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两位美国小学老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分享有趣有爱有料的美国小学教育
1
今天是果果出生的第110天,现在小家伙还不会说话,但是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着他明亮的眼睛跟他讲故事,告诉他我有多爱他,跟他分享生活的一点一滴...

从他出生的第二个月开始,他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我:“咿咿呀呀,咿咿呀呀。”
小小的嘴巴嘟嘟囔囔,小舌头卷起来,好像是有很多想法想要跟我分享。
每天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持续很久,有的时候是午饭后,有的时候是睡觉前,我们会持续地用“婴语”对话一个小时,虽然各自不大明白对方什么意思,但是也乐在其中。
这样说话的乐趣,是从一本书上读来的,叫做《父母的语言》,不想下班后和孩子在一个房间,却沉浸在各自世界的家长,有空可以读一读,这本书教会你和孩子讲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和孩子讲话。
2
我的好友在美国一所10分的小学教幼儿园,她有一个九个月大的可爱女儿Olivia。在Oli刚出生五天的时候,她传了一段她在给Oli讲故事的视频。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看到了,笑道:“五天的孩子听故事,能知道爸妈在讲什么吗?”
然而,等Oli长到八个月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Oli已经有了很强的阅读欲望,比如妈妈带她去图书馆读书,她能自己很有兴趣地翻书。比如她很期待每天晚上和妈妈讲故事的时间,虽然还不能说话,但是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儿子出生以后,好友跟我说:“一定要多跟宝宝读书,多说话,别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慢慢地你就可以看到差距了!”
一开始我还没在意,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报告——
2013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新的调查报告,发现语言学习差距在婴儿18个月时便已经展现,到了两周岁,高教育高收入家庭子女掌握的词汇量已经超过低教育群体子女30%。再后“这一差距变得越来越大,非常难以逆转”。
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家庭因素直接决定了儿童的智力和语文能力的早期发展,在学龄前就产生了后期教育无法再弥补纠正的贫富差距。
关于因为“说话”而造成的孩子语言发展的差距我还有个活生生的例子。我有一对双胞胎侄女,刚生下来因为妈妈忙不过来,所以把其中的一个孩子就托我姨妈照看。
一个孩子经常得到说话的机会,另外一个孩子却经常因为大人的忙碌而被忽视。
渐渐地大家发现两个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说话机会多的孩子变得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另外一个总是处于被欺负的弱势地位,家里人思来想去不明白,最后琢磨出来问题的根源——
父母的语言。
3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个著名的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实际观测实验,显示美国幼儿三周岁之前听到的词汇数量,高教育家庭和低教育家庭之间的差别达到3000万之巨
他们跟踪了五十五组家庭三年,发现每个家庭里面父母说话时使用的单词数量不同,也与每个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有关。
在一个小时内,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的单次数量是2000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仅仅有600个。最后的数据显示如下:
由此可见,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增长的越快,孩子三岁后测试出来的智商会越高!时隔六年以后教授再次回访,发现孩子目前的词汇量、语言能力和学习成绩就是他们几年前预测的那样。
最终研究表明——
影响语言能力、学业成绩和智商的因素并不是社会经济地位,而是早期儿童早期语言学习效果。
4
这个时候我心头涌上一丝对儿子的愧疚——平时忙着写公号,有时抽不出身只好放放儿歌晃晃手铃,把他逗得咯吱咯吱笑,以为就是高质量的亲子时间。
其实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换尿布时温柔的安慰,游戏时那句“宝宝真棒”的鼓励,也是为他的词汇之路奠定基础。
好吧,那这样说的话,那些工人阶级、处于劣势环境的家庭,就任由其他孩子甩下3000万词汇量的差距吗?不然,这里有些办法。
1. 用不同类别的词汇跟孩子说话。在平时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想着花样变换词语的类别。就像我美国同事讲的,写文章要Juicy(丰富多汁),可以用不同类别的词语,也可以把同一个词语,用其他词语替代,比如夸花朵——花真美(漂亮!香!好看!鲜艳)等等,父母与孩子的对话要走心。
2.全家人养成良好的说话氛围和习惯。家庭氛围各有千秋。有的家庭属于“沉默的家庭”,一家人虽然在一个屋子里,但是却各干各的事情,刷手机、玩电脑,并没有高质量的聊天时间。我很喜欢我老公的家庭氛围,每次聚到一起,都会放下手中繁忙的事物,来几场“有质量的谈话”。所以有时间多和孩子聊天,有助于孩子的词汇量增长。
3. 妈妈腔。研究表明,有水平的互动可以增加语言的复杂性,比如一些日常指令:
“吃饭”
“坐下”
“去睡觉”
这样的语句甚是乏味,加点料,来一句“宝贝,乖乖睡觉去呗!”让这种和孩子的互动变成社交舞蹈。据调查,温柔的“妈妈腔”可以加强孩子的智力发育。当家长用“妈妈腔”与孩子讲话时,他们会感到很亲切。
科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陌生女子的录音放给一些4个月大的婴儿听,录音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这个女子用正常成人的声音跟婴儿讲话,另一部分是这位女子用“妈妈腔”跟婴儿讲话,结果发现婴儿对“妈妈腔”有更强烈的反应。
自从开始使用“打趣”的方法跟儿子讲话,我的语气就变成了:
“噢宝贝,妈妈来了哦,不哭哭了哦。”
“乖宝贝,你好棒哦!真是妈妈的小心肝儿~”
“来啦来啦,吃饭饭啦!(喂奶)”
每次我老公形容我的新腔调让他“起一身鸡皮疙瘩”,可是儿子就是爱听!
4. 多使用肯定词,少使用否定词。研究里表示,对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的孩子,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的孩子更少听到“你是对的”“你很好”“你很聪明”镇这样的鼓励。研究结果如下图:
这些负面的词汇常年累积下来,就成了交流中的“负能量”,想像一下,孩子从小听到“你真差劲”、“你永远成不了事”这样的话,哪里来的生活的信心,去做好一件事?长大以后孩子的阴影恐怕也消散不去。
不要低估这些负面词语的力量,多用正面的词语鼓励他,因为每个人都喜爱赞美,包括你,不是吗?
小杨有话说
很久以前就知道这个3000万词汇差距的理论,最近我也是读了这本《父母的语言》才了解到这个差距背后的原因——语言。
书上也提到,通过电子设备播放的声音,并不能有效增长孩子的词汇量,所以不能偷懒,必须亲自,用嘴说。
好在儿子出生不久就了解了这个理论,能多陪孩子的时候,多跟孩子沟通。这种亲子互动的时间,孩子也会很享受吧。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
想要关注我更多文字的朋友,可以点击上方蓝字或者扫描二维码,“小杨老师果妈”,也可以和我聊聊,关于语言,关于阅读,关于孩子学习的一切。:-)
更多阅读
趣味学习
学科教育
阅读写作
资源分享
情商培养
教书匠在美国
两位任职于美国公立小学的双语教师主笔
分享美式教育点滴
有爱
有趣
有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