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湖衣
编辑|渡十娘 
关于作者: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庐山下,梦比珠峰野。中年听雨公车中,数据千行,唯恐绿翻红。
而今听雨珠帘暮,却叫少年妒。城中明日展梵高,土豆青椒,片作葵花娇。
今年听到的消息,一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难。重灾区是华裔二代富集的高科技领域,即使是计算机的王牌学校也有相当比例的应届毕业生还没有落实毕业后的去处。
有人将其归因于AI,也有人认为这是疫情期间大厂无限度扩张的修正,更有人认为这是税法变更导致企业被迫减肥。
风起青萍。AI的蓬勃发展确实能够帮助从业人员提高效率从而导致行业低端技术的就业要求降低就业人数需求减少。另一方面,AI毕竟不是一个成熟的领域,无论是稳定性还是在相关法规诸如版权法方面都存在很深的隐患,成熟的企业并不是股市中的普通韭菜,不会因此就真的裁撤企业的基础资产。
疫情期间的扩招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扩招的起因是需求。一个月就足以养成一个习惯,远程办公一旦成为习惯,它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伴随着地球村的发展,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咨询……现实生活的网络化只会进一步扩大。
剩下的便是税法的变更了。企业审计中,程序员们、科学家都归类于研发人员。在过去,研发人员以及相关福利在税法上可以与收入直接对冲,降低企业净收入。税法改革之后,研发人力成本归入资产只能逐年摊销,对于人力资源为重资产的高科技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账面上的年净收入大幅提高,需要缴纳的税额也就相当惊人了。
不谈以人力资源为主要资产的高科技企业相对于传统重资产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区别,只谈这个税法变更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相对于传统重资产企业,一台电脑就能打天下的高科技领域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对于收入远超支出从而并不介意给员工开出大包的龙头大企业来说,这个法案的影响其实不大,也就是犀牛皮上被划了一刀。但是对于收入微薄的小企业,这个法案可能就是大流血—降低成本就成了必要选择。
于是今年软件行业的招聘经理,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在美国招?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理由,就去印度招。
招一个美国员工的工资,可以在印度招2.5个。早已经在高科技产业遍地开花的印度高管们,对于如何管理印度的员工显然也不存在什么文化隔阂,越来越成熟的远程办公应用也使得距离不再是问题。
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美国本土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升高,同时高科技产业在印度进一步扩招。
不仅仅是高科技产业。闺蜜的半导体公司,一个华裔工程师退休,填补空位的也是两个印度小伙。
冷战结束之后,锈带的制造业就是这样被外包逐渐掏空的,如今只不过轮到了高科技产业。至于大家诟病的offshore印度码工的质量问题,曾经的台湾制造、中国制造又何尝没有廉价货的贬称?
那么该恨印度吗?想想谷歌在瑞士的大研发中心,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叱咤风云的CEO们
然而全球化,终究还是会有平衡的。网络传言再是耸人听闻,社会还是会需要更多的人才。即使是目前利益受损的高科技产业,也依旧有不停歇的招新。
未来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会改变,在迅速学习的赛道上,早已经卷到极致的华裔其实是有优势的。纵观历史,冷战结束时期大批的物理人才失业,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时代高科技产业无处不在的华裔高管,以及华尔街投行急速增长的华裔咨询师。中美三十年蜜月,造就的是疫情前中国制造的打遍全球无敌手。所以,华裔基本上是不需要担心孩子会没有工作的。甚至也不需要过度担心孩子会被打压--疫情后,大批高科技公司印裔上位,人们悲叹华裔高管在硅谷彻底消失,然而,事实上同样有大批的华裔新人升任高管。行业的泡沫会消失,低潮也会见底。互联网上耸人听闻的消息,很快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如草上朝露一般无影无踪。
今年的金球奖限定剧选集系列奖最佳男演员获得者为亚裔男演员
华裔的困境是守成:一轮一轮宿命一般的起与落。印裔与华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他们有着文化上的自信,从来不急于融入,也从来不把自己当作异乡人。既来之则安之,打不破玻璃天花板的时候不会因此而放弃想着回归故园,深耕之后成为所在国的领导人也不会认为理所应得。

做更好的公号  做更好的自己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2023 热文排行榜: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湖衣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