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薛海翔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薛海翔  著名編劇,作家。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1981年发表成名作《一个女大学生的日记》,获首届《钟山》文学奖。著有《早安美利坚》《情感签证》等多部长篇小说,累计发表百万字文学作品,多部作品被国家外文出版局翻译成英文法文和日文,发行国外。
1996年,开始创作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写就并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处女作《情感签证》,其后,拍竣播出的电视连续剧累计有九部222集以及电影文学剧本2部。电视剧的题材,反映海外新移民生活,如《情感签证》(美国),《恋恋不舍》(日本),《在悉尼等我》(澳大利亚),《情陷巴塞罗那》(西班牙)等,直击金融风暴和反腐的《红玫瑰黑玫瑰》,描写股市股民的《就赌这一次》,关注艾滋病的《生死同行》,历史题材的《栀子花白兰花》,谍战剧《潜伏在黎明之前》,以及古装剧科幻剧等等,贴近时代特点观剧热点。其中,23集的《情陷巴塞罗那》为首部中国与外国合拍并在两国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44集的《潜伏在黎明之前》居全国收视前列。电影文学剧本《亲吻江河》获“2008年夏衍杯创意电影剧本奖”。
2019年,发表长篇非虚构作品《长河逐日》,是为重归文学写作的最新成果。1987年赴美留学,1990年创办《美中时报》,现居丹佛。
日前,翻出一张1982年的老照片(下图),左起:陈村,薛海翔,王安忆,程乃珊,蒋濮,那是应《钟山》杂志邀请,参加“太湖笔会”。
我们几个年轻人,陈村和我,参加“文革”后的首届高考进入大学,王安忆在《儿童时代》当编辑,程乃珊是中学老师,蒋濮在读生物学研究生,我们先后发表了稚嫩的“成名作”,被称作“文坛新秀”。
那个时段,被称作“文艺的春天”,1980年6月,平反后重回作协工作的吴强和钟望阳,介绍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同一批入会的有王安忆,陈村,王小鹰和曹冠龙。
(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1980年发展会员名单)
《上海文学》召集我和陈村、王安忆、宗福先、卢新华、赵丽宏、王小鹰、程乃珊、赵长天、曹冠龙、孙顒、许子东、沈善增、彭瑞高等十几个青年作者,每月一次,在上海作家协会西厅聚会,交流各自的创作,茹志鹃、赵自、彭新琪等老作家老编辑轮流坐镇,点评指导。这个小组也是外地作家编辑来上海必到的落脚之处,王蒙、北岛、阿城都曾来聚会,交换信息,扩大视野,开阔思路。这应该是最早的笔会,文笔的聚会,以笔会友。

这期间,我们还不断接到各地作协和文学杂志邀请,出席各类笔会,去大学校园演讲,与文学爱好者座谈,给青年创作班上课,跟各地作家交流,在这些天南海北的笔会上,相遇了一批同样是从“文革”中一走出来就开始笔耕的写作者,同龄如张抗抗、梁晓声、方方、陆天明、周梅森、黄蓓佳,俞黑子、于劲、谢鲁渤,颜海平,尤凤伟……年长的有李泽厚,蒋孔阳,蒋子龙、戴厚英、张弦、高晓声,陆文夫,汪哲成、温小钰、谌容、鲁彦周、古华,莫应丰,谭谈……虽然艺术情趣各异,志向却大都相近:要用手中的笔和笔下的作品去反思过去,推进现在,展望未来。
《伤痕》《于无声处》《大墙下的红玉兰》《乔厂长上任记》……一纸既出,全国风行,读者在作品中寻找共鸣寄托感情启动思考,政府把作品当作改革开放的舆论动员,文学罕见地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激越的高音部,汇入到以思想解放为序曲的民族复苏祖国振兴的时代交响之中。
36年过去,韶华老,青春逝,其中程乃珊已离开了我们。照片中各人的青涩,如同夜空里遥远的星星,闪烁光芒,让我们想起曾经的美好。

文/图:薛海翔
做更好的公号  做更好的自己
電影節專題: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2023 热文排行榜: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薛海翔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