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龙龙妈妈育儿系列的第八篇文章。英皇考试的细节和地区钢琴比赛的那些事儿的上篇请见:一个不会弹琴的妈妈如何培养出两个音乐天才之五:英皇考级和地区比赛那些事儿(上)
多年参赛里不公正的评委还是比较罕见的。其间也有各种是自己原因的失败。有时准备欠佳有时发挥不好,还有因为迟到错过了比赛的糗事,都是总结经验后一笑了之。弹琴,台风,心理状态,音乐知识,音乐学校,方方面面其实都收获到了最实用的经验。任何比赛前妈妈都跟龙龙和文文说:去,表现你最好的一面。只要你做到这点,就是赢了。人家若不赞同,随他去。反正不会每个人都欣赏你,也不会没有一个人欣赏你。不喜欢你的演奏,并不是不喜欢你本人。你要是真好,最后一定会被多数认同。而以后真正的大比赛都是有好多位评委的,不怕个别人的否定。所以几年前的那次不公平失败,铸就了后来的龙龙:胜不骄,败不馁,能屈能伸,怀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有真正音乐家的风度,和战士的勇气。这种气质,变成他吸引人的一部分,龙妈相信也会帮助他妥善处理成长过程里必然不会缺少的不如意。我们成年人都经历过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世上哪有百分百的公平公正。现实地说,与其怨天尤人、停滞不前,不如学会化解、另辟蹊径,是吧?
既然说到失败,我就再举几个人为造成的例子,大家可以参考避免。
参加比赛,和参加任何活动一样,必须准时。这个虽然听起来是常识,却有些讲究。音乐比赛基本上不会占用上学时间,都是周末和小假期内举行(除了圣诞节,复活节和暑假这些分别好几周的大假期,英国学校一年分三个学期,每学期大约三个月,每一个半月放一周假,叫“half term”,相当零碎)。赛前我们有时候会收到参赛人数名单和次序,有时候不会,只有到了门口买节目单后才知道。如果卡在最后一刻到场,万一是要第一个弹,大人一恐慌,小朋友会倍感压力而紧张,不利于发挥。另外如果不熟悉场地,说不定路上要多费时间。有些比赛本来参加的人数就少,有时候会有各种原因缺席不到的,结果可能就一、两个参赛者,即使你迟到哪怕几分钟,都有可能错过,因为一天的比赛安排很满,一个项目紧接一个项目,过期不候。
为了避免自己和孩子太多压力而烦躁,我一般不带他们参加半小时车程以外的比赛。但马有失蹄。龙妈再精打细算,也难免自己眼花看错时间地址、猪队友拖后腿、堵车什么的。龙龙有一次迟到了几分钟,评委正在给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参赛者打分。因为和门口的志愿者熟悉了,龙妈恳求他让龙龙进场,说好不算参赛而是表演,反正报名费交了。可是龙龙一曲《致爱丽丝》弹毕,所有人大跌眼镜,因为之前那个参赛者弹的是同一支曲子,相差天壤之别,把一等奖给她真说不过去!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龙龙得了应得的金牌和奖杯,也得到了经历的比赛中最难忘的一句评语:龙龙,你值得等待!
当然不是每次都这么运气。文文第一次参加北伦敦钢琴比赛时因为吃坏了肚子在家又拉又吐,为了鼓励他不轻易放弃,我们休息,放松,喝糖水,最后终于可以出发,也是迟到了几分钟。不巧安排他弹的位置靠前,一踏进那个教堂就听见叫他的名字,直接上场。他才四岁,龙妈也不是专业老师,两人急急忙忙地,喘着粗气冒着汗把他的坐位调好高度他就开始了。一听之下好像很棒,但是琴的声音不太对头。我还琢磨这什么破琴,是不是没调好。结果等到评委一个一个点评时才恍然大悟:匆忙之下他弹高了一个八度!评委说他弹得技术无可挑剔,是小朋友里最好的,可是错就是错,所以那次比赛奖牌上一无所获,但是得了个重要的教训找准中央 C 再下手:))) 当然最重要的教训是千万不要迟到,而是稍微早个十几二十分钟,适应一下环境,问候一下志愿者们,跟参赛的孩子家长认识认识,也顺便放松心情。
文文本来对输赢没有概念。妈妈把这次的失误讲得很可乐,把不是都揽在自己身上,我们一起大笑自嘲了一番,夸文文虽败犹荣,好好地奖励了他去看最新的动画电影,随便他要吃什么垃圾零食都买给他。反正他嘴大喉咙小,吃不了,下回也不要了。我读到过小朋友的心理是比较逆反的,你越不给他他越要。如果想打击他的积极性和渴望,就一次不但给够,还要过分。
物极必反。练习弹钢琴和学习任何乐器同理。要是一次性逼着孩子弹太长时间,再有所谓天赋的小朋友也不会觉得快乐,不会愿意天天如此。所以我一向不主张过分练习。文文大约隔天跟妈妈上一小时课,其中包括做热身操做音乐游戏和讨论,弹琴不超过半小时。有时结束后文文会要求弹他的Free Style,也就是尝试延音踏板各种自由发挥,这说明他确实钢琴玩得很嗨,很想继续玩,我当然不拦着。龙龙在专业音乐学校,老师也只要求他们保证每天有3小时练琴时间,而且每次不允许连续超过一个小时。他们的琴房有督查按时间表赶人。今年九月份他上12年级(英国叫Six Form)以后不用和同学合住一个卧室了,会有单独的卧室,里面有一台钢琴,自己可以掌握练习时间。但是相信他养成了好习惯,不会滥用这个自由。学校因新冠病毒关闭后他一直在家上网课,自己安排作业和练习时间,也是依照每天分34次、每次一小时的日程进行。而且龙妈要求他一定要做手指及全身的运动帮助预热和放松以免造成潜在损伤。剩余时间除了还有其他GCSE各门功课要做,和弟弟文文纵情玩耍几小时也是每天必须的。
神经科学证明学习的过程中最初的15分钟是关键,应该在这个黄金15分钟里鉴定所需解决的问题或者要提高的地方,然后剩余的45分钟通过反复尝试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再通过重复在大脑和肌肉记忆里固定这个最优方案。那些据说才几岁就每天练习6小时的神童,我为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担忧,会拿来做反面教材给孩子们看,让他们知道许多小朋友没有他们这么幸运,有个宽松促进的妈妈。老实说,就算孩子6岁就能弹巴赫和莫扎特,又怎么样呢?
后来去参加沃县音乐节钢琴比赛,同样的一级曲目,文文胜出12个其他小朋友,得到了第一块金牌和第一个奖杯。
文文玩钢琴自嗨的视频海外读者可以在 YouTube 上观看:https://youtu.be/J68TsUV7vn4
准备比赛的过程里家长和老师必须沟通好,达成共识
一般老师教学生有自己的进程安排,有时候觉得专门准备比赛会打断这个进程,不太赞同。可是比赛不会等你有空准备好了才举办。龙妈就折中,报名的时候挑孩子正在学和快要学好了的曲目匹配选项。反正都是要提前至少两、三个月报名,两、三个月时间学成一首或者两首不是特别高难度的曲子并非难事。这样正常上课和参加比赛两不误。龙龙进入普赛尔音乐学校以后,虽然仍然是个学生,但是在专业学校跟顶尖高手学习,他的新老师认为不值得再参加此类比赛了。龙妈心里不以为然。普赛尔音乐学校的毕业生去向有很大差别,不是人人都选择当音乐家。龙龙很喜欢数学和物理,成绩非常好,到上大学的时候未必一定继续以音乐为专业。再说新老师也没有提出让他参加更加重大的国际比赛的计划。我觉得这些看似很小的荣誉和比赛过程仍然可以促进一个少年的进取心。在180个全世界优选来的音乐学生当中混,好像一颗钻石被放进了一袋钻石里,我看到的是龙龙从以前的非常自信变得不太自信,觉得自己也就是平平常常,会嘲笑妈妈仍然乐此不疲地继续以前的套路。我和校长沟通以后,校长和老师的意见又不一致。科班男高音出身的般卜罗校长跟龙妈想法一样,认为参加无论何种比赛都是促进,也是成长的见证。最后又只好折中,龙龙只参加最高档次的比赛项目,使用的是当时在学的曲目,不需要老师任何额外辅助。这样做的家长也不是我一个。学校的每月期刊里经常自豪地登出某某参加地区比赛得奖的新闻。
十几岁上中学的孩子,龙龙得到几十上百磅的奖金还是很高兴的。奖金我们不存起来,而是吃掉或者买他需要的东西。这样他会知道花钱比挣钱容易的道理,也有动力继续”:)))
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和龙妈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在一些比赛里会看到老师专程陪学生甚至带学生参加,而且每年都去。龙龙学校里的一位资深钢琴老师是80高龄的马来华人卓一龙,著名的第一代中国钢琴家傅聪(参考《傅雷家书》)的太太。我们第一次遇见她就是在北伦敦钢琴比赛里,她亲自带了最优秀的门徒、马来西亚钢琴神童马格德琳参赛。我记得那是一场参赛者异常多的展示组比赛,每个人允许弹15分钟,耗时四个多小时,龙妈的屁股都坐疼了,赞叹龙龙和自己的耐心的同时也着实钦佩那些志愿者和评委不是每个人的演奏都值得关注,有些名副其实地又臭又长,要集中精力听每一曲还要做笔记,也非常人所能。我观察到比赛中如果评委一直抬头在听而不是闷头在写,说明参赛者弹得吸引人。
马格德琳一举夺冠。龙龙得了第三名。当时龙龙还没有上普赛尔音乐学校,我们也不知道马格德琳和她的老师是谁,以为卓先生是她的祖母。颁奖以后我和龙龙向马格德琳道贺,卓先生点头微笑,称赞龙龙也弹得非常好,有难得的乐感,应该继续努力和深造。这次谈话启发了我们后来报考普赛尔音乐学校,龙龙跟马格德琳成了同班同学和好朋友,经常回家跟我们讲这个常年住校的神童姑娘异常调皮捣蛋(涂胶水在门把手上、上房揭瓦等等)、动不动被老师赶出教室的趣事。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这些老师都做了更深的功课,看到了单纯上课以外的地方,对孩子的前途比较关心,非常难能可贵。再小的赛事都是宝贵的经验,如果得到金牌奖杯都是孩子成长历史中的荣耀,以后报考学校申请奖学金都起作用。龙龙上普赛尔音乐学校之前的匈牙利钢琴老师说他跟龙妈学到了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许多课外信息,他后来也借鉴到他的教学里,推荐他的其他学生参加地区赛事。
这些比赛也是在英皇考级以外对老师教得好坏的一个见证。纯粹混饭吃的老师是不会鼓励的。
至于必须准备到什么程度算准备好了,我觉得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里的一句歌词概括得好: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孩子能不紧张地连续三遍完美表现,就可以了。然后就要忘掉它一阵子再弹。因为放松和紧张同样重要。这跟炒菜有时候得大火有时候得小火有时候得闷煮的道理一样。反正煮过头了肯定不好吃。一首曲子弹得太多太好油掉了也不行,必须有温故知新的时候,也必须不断更新,往上弹更有挑战性的曲子。
不过准备不充分肯定没信心,没信心怎么比赛。但有时候有的孩子临场发挥就是卓越。龙龙往往比赛前老师都觉得还差一点点,可是几乎每次他都赢。文文得第二块金牌时弹的两首曲子里有一首只学了一个星期,谁也没听出来是妈妈和哥哥联手帮他临时抱佛脚。这就是基本功扎实和心态好的结果。才6岁的孩子,我们就说一大堆恭维话给他听得美滋滋的,说得最多的是你真棒你行的没关系的,让他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轻松学会,比赛时最佳表现。
准备再充分,比赛里弹错也会时有发生。老师和评委都说:如果错在开头,那么道声歉重新开始。如果在中间或者靠后,那么就当没事一样继续往下弹,要比突然停下来不知所措好。评委会从全面打分,有时候弹错个别音符并不抹杀总体能力。淡定而自信的孩子会控制场面,化险为夷。有一次一个女生弹了两句以后兜儿里的手机突然响起来,全场哗然,评委正色告诫她:下不为例,否则出局。她从头来过,却以精湛的技术和优美地表现夺冠。另一次一个比较小的孩子半途出错,自己发起脾气来放弃了,明显没有事先培训好。这些我们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参加这些比赛的另一个意义是学会公开表演的风范。龙龙第一次参加比赛我们没啥概念,就挑了件好看的衬衫穿去。见到有些小孩子穿着礼服,头发特意做成样式,非常正式,非常养眼;雄赳赳地上了台,微笑着和观众对视,口齿清楚,声音朗朗地报出所弹曲目的名称和作曲家名字;弹完了起身鞠躬,微笑着等待掌声落定才出场,一望而知训练有素。而另一些孩子好像去超市买菜的样子,声音很低,语速很快,含混不清;弹完了迫不及待地离座下场。我们回家讨论了一下,决定以后也买些正装在这样的特殊场合穿,不但自我感觉好,也体现对比赛的重视和对评委观众的尊重。我们在家里观摩了一些视频,学习台风和与观众交流的技巧。龙妈也把自己播音主持的一些经验传授给龙龙和文文。有些比赛里评委会专门赞赏为了比赛特别着装和台风好的的孩子,因为这些都是表演的一部分,是一个演奏者必备的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当然这样便意味着妈妈要做更多功课。每一次比赛和演出都是妈妈忙前忙后,不光是通联、后勤,还是导演、美工、舞台监督、服装道具师。孩子长得快,衣服总是在变小,也很贵,妈妈往往在最后一刻买到合适的鞋子和服装。但是看到连小小的文文都要求把自己装扮起来,踌躇满志地在镜子前捯饬领结和发型,然后到钢琴上去摆出大家风范,真是可爱,令人欢喜。而龙妈原本就喜欢打扮,也可以借机会穿戴平时不太有机会穿戴的漂亮衣服。这样每年参加几个比赛的时期变成了节日一样,忙碌而兴奋。
光是会弹琴,哪怕弹得再好,就算真的只为了自娱自乐,如果不能够在或多或少的观众和评委的目光下自信,淡定和充分地发挥,吸引到眼球,肯定是有所缺失的。文学,音乐和艺术这样的好东西只有被分享了才取得它们在俗世应有的价值。参加比赛和公开演出的次数多了,看到听到了各种表现和评语,学会了鉴别好坏,养成好习惯以后,聪明的孩子们自然懂得如何促进和增加表现力。害羞和内向的孩子也可以慢慢地习惯自己不一定要跟别人一样,学会接纳自己从而获得信心。上台以后能够昂首挺胸、目光如炬的毕竟少数,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以此为榜样。过分拘谨羞涩出不来台,过分做作或者张扬也挺讨厌。各人因该有各人的特点。凡事要把握分寸,不卑不亢,点到为止。有不少音乐家都说他们私底下其实特别紧张,甚至有的参加公演几十年了,每次上场前还瑟瑟发抖。所以害怕是正常的。科学家也发现适当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可以促进临场应变和发挥能力。重要的不是一点不紧张,而是学会应对,不露怯。这里分享一个小窍门:一般人只要站直了,眼睛望在第二排或者第三排观众的头顶并微笑,就会看上去是和观众在交流,这样既显得自信,平和,又不会因为看到人们的表情而心慌。
我在Ted Talk 还看到过一个演讲,里面说到克服演出恐惧的一个方法是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了,不要以为大家会过分捧你或者踩你。对多数人而言,没有成名成家的人只是众多娱乐因素的一个异常渺小的部分和过目即忘的过程。地区赛事里没有人专门来看你家孩子。参加比赛的大部分家长对别人家的孩子没什么感觉,他们只会关注自己的孩子,每家孩子的成就和错误都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因此参加这些活动完全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无论胜负,都不会被别人记住。这样想清楚了,还有什么可害羞的!
龙龙的葫芦丝老师和钢琴老师都不约而同地特意讲过上台表演的服装,姿态,面部表情等等的需要,说有时候表演者的个人魅力和表现力和演奏的技巧几乎同等重要,尤其面对非专业、不看门道看热闹的观众时。当然国情不同,国内似乎更注重外在。西方媒体对郎朗夸张的表情和亢奋的动作贬多于褒,但是他这样在追星流行的中国大陆很吃得开。
我们最喜欢的俄国钢琴家叶甫根尼.奇心(Evgeny Kissin)每年在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Centre)只此一场的音乐会我们都去听。他就上台鞠个躬,下台鞠个躬,中间除了有时候直统统地报个曲名,什么话也没有。演奏时除了必须的、精妙的肢体动作,没有任何夸张的行为或者表情会转移观众对他弹奏的音乐的高度注意。可是只要他的手指一动,连外行如龙妈都会汗毛倒竖。去年的演奏会听到他弹一个非主流作曲家斯格拉宾(Scriabin )的第四奏鸣曲,我听得心潮起伏,眼泪突然流下来。他是在世的钢琴家里最受西方推崇的一位。每年一次世界巡演,每次都需要提前大半年订票,不到公演时间便全部售罄。龙龙的钢琴老师说,听奇心弹舒曼,才明白为什么舒曼要写那首曲子。
奇心很少在其他非音乐场合抛头露面,他的个人生活也从来不上无聊的花边新闻。多年前少数较长的一个访谈里他一点都没有曲意迎奉的话和做作的姿态,也是直统统的风格说了一些纯粹个人的观点,看得人不由微笑,龙妈很欣赏奇心这样的是名副其实的钢琴家,而不是被刻意包装炒作起来的大腕明星
龙妈从多年的参与和旁听里认识到一个大师们历经实践检验得出的至上真理:弹钢琴,或者演奏任何乐器,还有体育运动,或者任何技能,最最基本的原理,也是最终的目的,是用最小的力气达到最大的效果,也就是说效率第一。好的老师会告诉学生:不要有哪怕一丁点多余的动作,连手指都不要多抬高一毫米,更不要前合后仰。看上去越机械,越心平气和,音色越好,跑得越快。大家不妨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小朋友们仔细体会一下。
已故钢琴演奏大师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的深沉内敛令人落泪;格伦古德(Glenn Gould)因为后背受伤坐在特别低的琴凳上却以违背常理的姿势弹出美妙绝伦的巴赫,贝多芬和肖邦 …… 每个成熟的艺术家都自有风格,但肯定前提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不是哗众取宠或者滥竽充数。对郎朗羡慕嫉妒恨的西方媒体再刻毒,也不能否认他确实弹得好,最多愤愤地说他会弹琴但是不好好弹
12岁龙龙进入普赛尔音乐学校寄宿以后,妈妈没法管那么宽了。今年三月初英国还没有因为新冠病毒肆虐要求大家全都呆在家里隔离时,龙龙参加了普赛尔音乐学校在南岸中心的演出。因为从寄宿学校出发,他们是统一安排准备好服装的。我带文文去看,出门前多了个心眼,抓了一个领结,到了南岸中心演出地点专门找到学校带队老师给龙龙送进去。老师答应一定让龙龙戴上。演出完毕龙龙出来问我:你干嘛给我个粉红领结?人家都笑话我是Gay
今年夏天龙龙就16岁了。龙妈决定以后完全放手,只管文文了。
龙妈赞同王尔德说的,艺术有自己的权力,不应该以取悦大众为目的,而纯粹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所以历来许多艺术不是靠贩卖,而是靠赞助生存的(因此如果喜欢龙妈的文章觉得受益请记得按一下文末赞赏按钮:。我自己写作时也并不把读者的感受放在重要位置上。我既然毫无商业目的,也就不必把每句话都说得每个人都听得舒服顺耳,更不欢迎批评指教。俗话说懂的人懂,不懂的人不懂。有个英文笑话是这样的:某人在美术馆一幅梵高画作前驻足观赏了一会儿后,对旁边的美术导游说:我觉得要是梵高把色彩和布局稍微这样那样改一下,当年肯定就会卖出好价钱。美术导游回答:
梵高作画时,哪特么会顾及你的意见!英语原文比这个更粗糙,大家可以自己想象。
但是像梵高(Van Gogh)和高更(Paul Gauguin)那样生前穷困潦倒,百年之后画作才被非亲非故只为牟利的人高价拍卖,他们却从来没有享受过自己的天才能够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丰富纵容,甚而身边连家人也没有,用尘俗的观念想想有点惨,身为凡夫俗子的今生今世也不太值得。毕加索,达利和安迪.沃霍尔之流未必在艺术成就上超过梵高,可是他们可以用艺术吃饱穿暖纵情享乐。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别吧。不管学艺学医,习文习武,有哪个妈妈希望自己孩子长大成虽然或许可歌可泣,但却一无所有的名家呢!
敬请关注下篇,新冠病毒流行伦敦全民宅家,音乐继续


伦敦龙妈连载系列:
相关阅读
伦敦龙妈简介
利剑,翻译和播音达人。旅居英伦20余年,在英国广播公司 BBC 中文部和英文部供职多年后晋升为全职妈妈,二宝出生后晋升为单亲妈妈。誓做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热衷于育娃和上下求索分享海外生活。同时是自由撰稿人,自媒体创业者,和中英双语声优,工作范围包括为牛津大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翻译配音,为大英博物馆音频导游系统翻译配音, 为阿联航和华为手机广告翻译配音,和为各种纪录片做翻译。最爱莎士比亚、王尔德和毛姆。和 Stephen Fry 一样是幸运的 Bipolar 并支持相关公益事业为广大躁郁症患者发声。
欢迎订阅微视
“伦敦龙妈天才秀”
优酷土豆自频道
“伦敦龙妈天才秀”
http://i.youku.com/tristanarwin2019 
◇◆◇◆◇◆◇◆◇◆◇◆◇◆◇◆◇◆◇◆◇◆◇◆◇◆◇◆◇◆◇◆◇◆◇◆◇◆◇◆◇◆◇◆◇◆◇◆◇◆◇◆◇◆◇◆

此文为“英国养娃那些事儿”原创作品

作者Lijian 伦敦龙妈
图文版权除非另外说明归伦敦龙妈所有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