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炒股拌饭,关注了解更多精彩
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号是通过经济这条主线,讨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
我们一直认为多数社会问题本身,都是经济问题。不管国家和企业的衰败,还是广受争议的男女不平等,其实道理都一样。
前两天有读者问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以前总听说一句话,叫做勤劳致富。
可我和我周围的人都很勤劳啊,努力赚钱努力攒钱努力工作。可为啥至今都没有致富?反而感觉越来越穷越来越焦虑了。
本篇我们换个视角,专门讲下这个让很多人困惑已久的问题。
01 很少人可以靠勤劳工作致富
首先我们想说的是:勤劳虽然是致富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绝对不是什么充分条件。
也很少有人可以通过勤劳工作,发家致富。这个问题我们算个账,大家就明白了。
一个二十三岁正常毕业的大学生,除去少数从事金融互联网这种高薪行业的群体,基本收入都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找一份正常的工作,工资大概平均处在六千到一万之间,这里我们按照平均八千来算。
你还别觉得这个数字低,统计数据显示,本科毕业5年后平均工资最高的大学是清华,平均月薪1万多点。
因为除了高收入专业,还有很多都是低收入的传统专业以及文科专业。
在一二线城市每月房租我们算一千五,每月伙食交通电话费等各种开支两千。
也就是每月花在衣食住行上的费用,大概是三千五,这是一个比较节俭的数字了。
除去衣食住行,还有人情往来和各种娱乐活动,这个钱我们算每个月一千五。
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第一年,这个年轻人每个月可以结余8000-5000=3000元。
算总数的话,第一年这个年轻人到了年底,大概可以结余不到四万。
到了第二第三年,年轻人因为跳槽涨工资了,月薪上涨到1.2万。
我们算他各项其他开支不变,只是因为谈了恋爱,每个月需要多支出两千。
这时候每个月的结余变成12000-5000-2000=5000,年度结余变成了六万。

如果第四年这个年轻人再次跳槽,这次跳槽收入涨了50%,那么他的月收入就涨到了1.8万。
如果年轻人所有开支依然不变,那么每月的结余应该是18000-5000-2000=11000,这时候年度结余会增长到12万左右。
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工作前五年,这个年轻人每年可以留存的结余。
也就是说,一个毕业就处在平均收入水平之上的年轻人,五年之后可能会有40万存款,这还是在他很能攒钱的情况下。
五年之后他已经28岁了,不光谈了恋爱,还有可能要买房结婚。
于是他在父母资助一部分钱的情况下,拿着自己攒的所有积蓄付了首付。
买房结婚以后,年轻人口袋空空如也。
除了一夜回到解放前,每个月还需要拿出部分工资收入还贷。当然后续收入可能也会有一定上涨,但通常涨幅不大。
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持续二十年以后,年轻人的孩子长大了,开始继续重复父辈之前的生活,这就是多数普通人的轮回。
不过年轻人确实因为买入房子这项资产,从此和所在的城市捆绑,开始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这期间年轻人如果没有不断换房,和各种贷款加杠杆折腾。
可能到死的时候留下的全部资产,除了这套房就是百来万存款。
只有不断换房折腾,才能增加自己资产厚度这个道理,我们在之前那篇,《买房自住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专门讲过。
因为靠存款增加资产厚度很难,而且工资收入是有天花板的。
现在除了少数高收入行业,多数人工资收入到后面涨幅都会越来越慢,然而每个月开销却会越来越大。
每个月除了日常开销和房贷,偶尔出去旅个游,每年下来可能就只能剩个十万八万的结余做储蓄。
再过几年生小孩了,每个月开销又增加了,各种营养费教育费培训费都很贵。
月收入要是不够的话,之前银行的储蓄甚至也要拿出来花,又回到解放前了。正常家庭最后能存下来的,最多也就百来万存款。
不过要是能这么维持到退休,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了。
因为更可能的是,你辛苦工作十几年以后,四十多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要被公司当成负担裁了,还得重新开始求职之路。
这故事就像之前我们在《35岁是个坎,为啥到岁数就不想要你了》写过的一样。
你能说这个人一生不勤劳么?非常勤劳。但是他致富了么?并没有。
因为单靠勤劳工作,是没办法致富的。
很多在一二线城市的中年人,是怎么富裕起来的?可以说基本都是因为资产价格上涨,躺赢赚来的。
早年因为结婚生子的需要,这批中年人早早买了房子做资产,从此和所在城市的发展捆绑。
后面随着年纪的增长,可能房子不够住了,可能孩子要上学了。所以又顶着压力贷款换了新房,或者买了学区房。
08年以后全球央行大放水,导致资产价格不断上涨,这个中年人按资产价格衡量也越来越有钱。
钱变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勤劳工作以后,工资上涨了多少。
而是因为买了资产以后,手里的资产因为央行印钞价格涨了,所以躺赢了。
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央行印钞的时代,单纯的想靠着勤劳工作致富,本来就是非常扯淡的事儿。
你存钱的速度不但跑不赢资产价格上涨速度,更跑不赢全球各国央行核动力印钞机的速度。
单靠勤劳就能致富,不过是全球精英们忽悠吃瓜群众的话。让他们以为自己贫穷,只是因为工作不够勤劳和努力。
不信你看看身边的农民伯伯,他们日日耕作很勤劳,但一直都不富裕。建筑工人日日搬砖很勤劳,也没有变富裕。
要知道除了少数特殊行业或者拥有特殊技能的金领,基本没有人能单纯靠勤劳工作变的富裕。
关于这个问题,华为的余承东曾经说过一句话,讲的非常好。
社会上收入高的职业,基本集中在金融,IT,医学和法律,这些都是技能门槛很高的职业。
多数人由于不具备这些技能,不管你在写字楼还是流水线,本质上只是单纯的出卖体力换钱。
体力劳动赚取报酬,人人可行。就像种地和搬砖人人会,所以其劳动价值很小,可替代性很高。
无非是以前人们到农田搬砖,现代人们到写字楼搬砖,本质上其实也还是体力劳动。

这里大家最应该明白的两件事是:
首先写字楼里这些所谓的脑力劳动者,因为没啥不可替代的技能,本质上也只是在写字楼出卖体力而已。
他们写字楼的所谓脑力劳动,和农民伯伯种地、流水线组装,本质没有任何区别。
无非就是之前在流水线上的组装,变成了去写字楼组装word,ppt,excel。
因为没啥不可替代的特殊技能,所以技术进步,通货膨胀和行业变革,分分钟都能教这批脑力劳动者做人,这也是他们一直焦虑的原因。
其次在过去很多年,很多人一直有个误区,觉得勤劳工作就要多从事直接生产。
事实上真正的勤劳工作,是要多做自身积累。不管是资金,资源,技能还是人脉的积累。
回看历史上任何时期,从事直接生产都只是出卖体力,用生产换取生存资金而已,完全谈不上啥资源积累。
多数从事直接生产的群体,只能在行业兴旺,并且同层次劳动者少的时候喝点红利的汤,大多数时候就是人形机器。
明白了这一点就应该知道,勤劳工作只是你积累资本和人脉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不要用这个自己感动自己。
02 小老板们日子也很难
这里有人要说了,既然勤勤恳恳工作很难致富。那我去创业做个小老板,是不是会容易点。
说实话,也不是那么容易。从2008年全球央行搞大规模量化宽松开始,时代就已经变了。
不少人应该知道,这几年除了整天担心35岁问题的上班族,感觉越来越迷茫的,还有各行各业的小老板们。
尤其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小老板们,对此应该感受最深。
我们在前文《为啥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里面讲过,08年是大家感觉生意是否好做的分水岭。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海外潮水般的订单涌入消化了过剩产能。
那时候是小老板们的黄金时代,订单多到根本做不完,小老板们数钱数到手发软。
之前在这篇《为啥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我们讲过一个产能利用率的指标。
所谓产能利用率,指的是现有的实际生产能力有多少在正常运转,发挥生产作用。
国际通用标准认为,产能利用率低于80%的时候就是产能过剩,低于75%就是严重过剩。
可以看出中国2001年入世以后,企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升。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都是不断在上升的。
这个阶段也是制造业企业日子最好过,赚钱最容易的时候。
订单不断增多,导致现有产能不足以满足海外需求。所以企业主们不断投资扩大厂房,增加设备和产能。
大量的利润流向制造业,也导致了沿海外贸发达地区工人工资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以前看过个统计数据说,2001年左右的深圳东莞工人工资算上加班,大概是在一千块不到,餐厅服务员大概是八九百。
当时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四百多,江浙地区老师的工资也不过七八百。
由于广东地区收入那时候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吸引了大批外来劳动力的不断涌入。
当时有句很流行的话叫“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80后熟悉的那本现象级小说《花季雨季》,就描述过这个事儿。
书里上海人唐艳艳,想尽办法把户口迁到深圳,反应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这种利润大幅流入好日子的转折点,发生在08年。
为应对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启动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全球央行也都开始大规模搞量化宽松。
也就是从08年开始,全球都已经从靠劳动和勤奋就有机会致富的时代,过渡到必须依靠资本和金融,才有机会致富的时代。
至于为啥发生了转折,这里又要拿出以前那张我们经常用到的美国贫富分化图了。
我们知道经济是由生产和消费两部分组成的,想消费就要手里有钱啊。
总是拿这个图说事儿,是因为从一战以后,美国通过发战争财,拿走了世界大部分财富,所以至今一直是世界消费的中心。
东亚地区在千禧年之后,则变成了世界的生产中心,主要承接西方来的订单。
然而消费这玩意,尤其是日常用品消费,是个边际效应递减的东西。
你再有钱,也不会去趟厕所用两卷手纸。多数日常消费品,只能是靠普罗大众消费。普通人想要消费,需要手里有钱啊。
贫富分化水平不断上升,带来的结果是西方底层购买力越来越差。大量财富又像29年大萧条之前一样,集中在老美富人手里。
这意味着来自欧美的外部订单已经见顶,很难再继续增长了。这个事儿我们之前在《我们为啥要提出重视经济内循环》讲过。
从统计上看,这个趋势非常明显。
98年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对欧美地区外贸增速触底以后,开始反弹。
2001年加入WTO后迅速增长,到2004年增速就已经见顶,之后外贸增速开始逐年下滑
08年金融危机以后剧烈下滑,2009年因为全球央行刺激迅速反弹。
2010年在央行放水效应刺激效应下,外贸增速反弹至高位以后,后面的趋势基本就是一路下滑至今。
这意味着外部需求虽然还在缓慢增长,但是增速已经是越来越慢了。因为西方整体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老百姓购买力越发低下。
外部需求增长缓慢,但是供给却上升了。
这个阶段因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推出四万亿的刺激,我们的产能和供给扩大了不少。
很多人看到08年之前投身制造业的小老板们赚钱,也纷纷杀进来扩张产能,想分一杯羹。
08年之前的情况是,外部需求增多的同时,产能供给也在增多。
现在的情况却变成了,需求增速放缓的同时,产能供给在大幅增长。
需求的蛋糕没有快速做大,供应端来吃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自然生意也就越来越难做了。
大家现在经常听到的产能过剩这个词,也是在08年以后第二次浮出水面,第一次是在98年前后。

后面大家看到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为解决这个产能过剩问题而来的。

大家知道资金是逐利的。如果发现投资制造业产能过剩去投资没钱赚,自然就会转换思路,投向利润更高的其他行业。
之前咱们在《为啥现在全世界都在陷入内卷化》里也讲过,当时驱动我们经济的除了制造业投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城镇化和房地产。
所以08年四万亿出现产能过剩以后,我们看到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资金开始脱离投资实体和制造业,转向炒作房地产和其他各类资产。

这一点在全球范围体现的也很明显,全球各大央行宽松放出来的钱,都被富人拿去炒作资产。
全球开始从08年之前的按劳分配,逐步转向了08年之后的按资分配。
在按资分配的状态下,不持有资产,单靠勤劳一个因素是很难致富的。
再加上整体产能过剩,和互联网去中介化的趋势,小老板们觉得生意越来越难做,也就变成了常态。
03 资产价格炒作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投机资金不断涌入资产炒作,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很多人可能体会很深。
08年以后手握100万现金的人,和手握100万资产的人,距离可以说是急速拉开。

后者只是在08年,把手里的100万现金变成了房产,就赚到了前者几辈子赚不到的收入。

这道理就是我们前面说的
08年开始,全球都已经变成从靠劳动和勤奋就有机会致富,过渡到必须依靠资本和金融,才有机会致富的时代。
因为资金已经从08年之前的不断投资制造业获取利润,变成了不断涌入到炒作资产价格获取利润,就像美国咆哮的二十年代发生的那样。
虽然名义通胀这些年看起来每年变化不大,但用资产价格衡量,货币的购买力贬值却十分惊人。

以前我们讲过一个费雪公式叫MV=PT,可以用来清楚的说明这件事。
公式左边M是货币总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公式右边P是商品和服务价格,T是商品和服务总量。

大家知道08年之后全球央行都在不断印钞,这导致了全球货币总量M,在不断增大。
前段时间在投资群,有人发了一个全球央行资产的统计图,可以看出全球央行资产规模增大了多少,也可以看出货币总量增大了多少。

2008年的时候,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几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到9万亿美元的峰值。
所有人当时都觉得,这个数字已经高的吓人。
没想到12年后的今天,全球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膨胀到29万亿美元,而且还在加速上升。
不过这些钱最终没有多少流入穷人的口袋,多数都流入富人手里。
道理也非常简单,离钱最近的人最容易得到钱。就连银行贷款也总是会贷给有钱人,而不是穷人。
富人们拿到这些钱以后,拿去炒房炒地炒资产,导致这些钱根本就没有进入流通领域。

这些钱都被固化在各种资产里面,这使得货币流通速度V出现持续缓慢的下降。

这里我们再回到费雪公式,然后把公式MV=PT拆解一下做个变形。
变形以后的公式变成了,MV=P1T1+ P2T2。
这里P1是资产价格,T1是资产总量,P2就是日常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T2是日常消费品和服务的总量。
公式左边M持续扩大的同时,虽然货币流通速度V是在缓慢下降的,但MV乘积依然是增大的。

资金不断进入资产价格炒作牟利,在资产总量T1一定的情况下,资产价格P1就在不断增长。

带来的结果是P1×T1不断变大的情况下,日常消费品部分的P2×T2保持稳定。
现在统计的通胀数据,基本都是盯着P2的价格,所以每年看起来都很平稳。

然而大家的却觉得,自己手里的货币购买力贬值速度越来越快,根本不止贬值了通胀数据那点儿。
原因就是P1的增长根本就没统计进去,你看到的通胀数据一直只是P2,大家都被数据骗了
这也是为啥川行前段时间说,资产价格不纳入通胀的统计,是不行了。
之前很多依靠勤劳致富的制造业小老板们,到了08年以后越来越迷茫,也一直想不明白的是
自己辛辛苦苦做产品,每天担惊受怕卖货,各种担心销路回款问题。
回头一看最后赚的钱,还赶不上隔壁老王贷款买套房,然而人家几乎是躺赢。
其实本质原因,就是因为时代变了。从美国那边的数据看,也非常明显。
看看蓝线标注的这个创记录的家庭金融资产,占可支配个人收入的百分比吧。
可以说现在全球央行持续的超量货币刺激,很大程度是在奖励富人、机构和企业这些资产持有者,惩罚绝大多数缺乏资产的人。
要知道持有资产的基本没啥穷人,这条蓝线占比不断提升,意味着央行放水以后,穷人在变得越来越穷。
法国人皮凯蒂写过本《21世纪资本论》,把这个道理也讲的非常清楚。
在各国央行大印钞的21世纪,靠勤劳发财基本不可能,你需要靠的是资本获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代表的是全球央行的印钞速度。
你工作再勤劳,赚钱的速度能赶上全球央行的印钞机速度快么?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啥这个阶段单靠勤劳发家致富,基本变得完全不可能。
因为你辛辛苦苦赚钱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全球央行印钞机驱动下,资产价格上涨的速度。
04 普通人厌恶杠杆和风险
想跟上资产价格的涨幅,需要的是你手里有资产,资产这玩意从哪儿来呢?
普通人要么是从父辈继承,要么是手里有一定的本金,自己再加杠杆去买啊。
两样都不沾的普通人,是没资格参与这种资产炒作游戏的。
这就导致了用资产价格来衡量的贫富差距,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而且这个趋势不可逆。
以前总听很多人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回到08年,一定会多买房。
事实上再给他一次机会也很难做到。
大部分游戏的结果,都和初始条件有关。那时候有钱投资房产的,基本是之前就有财富积累的。

简单说08年想投资买房,要么是之前你自己就赚到点钱了,要么08年之前你爹就有点钱了。

要是两头都不靠,那时候你就不得不借钱买房,这在当时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事儿。
因为你首付是借来的,等于已经给自己加杠杆了。首付以后还要再从银行贷款,等于杠上加杠
当时工资收入并不高,这时候除了首付的钱想办法要还,还要承担巨大的月供压力。
那时候你也并不确定,自己的工资收入未来一定会上涨,更不确定房价会涨成现在这样,所以多数人当时并没有勇气做这件事。
因此即使这个游戏再来一次,很多人依然是输家,因为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杠杆压力让他们不敢下注。
这里也可以看出,多数普通人是非常厌恶风险和杠杆的。然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加速贫富分化的利器。
买过房子的人应该都知道杠杆意味着啥。普通人买房贷款,通常需要首付30%,也就是三倍多杠杆。
这通常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之中能用到的最高的杠杆率了。
当然有些炒房客会通过信用卡套现做首付,把杠杆做到十倍以上。不过这不是常规操作,也不再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
这里我们可以看看,一个人拿着正常的杠杆买房,对收益率的提升可以有多大。
假如你在一线城市付了三成首付,买了套1000万的房。恰好买在16年房价刚准备起飞的时候。
两年以后房价翻倍了,这意味着你付出了300万首付成本,和700万房贷两年的利息,就拥有了2000万的资产。
这时候如果卖掉,那么你两年的收益率是多少呢?大概是2000-700/300=4.33倍。
这里你投入的本金越少,意味着杠杆越大,遇到上涨你的收益倍数就会越大。
如果只有一成首付的话,那你的收益率就会迅速放大到2000-700/100=13倍。
这还只是炒房而已,就这个收益你勤劳工作一辈子,都已经很难办到了。
从资金逐利的角度来说,必定是希望杠杆越高越好。杠杆从哪里来呢?银行贷款和各种融资啊。
然而富人们用杠杆折腾的可不止是炒房,炒房对他们来说实在太小儿科了。
很多人应该记得,
前几年小燕子想用30亿资金,收购万家文化的事儿。

当时收购需要30亿资金,使用的本金只有6000万,这等于说是放了50倍的杠杆。
这意味着股价每上涨2%,这六千万本金就会翻番。当然了,跌2%也意味着六千万本金没有了。

可以看出,这些年多数发大财的富人都非常依赖杠杆,也就是需要借别人的钱给自己赚钱。
对杠杆的依赖,也导致了这批高杠杆的富人们对贷款和利息非常敏感。基本上“首富”和“首负”的转换,就在一夜之间。
只要银行收贷或者加息,很多高杠杆的人游戏马上就玩不下去了。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借钱难易程度,和利息高低的问题。
这也是为啥每次国家通过加息搞调控和去杠杆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到处都在暴雷。

最典型的就是2018年开始去杠杆以后,直到2019年,还到处听到高杠杆企业爆雷的事儿。
以前我们写过篇文章叫《
为啥你总做接盘侠
》,里面讲过一段话是关于杠杆的,个人觉得非常经典。

去杠杆,加杠杆,都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前行的,从来没有一直加的杠杆,也没有不停在去的杠杆,你的使命就是在加杠杆到来之前上车,在去杠杆的时候下车。
这个原则不但适用于大户,而且适用于普通人。因为多数时候我们赚的,不过是央行放水的钱。
不过杠杆这玩意通常穷人没啥感觉,因为穷人非常讨厌借钱。

就连房贷这种一生一次能占国家便宜的机会,都总是想着早点还。
尾声
讲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要说了,既然劳动收入永远赶不上资本收入,我们勤劳工作还有什么意义?
还不如就此躺平做个咸鱼,该吃吃该喝喝,也难怪现在年轻人都躺平不想努力了。
勤劳工作当然是有意义的,首先是勤劳工作可以增加收入,改善你的生活质量,保证你的下限。
其次是对多数父辈没有积累的人来说,必须依靠勤劳和节俭,积攒投资需要的本金。
要知道投资的前提是有资可投,手里没有本金,你又靠什么东西来买进资产,只能是一辈子靠劳动时间换钱。
不过单靠勤劳工资是不能致富的,想致富需要的是你自身的积累和投资,还有能驾驭的杠杆。
这里的积累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本金的积累,一方面知识和人脉的积累。

有了起步的本金和相应的知识,遇到机会的时候你才能把握住,并且从容出手。
就像我们以前在《消费主义陷阱》说的一样
对于多数刚起步积蓄不多的中产和年轻小白,除了努力提高收入,开始阶段唯一的理财就是减少没必要的花费,控制好自己的消费欲望。
有了一定资本积累以后,才有学理财投资技能的基础。不然没钱模拟理财么?
理财投资本身是智力的游戏,有了资本以后试着去触探自己智力的边界。
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争斗,和时机争跑,不但能缓解焦虑感和不安全感,预期或超预期的实现也带来了很多乐趣。
到了这个阶段,你会发觉人生豁然开朗。
和积攒本金同样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
如果只是积攒了点本金,自身知识却不具备,机会来了多数也是白搭。
这道理就像我们在之前那篇《美元指数新低》里讲过的
金融市场最大的魅力在于,只要你认知到位,就永远不缺赚钱的机会。
金融市场最大的遗憾就在于,即使别人把机会告诉你,认知不到位也赚不到钱。
不信你可以回头看看,从2019到2020年,每年的开头我们都写过展望。
写在2019的开始》和《写在2020的开始这两篇展望,每次都告诉大家本年度最大机会,在资本市场。
这两年确实也是这样,随便买个公募基金中位数收益也有40%,问问你自己做到了么?
最后还有个杠杆问题,这里说的杠杆,不止是资金杠杆,包含多重的意思。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怎么给自己加杠杆。
首先是劳动的杠杆,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给劳动加杠杆,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你可以选择通过雇佣劳动产生杠杆,也可以选择团队管理给自己加杠杆。
雇佣劳动就是自己创业做老板,团队管理就是在你到公司上班,选择做技术,还是做管理的问题。
做技术稳定风险小,出多少力赚多少钱。转管理就有杠杆加成了,团队的业绩也是你的业绩。
等于你不是单打独斗,占有了别人的劳动做自己的业绩,但团队的锅你也要背。
其次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资本加杠杆,比如房子贷款,股票融资都是资本的杠杆。
认真努力工作,稳定提升自己的现金流。除此之外学会做权益或者房产类投资。
低位下重注的同时,控制好现金流和杠杆率,争取几年上一个台阶。
最后是互联网的杠杆,之前我们在《35岁是个坎,为啥到岁数就不想要你了
》讲过

大家要学会滚自己的的雪球,多做投入小,边际杠杆大的东西,这点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
因为互联网时代很多逻辑完全变了,随着通信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流量越来越便宜,手机已经变成最大的销售渠道。
连接手机和消费者的,则是中间的各种平台和网红们。你不需要水平高,也不需要文采好,只需要四个字“打动人心”。
只要能打动人心,就能和人群建立连接。连接的人越多口碑越好,你的价值就越大,随便做什么都很容易。
而且连接本身还会自我裂变,比如你会把认可的东西推荐给朋友,朋友又会推荐朋友。
这个过程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如果这么说还不明白,那就看看李子柒吧。
文章的最后,想用《写在2020的开始》里面写过的一段话做结尾。
一个人能承载的财富总量是认知决定的,认知则是由读书和积累决定的。
你永远赚不到超过你认知的钱。即使赚了,也会很快吐出去。过去的拆迁户,突然中彩票的,无一不证明了这点。
如果你常读历史,会发觉很多事情不过是个轮回,加速这个轮回的通常是政策驱动。
学会理解政策驱动,并从中获益,这是每个人一生都要学习的。我们不能改变方向,但是可以知道每次都是蛋糕的再分配。
尤其在gdp增速慢下来以后,看懂蛋糕再分配怎么切,并从中受益是一项不错的能力。
如果现行政策持续,未来摆在面前最大的机会依然在资本市场,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要洼地则是复苏驱动的中国。
因为我们赚的不过是政策的钱,赚的是央行放水收水的钱,而且是重复又重复。
马上就是元旦了,文章的结尾,祝大家2021年身体健康,家庭美满。
正如我们在《通胀以后就是债务崩塌》里讲的一样,这轮经济转萧条之前的最后一次繁荣,就是2022年之前这段时间。
与之伴随的,是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的疯狂。希望在未来一年财富再分配之中,大家都能收获自己的那一份。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觉得写的不错,那就点个“在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吧。
如果转载本文,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炒股拌饭。”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