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上个月我们不是写了篇《教育资本化要结束了》嘛,话音没落下多久,教育双减的政策就出来了。
双减政策出来以后,教育股暴跌,新东方好未来从高点看,跌去了90%多。
很多人觉得政策出的很突然,在我们看来,其实一点都不突然。三月份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聊过这个事儿了。
教育培训被严厉整治,很大程度上反应新时期国家发展思路的转变。从过去的更加偏重效率,转向了更加注重公平。
这个思路的转变,对我们多数人未来十年,投资和生活的影响都非常大,本篇我们就讲讲这个事儿。
01 国家发展的三个阶段
熟悉历史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每个大国的崛起和发展历程,基本都会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积累阶段
野蛮生长阶段
内部发展再平衡阶段
原始积累阶段大家应该很容易明白,国家发展其实和个人开公司,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你想开个小饭馆,但是手里没有钱,就得从牙缝里省钱,通过攒钱的方式完成原始积累。
后面饭馆开起来以后,因为口味不错,所以生意越来越好,赚的钱也越来越多。
正常情况下,你会拿着赚来的钱继续投资扩张。先是扩大面积,之后一家扩展到几家,最后变成餐饮连锁集团。
整个公司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攒钱、投资、扩张、再扩张的一个过程。
这个道理放到国家身上也一样,也都是这么一步步过来的。手里先要攒原始积累做本钱,之后才能逐步发展壮大。
不过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阶段,很大一部分钱都不是靠攒出来的,而是从海外抢回来的。
比如大英帝国曾经靠强大的海军,开拓了遍布全球的殖民地。
美国人不光抢了印第安人的土地,还在两次世界大战里赚到了巨额利润。
东亚地区和英美发展历程类似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完成原始积累,主要是靠的是甲午战争从大清朝抢来的赔款。
后面还拿下了朝鲜半岛和我国台湾地区做殖民地,来给自己输血。
有了殖民地可谓好处多多。一方面可以掠夺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生产的工业品高价卖到殖民地,赚取工农业剪刀差。
通过剪刀差积累足够的利润以后,再搞科技升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形成正向循环。
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为野蛮生长阶段,国家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资本积累也在快速上升。
不过在这个阶段,这些资本主义国家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可并不怎么样。
资本家是赚到钱了,老百姓却普遍很穷,剩余价值被压榨的干干净净。
工人赚到那点工资,根本买不起自己生产的东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非常大。
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自然就会闹事。通常到了这个阶段,矛盾如果继续累积,王朝就会走向崩溃。
这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内部再平衡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新路,成功避免了后续的暴力革命。
比如英国在这个阶段开始给基层让权,吸收草根进入政府,努力改善工人阶级的状况。
美国的资本家面对汹涌的工人运动,资本家被迫让利,给工人涨工资,改善工作条件。
大萧条以后罗斯福上台,更是发布了一系列法案,致力于降低社会贫富分化。
美国的贫富分化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达到最高点以后,在后续的几十年里一路下滑。
后面直到八十年代里根上台,才又开始重新抬头。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又重新回到了历史最高点。
之前写《我们即将迎来的,是拜登萧条》的时候,我们专门讲过这个事儿。
降低贫富分化这个事情经济学家们一直都不看好,觉得国家搞这个操作不够市场经济。
比如学金融的,应该都看过曼昆那本经济学著作。这本书开篇就告诉你,制定最低工资对经济发展不利。
政治家比经济学家看问题的维度更高,知道单纯的追求效率,国家必定会陷入剧烈的贫富分化甚至走向崩溃。
之后就是无休止的暴力革命和重新洗牌,这时候还谈什么效率不效率的。
纵观历史,任何强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搞内部再平衡,来降低贫富分化,改善二次分配。
不管是大明朝的一条鞭法,大清朝的摊丁入亩,还是美国人的罗斯福新政,本质上都是一个道理。
因为历朝历代经济发展以后,伴生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贫富分化程度不断扩大。
而且这个趋势一旦开始,就基本不可逆,最终会影响社会稳定,甚至最终导致崩溃。
我们在《经济危机乃至大萧条发生的根源到底是啥》里面,专门讲过这个事儿。
02 效率优先
我们国家开始原始积累的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十年时间。
发展初期的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还有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来完成的,这里面农民做出了很大牺牲。
完成原始积累以后,我们首先完善了国内的重工业。之后搞了改革开放,开始融入美国人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是以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追求效率为出发点,来发展经济的。
从这时候起,我们开始步入国家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野蛮生长阶段。
这个阶段我们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得,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虽然要发展经济,但也要保障老百姓的民生。
所以这个阶段国家确定的发展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以效率促公平,用先富带动后富。通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做大经济这块蛋糕。
那时候我们最缺的就是效率,怎么快速把蛋糕做大,让老百姓摆脱贫穷,才是当时的首要任务。
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把手里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那些强人手里,让他们来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宽容度。
在这个野蛮生长的年代,一切东西都是新的。国家也是在探索前行,所以各种魔幻的事情也很多。
不少人以前都听过什么血汗工厂和黑煤窑,就都是在这个历史阶段产生的。
不过好在这次尝试,非常是成功的。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导向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并且消除了绝对贫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纵观近代史,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在短短几十年里,取得这样的成就。
不过为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一方面过去几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牺牲了部分环境资源,带来了一定的污染。
当然了,这也是多数国家发展经济的常规路径。大家走的都是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这里面很典型的就是英国,蒸汽机时代的英国,每个城市都到处覆盖着煤灰。伦敦因为常年雾霾,被称为雾都。
1952年的时候,甚至还因为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导致伦敦彻底瘫痪,最后死了好几千人。
现在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去工业化,困扰伦敦几十年的环境问题,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了。
另一方面在效率优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指导方针下,整个社会的贫富分化也开始拉大。
2005年之前毕业的大学生,基本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为自己在城市里买下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越往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就被房价的增长速度甩下越远。
尤其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这个迹象变得愈发明显。
假如一个2000年左右开始上大学的年轻人,在2008年之前在北上广深任何一个城市比较靠近核心的区域买了一套房。
那么现在这套房升值的钱,就是现在很多年轻人辛苦工作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因为这一年,美国人为拯救次贷危机,释放了天量美元。
我们受制于外贸依存度太高,为维持汇率稳定,只能跟着老美放水。
大放水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分化,也导致了宏观杠杆率越来越高。
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不光拉开了大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也让劳动收入和资产增值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曾经说过: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了资本对劳动的回报优势,是明显的、也是持久的。
从过去三百年有记录的数据看,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NP平均每年增长1%~2%。
因为房子、土地、资源等要素的数量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要素能带来的回报,必然比劳动收入要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GDP增速达到了平均9%。但是劳动收入和资产增值之间的差距,依然拉开的十分明显。
如果过几年GDP增速降到5%以下,投资回报率依然保持国际平均水平。
那么劳动收入和资产增值差距扩大的矛盾,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
这也是我们在《为啥现在单靠勤劳,是没办法致富的》里面,曾经告诉大家的事情。
03 再平衡
可以说效率优先,是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为离开效率,是做不大蛋糕的。蛋糕做不大,意味着大家普遍吃不饱。
但是蛋糕做大了,就要考虑怎么分配,会更加合理的问题。
这时候我们就要进入国家发展的第三阶段,内部发展再平衡阶段。
如果你梳理过最近的一系列政策主线,会发现它们都沿着一个脉络展开,那就是我们正在逐步转向公平优先
改革开放前40年,国家需要解决的是老百姓普遍贫穷,经济相对落后的问题。
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我们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就要把天平上的砝码,更多的偏向公平一边。
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制度,让先富带动后富,让所有人共享国家发展的红利。
这个阶段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大概率会从之前的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过去为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牺牲了部分一些环境,容忍了房地产和地方政府的杠杆和债务,容忍了贫富差距的扩大问题。
但是到了现在公平优先的阶段,我们要对过去产生的这些问题,逐步开始修正了。
目前所有的相关新闻,大家按照这个思路观察,应该基本就都能看懂了。
比如这两年我们看到的收入分配调整、提升工业生产的环保要求、搞碳中和、开始反垄断、压制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的杠杆,都是基于这个目标。
其实早在2016年前后,国内就已经开始了针对收入分配的调整,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最关键的就是要继续把经济的蛋糕做大。没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分配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所以我们看到,国家在尽力维持原有外部市场的同时,开拓了一带一路,提出经济内外双循环,尝试为中国经济寻求新的增长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也放弃了过去原始资本积累阶段,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升环保要求。所以我们看到了这几年的环保升级,还有碳中和的逐步推开。
这两年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努力做大经济这块蛋糕的同时,我们也在改革中完善了初次分配制度。
从2016年开始,国家对体制内的公务员、国企和事业单位员工的隐性福利和收入进行了改革。
还对娱乐明星,影视行业颁布了限制令,加大了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力度。
同时加大发达地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努力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收入的分配差距。
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国家也开始发力,实现了国家对全体国民的兜底。
最后还通过实施全面脱贫攻坚战,缩小了贫困的低收入群体,和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
为啥国家要费这么大力气搞扶贫和改善分配制度,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呢?
因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有足够大的市场。只有卖的东西有人买,经济才能运转起来。
产品卖出去企业就能回笼资金,还能对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替代过去的进口商品,我们的内循环市场也就形成了。
扩大市场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多了,意味着老百姓手里有钱了,购买力也变强了。
国家持续的搞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投入扶贫,让基层慢慢富起来,本身也是在扩大居民市场。
之前在这篇《为啥国家要提出重视经济内循环》里面,我们也聊过这个事儿。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除了开源,还需要节流,努力降低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刚性支出。
所以我们才看到,前段时间的医疗集采降费刚刚结束,我们在《教育资本化要结束了》里讨论的,限制教培的政策又来了。
后面没意外的话,一系列关于医疗和住房的新政,也会很快出台。
除了分配制度改革,这两年国家反垄断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标志性事件就是某电商巨头,被罚了182亿。

反垄断的意义我们之前在《社区团购,新时代的圈地运动》里面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经济想要更高质量的发展,就需要产业升级,这样才会有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那些能弥补我们短板,增加国家整体竞争力的行业,都会得到支持和鼓励。
反之那些无法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只是靠着垄断在国内吸血,加速贫富分化和社会内卷的互联网平台,则开始被监管。
最后就是由于宏观杠杆率高,我们就需要降低杠杆。防止未来这类债务问题,可能会对经济产生的冲击。
所以我们看到了清理P2P,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给房地产企业划出三条红线。
还有我们在《警惕期房烂尾风险》和《房地产为啥成了威胁金融安全的灰犀牛》两篇文章里提到的。
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国家开始不断给房地产这个灰犀牛降杠杆。
04 对我们的影响
目前我们正站在效率和公平再平衡的转折点上,而且这个转折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个方向性的转折,可以说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投资,影响都会非常巨大。
因为方向转了以后,很多过往的经验,可能已经不适用了。这里我们也讲一下,自己对这个变化的理解。
如果趋势没有变化,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教培类,医疗类,还有平台垄断型互联网公司和地产类,这些明确被整顿的行业,会继续被整顿。
因为这一波对房地产、教育、医疗、互联网平台的整顿,是综合考虑了贫富分化,消费不振和出生人口锐减等综合因素的。
这不大可能是短期因素,起码会持续5年以上。所以这几个行业的逻辑从中期来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房地产可能会制造业化
地产公司由于拿地价格和售价被严格控制,变身来料加工行业。
地产公司的盈利模式,也从之前的借助金融杠杆囤地囤房,甚至操纵价格,变成制造房子并且出售赚取固定价差。
金融属性被去掉以后,地产公司的估值方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大概率向制造业看齐。
二、民生领域微利化+去资本化
记得年初的时候,我们在朋友圈里曾经说过,未来民生行业会很快走向微利化。
民生领域里最典型的是医疗和教育,年初90的好未来已经跌落到4块,股价只剩了5%,这就是典型的民生行业微利化。
去资本化也很简单,非医疗美容和学科教育的红线,已经摆在那里。这类企业的利润,会被限制的很死。
大赛道变成了小赛道,未来基本上也和资本市场说拜拜了,自然去资本化也就完成了。
三、互联网行业基础设施化
过去平台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是:烧钱买用户--垄断以后拿用户到资本市场换钱--之后开始割韭菜。
这个链条完成以后,会形成一个闭环,最终全社会会为此付出更高的后期成本。
之前我们在《社区团购,新时代的圈地运动》里面,也曾经提过这个问题。
反垄断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来的,反垄断以后,互联网巨头当然是死不了的。但是相关业务的天花板,已经被限制死了。
所以未来互联网公司的收入模型,也会发生变化,开始向水电煤气这类基础设施靠拢。
总体上大趋势就是,降低房地产、医疗、教育和互联网行业的利润和垄断。
减少这些行业支出过高,对民生和实体经济带来的挤压,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一些卡脖子的硬科技。
这里可能还有一个和大家关系比较大的,是未来税收体制可能会进一步被完善。
国家会通过推行房产税和财产税等措施,加强对社会财富的调节和二次分配。
确保每一个从中国发展快车上获利的人,都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帮助那些后来者。
比如现在中国广大一二线城市中,存在着很大规模的城中村。
这些村里往往是几千原住村民,在对数万甚至数十万城市无产者收租,目前已经形成了事实意义上的城市地主群体。
这些城市地主们享受了国家高速发展带来的超额回报,但却几乎没有承担城市发展中各项基本设施投入的成本。
还有就是买房较早的群体,也享受到了周边基础设施提升带来的房产升值。但是政府并不能从这些升值中,获得任何财税收入。
新建基础设施的成本和维护已有基础设施的费用,就只能由新建的住宅社区通过土地财政负担。
这意味着城市建设和维护的成本,几乎全部压到了后来进入城市的群体身上,这成为推高房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未来通过财税政策,把一部分财富从那些赶上时代红利的人身上转移一部分出来,帮助后来者迎头赶上,已经是势在必行。
尾声:
对多数普通人来说,其实可能更关心的是,政策方向变化以后
我手里攒了点钱,能拿来投资增值保值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其实无非还是资本市场和楼市。
资本市场从大方向上看,机会依然集中在卡脖子的硬科技,和这些年产能受限的一些周期资源。
反垄断限制会使得这些以前靠流量和垄断赚钱的网络巨头们,转向硬科技投资。
因为这才是国家鼓励的方向,所以硬科技长期资本投入的逻辑就有了。
另外就是钢铁、煤炭、有色、化工这些传统周期产业。受益于碳中和产能限制和美联储印钞带来的涨价,近两年利润会非常好。
因为在环保和碳中和的背景下,意味着钢铁、煤炭和有色的产能天花板被锁死了。
产能天花板被锁死了,等于供给就会受到限制。美联储又在不停的印钞,经济复苏也有需求支撑,最终涨价就变成了必然。
这也是我们在《为啥我们觉得通胀不是暂时的》里面,曾经讲过的故事。
楼市目前国家的思路如果我们没猜错,应该是提高新房贷款成本,逐步降低二手房流动性。
同时放开租赁住房建设,搞租住同权。把更多的投机资本,从房地产里面挤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楼市会出现明显的分化。我们在去年这篇《未来楼市会出现明显分化》,也讲过这个分化的事儿。
除了一线强二线的优质次新和少部分豪宅,可能大部分住宅的金融属性都会被剥离,回归居住属性。
其实目前新加坡,搞得就是这套东西,而且操作已经非常成熟。
新建的房子里面,70%甚至更高的比例变成各类保障房和租赁住房。
保障和租赁住房的开发,以政府为主体进行。剩下的20-30%,甚至更低比例新建的住房才是商品房。
如果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未来整个商品房的市场空间,都会大幅萎缩。
楼盘之间的分化也会愈发明显,买房买不好的话,可能理财都跑不赢。
也别说这个路径不可能出现,目前雄安不就是这个思路嘛。
说到底,所有的投资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到政策导向和风口问题。
而当时的导向和风口,更多的取决于国家在这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吧。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炒股拌饭。
PS:文章的最后想说,我们的第一本书出版了,反响还是非常不错的。
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很多问题。可能不少小伙伴工作生活里的疑惑,都能在这本书里得到解答。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左下角“阅读原文”,还有在当当网搜索《效率人生》都可以购买。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