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和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广东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于今天(1月30日)上午正式通水。
△央视财经《天下财经》栏目视频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于2019年5月6日全面开工建设,2022年全线盾构贯通。
工程西起广东佛山顺德西江干流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输水线路全长113.2千米,总投资约354亿元,建设总工期60个月,设计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工程通水后,输水沿线超3200万人受益,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生产生活缺水问题,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同时解决挤占东江流域生态用水问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常住人口8600多万、GDP约13万亿元,水资源安全保障十分重要。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后年输水量达17.08亿立方米,可支撑约1.7万亿元GDP的需水量。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
黄坤明宣布工程通水 李国英王伟中出席活动
1月30日上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活动在广州市南沙区高新沙水库泵站举行。11时22分,省委书记黄坤明宣布: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取自佛山顺德鲤鱼洲的西江水从地下管渠奔涌而来,源源不断注入高新沙水库。与此同时,位于深圳的罗田进库闸、公明水库同步通水,标志着该工程正式全线通水。水利部部长李国英,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出席活动并致辞。
通水活动前,黄坤明、李国英、王伟中等走进高新沙水库,深入大坝、调压塔、泵站调度中心,实地察看水源水质和工程运转情况,并听取项目建设有关汇报,详细了解工程设计参数和调蓄水运行能力。黄坤明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广大工程建设者致以亲切问候和诚挚敬意。他说,自工程开工建设以来,面对工期紧、任务重、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大家迎难而上、科学组织、精心施工、积极攻关,提前完成了建设任务,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填补多个行业空白,创造多项全国纪录、世界之最,用辛勤和汗水铸就了这一重大民生工程,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建设者的创新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总结好建设经验,运用好创新成果,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抓好工程后续建设,打造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工程”“百年工程”。要强化统筹调度与运行管理,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巡检监测,下功夫做好水源地保护,扎实有力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持续强化水安全保障,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切实把工程综合效益发挥出来,让这一工程成为润泽岭南大地、造福一方百姓、惠及子孙后代的“标杆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黄坤明强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视察广东时提出的“把水资源优化配置抓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快水利现代化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着眼优化水资源时空分布,高质高效推进实施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确保按期高质量投入使用,加快打造“五纵五横”广东水网主骨架,着力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有效促进水资源均衡配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用水需求,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李国英表示,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提前实现全线通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的重大成果,是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造福大湾区人民的重大举措,对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城市双水源保障格局,保障供水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建设克服了战线长、地质条件复杂、新冠疫情影响等重重困难,攻克了深埋盾构施工等技术难题,确保了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安全,为同类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工程转入全面运行阶段后,要深入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加强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调度,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要强化工程运行管理,提高工程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王伟中对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表示祝贺,衷心感谢全体建设者的辛勤付出、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他表示,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得到了水利部及珠江水委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通水后将惠及超过3200万人口,系统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极大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提供重要支撑。希望相关部门和参建各方严把质量关、安全关,抓好项目运营管理。希望沿线各地建设好配套工程,保护好供水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恳请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委一如既往关心指导,大力支持广东水利事业发展。广东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水利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以治水兴水新成效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活动播放了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专题片。省领导陈建文、张虎、郭永航、张少康,水利部及珠江水委有关负责同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和水务署负责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江门等工程沿线地市有关负责同志,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广东海事局及粤海集团负责同志参加有关活动。
据悉,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是广东“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顺德鲤鱼洲,穿越狮子洋,东至深圳公明水库,全长113.2公里,自2019年5月6日全面开工建设以来,历时4年8个月基本完工,建成通水后实现从西江水系向珠三角东部引水,年供水量达17.08亿立方米,是广东已建成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有效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可逐步退还东江流域生态用水,进一步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生态安全。
珠三角供水往事
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南方地区。拿香港来说,20世纪初,香港多次出现每日仅供水1小时,用船从珠江口运取淡水方能解决居民用水的窘境。
1963年,广东大旱,香港用水再次告急。时年6月,广东决定建设引水工程,引东江水供应香港。
1964年,东深供水工程动工兴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1965年3月1日,满载祖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东江水,在石马河一路“倒流”,流进深圳水库、流进香江。香港缺水的历史,就此终结。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是当时建设者们的口号。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深圳身上。
在1991年,深圳发生了建立特区以来最严重“水荒”,每日供水量的缺口在10万立方米以上。当时严重的旱情让大家意识到,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大库的深圳,仅靠本地水源的难以支撑这座城市继续向前“奔跑”。
于是,深圳最终决定自惠州境内的东江取水,兴建东江水源工程。东江水源一期和二期工程分别于2001年、2010年建成通水,暂时解决了深圳用水隐患。
1996年11月30日,东江水源工程(一期)在惠阳永湖镇开工。
东深供水工程及一系列改扩建工程、东江水源工程,保障了香港、深圳等地近60年的发展之需。
在东深供水工程开工建设的1964年,香港社会总产值是113.8亿港元。而到香港回归祖国前的199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16万亿港元,增长了100倍。
深圳在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间,常住人口从701万人增长到1756万人,增长率为150%。GDP从0.22万亿元激增至2.78万亿元,增长超10倍。
东江“缺水”
一方面,东江水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香港、深圳等城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发展步伐愈来愈快,人口、产业不断扩张,需水量也更加旺盛。
但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一难题,也一直困扰着广东。
广东夏季“龙舟水”、台风频发,带来大量降雨,怎么还会出现缺水?
东江 摄影:卢兆威/影像莞
其实,广东8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容易引起洪涝灾害;但是冬春时节的枯水期一旦来临,降水就会变得很少,极易引发干旱。
2021年底,东江上游、整个华南地区最大的水库——新丰江水库罕见的“枯”了。在最危急的时候,丰江水库连续25天低于死水位运行,东江几乎就要断流。
由于东江流量的减少,东莞沿海地区咸潮上溯严重,不仅影响居民用水体验,也对一些精密制造企业的设备产生了影响。如果没有这些水利工程体系有效调蓄水量,要应对这轮历史罕见的极端旱情,保障东江受水区近5000万人的供水安全,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后果也不堪设想。
这也反映出另一个问题:仅靠东江保障供水安全已不足够,跨流域调水势在必行。
这是航拍的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2022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西江“调水”
如今,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逼近40%的警戒线,而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1.3%。
引西江之水解东江之困,成为解决大湾区东部城市群缺水难题的最佳途径。
2005年9月,广东首次正式提出从“西江调水”的设想,开启了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第一步。
从2005年提出初步构想,到2011年1月广东“西水东调”工程规划大纲出炉,再到2019年5月工程正式开工,长达14年的准备工作背后,是建设者们为勘察线路走过的每一片土地,是为修改方案、科研攻关熬过的一个个大夜。
工程在广州南沙新建的高新沙水库
未雨绸缪
工程的成功建成,除了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努力,也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水利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
1964年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建设时,没设备没资金,输水线路几乎靠人工用锄头一下一下挖出来。
到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时,已经可以同时投入48台“量身定制”的盾构机穿山过海。工程还可实现“数字孪生”,只需要一个数字化平台,就可以完成全流程智慧化管理。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广东水利建设投资历史性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且唯一突破千亿元的省份,再创历史新高。
未来,广东将打造覆盖全省的“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
所谓“纵”,指的是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干流五大河流。
所谓“横”,指的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粤东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工程以及已建成的东深供水工程
盾构隧洞穿越狮子洋底
此外,广东还在有序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引水、东江取水口上移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和建设,统筹推进河道型、水库型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等工作,在水网“大动脉”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毛细血管”,最终彻底解决广东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的问题。
工程建设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
来源:东莞发布、央视新闻、南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羊城晚报、四局机电等
更多湾区新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