墨绿色澡盆里,在荷花荷叶密集的地方穿行采摘。
听闻当地推出荷香套餐,吸引市民早早排队购买莲蓬,每人限购三个。朋友送给我两个莲蓬,绿油油像个小碗似的,里面的莲子冒出圆圆的小脑袋,我兴冲冲地拿回酒店。
莲蓬 网络图片
来到餐厅,进门就遇上浙江大学负责人张浚生陪同金庸夫妇入座。当金庸看到我手举的莲蓬,脱口而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我连忙应和道“浅笑擘莲蓬,去却中心苦”(宋·洪适)。金庸笑眯眯地直点头。
我请服务员剥开莲蓬,端上餐桌与大家尝尝。
张浚生说这是长在西湖里的莲蓬,无公害。我拿起一颗莲子放进口中,里头的莲心,还没来得及透出苦味,嘴里甜丝丝的。金庸边吃边说:“真嫩,好久没吃过刚采的莲子。”
我提起金庸在《神雕侠侣》开篇里写道的神秘深宵怪客,当几个顽童欺负女孩子时,就见“那怪客头顶的两个莲蓬一晃落下。他张口伸舌,卷在牙上咬住,运气一吸,数十枚莲子都到口中,随即一喷而出。打的众顽童脸上十分疼痛。几个顽童大声叫喊,转身便逃。”
莲子本是柔软之物,可是被那怪客运气喷逼,这种典型的口吐莲子功,十分了得。在金庸的小说中,我读到许多的武术门派,我好奇地问金庸先生:“您是怎么想象出来的呢?”
金庸笑着说:“有些武术门派本来就有,像少林、武当。当然,也有一些武术门派是我想象出来的,像降龙十八掌就是我从《易经》中想象出来的。你也看武侠小说?”
“当然看,而且读了就放不下。您的小说创造了一个超脱现实的江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是非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您的作品无论是描写荡气回肠的爱情,还是抒写拳拳温馨的亲情,都充满着对人性光辉的刻画。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和场面,都有极大的魅力而为众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所喜爱。我儿子更是您的忠实读者,他用储存的利是钱购买了您所有的作品。同时,还读完您所有的作品,有的作品甚至读过好几遍呢。”
金庸兴奋地问小儿多少岁?我答:“13岁。”他接着问:“你知道他为什么喜欢读吗?”
儿子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听他说同学们都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也是根据金庸小说改编。他觉得金庸的小说比起学校要求读的文学作品人物更丰富、情节更生动,也更让人信服。
“小儿最喜欢我的哪一本书呢?”金庸接着问。“他最喜欢的作品是《笑傲江湖》,尤其喜爱书中男主角令狐冲,他认为是您作品中最潇洒,活得最自在的人。而让他感动的是令狐冲从头到尾都在一个受伤状态,却一直很豁达很从容地去面对这一切,毫不在乎江湖上名利的追逐。”
金庸点头赞道:“喝酒海量不奇怪,做人要海量,看书要海量。”我提出请先生为儿子签名,金庸爽快应承,让我送书去他在《明报》的办公室。
回到香港后,我告诉儿子金庸先生答应为他签名,儿子兴奋地跳起来!他立刻拿出《鹿鼎记》,我问他为何不是《笑傲江湖》?儿子说,《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虽然严格说不算是一部武侠小说,他的主人公韦小宝甚至连一点武功都不会。但在许多人的眼中,《鹿鼎记》是金庸的登峰造极之作。
金庸《鹿鼎记》     摄影:江扬
当我将金庸签名的《鹿鼎记》送回给儿子时,他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的扉页,只见上面写着:“欧扬小友”。下面签名:“金庸 一九九八年六月四日”。
金庸签名。    摄影:江扬
“小友”两个字,让儿子兴奋了好久,为自己第一次与心目中的大侠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他说将会视为宝贝般珍藏。
26年过去了,大侠已经远去,小友也已成人,但那隽永的签名没有褪色,就像小友的记忆一样鲜活。儿子在美国哈佛大学读化学博士期间,仍然重读金庸作品,重温大侠的江湖。相信不论经历多少岁月,不论走过多远的路途,他都不会忘记点燃过心灵的那束温暖阳光,把当时的喜悦永远珍藏在了记忆的深处。
END
本文首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5月18日
做更好的公号  做更好的自己
電影節專題: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2023 热文排行榜: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江扬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