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上,J 人常常用秩序井然、简洁美观的个人计划,“给 P 人一点小小震撼”。
同时,一些彻底摆烂的 P 人给出了自己的绝地反击,用空白的计划本,反过来再给 J 人震撼回去。
图片来源:小红书
其实不管乐此不疲地做计划的 J 人,还是彻底摆烂随心所欲不做任何计划 P 人,他们都活得开心、活得自洽,一点都不会痛苦。
只有想做计划却总是失败的 P 人,才会陷入“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的忧伤状态里。
图片来源:微博
作为一个同样挣扎过的 P 人,我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了解了做计划的好处和方法,并通过做计划,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变顺畅了好多。
我发现咱们 P 人做计划,一定不能跟着 J 人学,而是要贯彻两个字:简单,简单,简单!
不建议大家选择彻底摆烂,理由是——
为什么要做计划?
因为大脑喜欢啊!
你有没有经历过那种要做的事儿稍微一多,无数想法就开始在脑子里飞来飞去,整个人晕晕乎乎,做什么都无法专注的状态?
心理学上有个叫“蔡格尼克效应 (Zeigarnik Effect)”的概念解释了这一现象:咱们人类的大脑啊,天然就爱惦记一些该做还没做的事儿。
要做的事儿一多,那些未完成的任务就会在头脑中持续存在,占用人的认知资源,引发干扰性思考[1]
举个例子。假如你现在正在做 PPT,领导突然喊你说,下午五点开会复盘一下上周工作,在会议开始前的这段时间,你还能专心致志地继续做 PPT 吗?
咱都是专业的打工人,这 PPT 肯定还是能做,但专心致志就不一定了。开会这件未完成的事儿,很容易像幽灵一样飘在脑袋里,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分心、出错,工作效率狠狠打上一个折扣。
它甚至是无意识的,你以为自己在认真地做着 PPT,其实大脑早就开小差了,连个招呼都不跟你打。
怎么办?我认真工作时任何人包括领导都别来烦我就是了。
做计划。
2011 年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在招募了 618 名受试者、完成了 6 项测试后发现,当我们为暂时不能处理的任务制定详细计划后,大脑中与之相关的认知活动会减少,任务干扰会减弱,人们在处理当前任务时的专注度会提升[2]
套用到刚才“领导喊开会”的例子里,如果我们能在小本本上写下:“17:00 开复盘会议,提前 15 分钟准备下会议材料”,然后定一个闹钟提醒,开会这事儿对大脑的干扰就会迅速减轻,我们就可以继续沉浸式地把该做的 PPT 搞完。
也就是说,我们做计划,不仅是为了管理待办事项、规划时间,也是为了给大脑增加一个缓存区,把要做的事儿暂时存储起来,好让大脑能轻装上阵。
专注度都上去了,工作效率能不提高吗?
开始做计划前,
不要被大神的操作迷惑
当你想要开始做计划,并在小红书上搜索“计划”“日程管理”“To Do List”等关键词时,你会看到无数时间管理大师 or 手帐大神所制作的设计精美、秩序井然、引发强迫症强烈舒适的优秀案例。
一些大神做计划的案例,左右滑动查看
图片来源:小红书
它们好看吗?好看。它们有用吗?看那架势应该也有用。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没有太多经验的小白,那在做计划初期,一定要避免被大神的操作所迷惑。
发表于 2015 年的一项针对习惯养成的研究发现,更复杂的任务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建立和巩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3]
如果我们一上来就“调(diào)起高了”,势必要花更多精力和时间去习惯它,要坚持下去可是对脆弱人性的艰难考验。
就算你意志力极强,就是想挑战,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者们也会忍不住来劝你一把。
2007 年,有教育心理学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当一项任务对于学习者来说非常困难时,会给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带来沉重的内在认知负担。即使学习者愿意将其所有空闲的工作记忆容量投入到额外的认知处理中以增强学习,其有益效果仍然是有限的[4]
说人话就是,当我们做计划的过程中要学的东西远超自己当前的能力时,即便付出额外的努力,也仍然可能看不到效果。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很多年前我曾试着研究过各种日程管理方法,什么 Notion、子弹笔记、iPad 电子手帐、各种 To Do List  App,每个都用了,每个都学了,每个都毫无意外地半途而废了。
除了家里多出了一些吃灰的物件儿,啥收获也没有。
我看过的一些计划教程,图片来源:YouTube
我们这些没有太多经验的人尝试做计划时,光是学着区分不同任务的轻重缓急、给不同待办事项排列顺序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已经不简单了。
要是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学习软件使用技巧、绘画以及排版,学习量就太大,想学成不容易。
况且这也背离了我们原本只是想要通过计划管理事项的初衷。所以啊,对做计划这事儿来说,初期还是要暂时抛弃掉那些精致好看的包装,把精力放在计划本身上。
很多时候越简单,越有效。
最简单有效的计划,只需要 3 个元素
1️⃣ 任务:我要做什么
2️⃣ 任务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3️⃣ 任务进度反馈:完成 or 未完成
管理好这 3 项,就足够应付大部分人的工作、生活需求。
做计划时,
记得躲开这个大坑
既然越简单越有效,那么我们一支笔一张纸,是不是就能做好一份计划了?理论上是的,不过在实际操作时还要注意另一个大坑——给自己列太多 To Do。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规划谬误”,它指的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种现象:人们常常低估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即便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5]
骂得再直白点就是,人类不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且还死不悔改。知道一篇稿子需要两天才能完成,偏要在 DDL 前一天才开始动手;明明一天只能完成三件事,偏要在计划上写上个五六七八件。
而且就算这次吃了亏,下次我还这样,你说气人不气人。
这时候有朋友要问了:“那我写五六七八件,完不成就完不成呗,能有啥影响?”
要真这么想,充分发挥计划的灵活性,还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计划是为人服务的嘛,大家没必要被它给框死。
就怕列了一堆计划完不成,晚上回家后坐在空空的房间里责备自己没用——这种自我批评的心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状况。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批评会让我们更不自信、更顺从、更悲伤和羞愧[6]
强烈建议大家,在一开始做计划时,不要给自己过高的期待,并把注意力放在已经完成的事项上,多夸夸自己,才能把计划越做越好。
一些让计划更精准的小方法
🆚 分别做 To Do List 和 Done List,两者做对比,慢慢调整计划内容。
🙅 不要用一个计划表覆盖工作、生活中的所有场景,容易杂乱并造成负担。分开计划,更有效。
✍️ 计划跟着实际情况做调整,完不成的任务改时间,长时间没做的、不重要任务可以删除。
😄 计划要围绕自己的需求、习惯和喜好,不要勉强。
😌 放轻松,计划本身不是目的,让我们更有效率、更松弛,才是目的。
这 4 个工具,
简单易上手
前面说了一堆做计划的大原则,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做计划的工具,亲测有效。
微信应该是大家每天使用最多的手机 App 之一,它用来做计划有先天优势——一天要看几十遍的 App,怎么都不会忘记,很容易养成习惯。
微信里有两个隐藏功能,为我们做计划提供了帮助。
第一个隐藏功能是笔记。点击“我的-收藏-右上角加号”,就可以开始做记录了。虽然它很简单,但顺序列表、待办清单、字体高亮等基本功能都有。
做完笔记还可以直接将它置顶到聊天记录页面,随时查看,不要太方便。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第二个隐藏功能是事项提醒。
当朋友给你发微信说“明天下午五点提醒我给你发个大红包”时,长按聊天记录后点击“提醒”,就能为这条信息定时。微信会在对应时间里,再次推送这条消息给你。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像月度工作计划、年度 Flag、旅游规划、书影音清单等比较复杂一些的计划,都适合用手机自带的备忘录完成。
除了支持大小标题、待办清单、表格、插入图片这些常用功能外,一些隐藏功能也能提高我们做计划时的效率。
分享 3 个我最常用的。
给备忘添加提醒:
创建目录式清单:
三指双击屏幕,撤回操作:
除了功能全外,自带备忘录相比第三方 App 打开速度更快、云同步更稳定,可以做到无痛做计划。
不同品牌的备忘录功能可能略有差异,但基础功能都会有,大家可以多试试!
滴答清单是我用过的做计划 App 里,功能最强大,又简单明了的一个。它支持各大手机电脑端,操作反应迅速,云同步顺畅,用起来很省心。
它最大的优势是在周、月视图里,可以直接单击添加待办,并在完成后勾掉,已完成和待完成的任务一目了然,使用过程简单、直接、干脆,“勾掉”这个动作又能给人成就感,特别好。
之前我用滴答清单做的月度工作计划
它还提供四象限记录、番茄钟、习惯打卡等各种自定义操作,很多效率工具使用大神也都钟爱这款既全能又简单的 App。
唯一的缺点是订阅价格略贵了些。
如果你想用纸笔做计划,这款便宜好用的周计划本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它的设计很简单,一页一周,每天都留有空格做任务规划和待办事项。反面是横格本,可以用来做一些更复杂的记录。
还有立式款可选,让本子兼具了台历的效果,好看又节省空间。
写在最后
关于做计划这件事儿,我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其实我核心要表达的还是开头那两个字:简单。
我觉得,做计划这事儿本身其实很简单,能用的方式方法也很简单。如果你想用做计划的方式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却始终没能成功的话,不妨试着让自己的做计划的过程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
很多时候,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况且我们做计划这件事的目的,本就是为了让原本复杂的工作和生活变得简单一些,又何必把计划本身搞复杂呢?
希望大家都能通过做简单的计划,让自己 Feel Better and Better ! 
也要记得把这篇文章 转发 给你的 P 人朋友呀!
讨论
你平时怎样做计划?
留言分享你的经验,说不定能帮到不少人!
作者
星河
安静的力量。
本文关键词:计划、to do、日程管理、生产力
欢迎大家在 FeelBetter 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参考文献:
[1] The Zeigarnik Effect and Memory https://www.verywellmind.com/zeigarnik-effect-memory-overview-4175150
[2] Masicampo, E. J., & Baumeister, R. F. (2011). Consider it done! Plan making can eliminate 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unfulfilled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4), 667.
[3] Gillan, C. M., Otto, A. R., Phelps, E. A., & Daw, N. D. (2015). Model-based learning protects against forming habits.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15, 523-536.
[4] Schnotz, W., & Kürschner, C. (2007). A reconsideration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9, 469-508.
[5] Buehler, R., Griffin, D., & Peetz, J. (2010). The planning fallacy: Cognitive, motivational, and social origins.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43, pp. 1-62). Academic Press.
[6] Whelton, W. J., & Greenberg, L. S. (2005). Emotion in self-critic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8(7), 1583-1595.
点【赞】点【在看】,感觉好多了!👇🏻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