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一种感受:一个让人感觉放松、愉悦的家太重要了,让每天下班的生活都有了盼头。
前段时间去朋友家玩,简直就是我的梦中情屋。角落里安放了她的种种爱好,床头堆满了各种她喜欢的玩偶,墙面贴着各种电影海报,拉开柜子抽屉映入眼帘的是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虽然也是出租屋但真的很有家的感觉。
FB 前段时间发起了一项征集:你家里的精神角落,在大家纷繁的精神角落里,我的感受再一次被确认。
想有个舒服像样的家,还是得多折腾,尤其要给自己找一个舒适的角落,单纯被喜欢的东西包围就很幸福。
这个精神角落可能并不实用,但它是生活的避难所,家何以为家,正是我们用心捯饬的一个个角落,带给了我们归属感。
日本建筑师中村好文里也表达了相似的感受,在《住宅读本》一书中他把精神角落表述成“居心地”,说“给自己找一个舒适的角落,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处处居心地,希望也能给你带来些许折腾的灵感。
躲进秘密小角落
什么不做都快乐

在收集到的回答里,我们看到了不少精神角落的图景,或许关乎爱好,或许是人生时刻的记录,或许单纯是漂亮的收纳和布置。
不论是何种主题,但大家呆在精神角落里的感受又是极其相似的,在描述中被用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平静,哪怕呆在那里什么也不做,都会感觉到被抚慰了。
@KC的娱乐乌托邦
我住在宿舍,我的精神角落是一面墙,上面贴满了各种展的门票🎫、飞往各地的机票以及自己设计的横幅。呆在那里,我感觉自己不做什么事情已经很满足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的内耗。
匿名
我的精神角落填满了各种周边:迪士尼玩偶挂件、谷子、剧院票根场刊、冰箱贴、手办盲盒。经常没事的时候就呆在那里,看着就很幸福、很满足!
不少研究都表明居住环境好坏和我们的情绪紧密相连[1]。两项针对老年人的研究还发现,对比一般居住环境,拥有较好居住环境的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日常活动也更加丰富多样[2][3]
一个能好好折腾家的人,毋庸置疑对生活也是怀有热情的。我们很难控制外部环境的变化,但家里的一个小小角落是我们有能力掌控的。
生态学里有个词叫做小生境(niches),指的是生物栖息的场所。而对于我们来说,小生境则是指能让我们恢复自己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能以最顺应自己天性的方式来行动的环境[4]
家里的精神角落正是我们自主创造的小生境。下班到家后换换脑子,卸下生活和工作的种种压力,躲进只属于自己的小角落里吸氧充电,阅读、观影、写手账、喝茶......哪怕只是呆着什么都不做,都感觉恢复了不少心理能量。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来源:小红书
角落是生活的见证官
幸福都被具象化了
不少人的精神角落都关乎过往的生活,承载着某一阶段的记忆。
@cece
我的精神角落是我从巴黎带到美国的古董实木书桌,上面有我收集各种各样的小物品,书籍,朋友送我的手工和他们写给我的贺卡。坐在书桌前,我感觉很有安全感,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乎和爱我。
角落的变迁也映射着个人生活的变化,或许是人生大事👇
@木兰君
最喜欢的角落是和老公一起制作的黑胶墙,里面还有两张 DJ 亲笔签名的黑胶,很有纪念意义。和老公正是因为音乐而认识,第一次见面就是在咖啡厅听各自喜欢的黑胶。
最近刚刚结婚,在有太阳的下午吹着微风,两个人在家,放一首或者弹一首喜欢的歌,别提有多开心了。
也或许是个人情绪和心态上的转变👇

@可不可以干吃不胖
我的精神角落很简单,是在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买的电影海报,我把我最喜欢的电影的 flyer 都装裱起来了。
在我最抑郁的时候被电影《小森林》治愈了,讲述的是无法融入大城市生活的女主,独立回到老家一年四季耕耘收获,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当时暗暗告诉自己:大不了就回家耕田,人不会活不下去的。
精神角落就像是实体日记本,在这里我们可以保存过往的回忆,也得以窥见曾经的自我。由于生活轨迹的变动,精神角落可能还会不定期地添置点新物件,它变成了一个具象化我们经历的地方。
当我们认真打理这个角落的时候,过往珍贵、闪光的经历就这样铺陈在眼前,这不仅能缓解当下不良的情绪状态,也能让我们持续地对自我进行肯定,逐渐形成更积极的自我认知[5]
家不只是休息睡觉的地方,它是我们好好生活的栖息地。随着时光流逝,角落里的物件慢慢堆积起来的时候,也就有了家的感觉。
独处但不孤独
有些安心只有宅家才懂
问卷里我们还发现,不论当下的心情好坏,大家普遍的选择都是会去精神角落里呆一会儿。
@安夏
我的精神角落是一套自己的茶具。压力大和累的时候, 总有那么些只想自己待着的时刻,喝茶时会感觉我正在度过自己的时间,不随世界时间流动。
精神角落提供了难得的独处时刻,呆在专属自己的小角落里,就像是和自己在约会。这不仅让帮助我们平复情绪,也能让我们把专注力转回自我身上,集中精力处理当下所发生的事情[6][7]
精神角落也像沉默的好朋友,疲惫委屈时它总能轻轻接住你的情绪。有时在人与人身上无法找到的联结,我们可以和物品建立。
2010 年的一项研究便得到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当消费者被诱导以拟人化的方式思考汽车产品后,ta 们将变得不太愿意更换新车[8]
这个并不难理解,想想一下陪伴你很久的物件们,可能是你常常抱着的玩偶、翻了很多遍的一本书,当你搬家时哪怕东西很多,哪怕它们破破烂烂,也不会选择丢掉。
@清茶
我的精神角落是房间里的飘窗。我会不定时给小角落添置进打动我的新东西,好像对我来说,被越多的它们环绕,幸福感就越强,空间的温馨程度也越高。
@栉海
宿舍的书架腾出了一格,打造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也许很多时候,个人的奇思妙想总难以用言语向他人表达。设计一个小小的空间,构思其中物与物之间奇妙的联结,像是把梦境具现化一样不可思议。
也正是因为家里这一方角落的特殊存在,让我们与客观存在的物理空间建立了情感上的联结,产生了家的感觉,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作「住所依恋」(place attachment)。
电影《飞屋环游记》里的卡尔,便是住所依恋的典型代表,用气球把承载伴侣回忆的老屋牵引上天空,去各地探险,实现两人年轻时的梦想。
住所依恋并不是件坏事,研究发现产生这种情感的人,自我报告的压力水平更低,健康问题也更少[9]
所以朋友们,快布置你的精神角落吧!家的物理空间或许千篇一律,但角落给予了我们更多的幸福和归属感。
结合读者和编辑部的经验,我们准备了一些精神角落的布置技巧和好物,关注公众号 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 ,后台回复 角落 即可获取啦!
👇👇👇

🏠
精神角落或许不大,但它带来的能量并不少,
当我们认真地把它改造成一个喜欢且舒适的地方,就是对庸常生活最小规模的抵抗和重建。
我很喜欢一句话,“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房子是租的还是买的,是大的还是小的,是便宜的还是贵的,都不能决定我们居住的质量高低,用心生活才是幸福之道。
好好安家才能好好安心,希望大家都能肆意装点自己的精神角落!
家是生活的避风港,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积极生活状态的体现。

除此之外,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做点运动,也是保持美丽精神状态的不二之法。
FeelBetter 感觉好多了 由 Know Yourself 出品,希望和你一起探索身心愉悦的健康生活方式。
我们致力研究哪些东西可以为你的生活质量加分——
我们也关心哪些简单易行的小技巧帮你稳住精神状态和内心秩序——

以上文章均可在 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 公众号通过号内搜索获得!
关注FB,宝藏科普一键get🤏,咱们一起身心健康!
讨论
来评论区说说
你的精神角落都有啥
作者
鱼仔
天气好极了,钱几乎没有。
参考文献:
[1]Rautio, N., Filatova, S., Lehtiniemi, H., & Miettunen, J. (2018).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depressive mood: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64(1), 92-103.
[2]Carp, F. M. (1975). Impact of improved housing on morale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Gerontologist, 15(6), 511-515.
[3]Carp, F. M. (1979). Effect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n activity and use of tim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9(1), 75-91.
[4]Cain, S. (2012).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Penguin Books.
[5]Whitbourne, S. K. (1985). The life-span construct as a model of adaptation in adulthood.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 594-618.
[6]Nguyen, T.V.T., Ryan, R.M., & Deci, E.L. (2017). Solitude as an Approach to Affective Self-Regul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4(1), 92-106.
[7]Alone, A. B. (1958).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416-420.
[8]Chandler, J., & Schwarz, N. (2010). Use does not wear ragged the fabric of friendship: Thinking of objects as alive makes people less willing to replace them.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2), 138-145.
[9]Shumaker, S. A. (1983). 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people-place relationships: A model of attachment to plac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2, 19.
点【赞】点【在看】,居家幸福感蹭蹭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