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徐硕   编辑丨赵丹青   排版丨何奕乐
徐硕
引知进度管理老师
弗吉尼亚大学
媒体学和非裔非洲文化研究
双学位学士
引言:HBCU,Black Fire, Black Ball...这些是我在进入大学前未曾想过会接触到的词,而在大学里尝试理解这些词的文化意义,是我探索一种新的文化的缩影。同时,学会理解那个种族的愤怒,欣赏他们在历史波澜里保持的美,让我在新环境里更勇于认证自己的肤色,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一直对人文类学科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媒体学和社会学,一度非常想成为记者。我喜欢了解不同的人群和他们身上的故事的过程,因此,弗吉尼亚大学浓厚的人文气息实在太适合我了,基本每位教授都呼吁学生挑战权威,坚定自己的观点,用批判性思维捍卫个人见解。虽然我没有把这精神发挥到极致变成街头斗士,我还是传承下了乐于探索的态度,不害怕与性格、经历、和意见不同的人接触。
可是即使是带着探索的态度,我还是跨不过种族这个根植于美国历史的障碍。超过半数来自弗吉尼亚本州的白人学生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学校保守的氛围,以荣誉为口号的学生自治系统里出来的大多数领导似乎都很相似:来自弗吉尼亚北部,白人,杰弗逊学者或是别的奖项的获得者,文科类专业。而商学院和数学系的华人面孔越来越多,以黑人和西班牙裔代表的其他少数族裔散落在学校各个角落却总是自成一群。多样文化类的社团很多但是大家都各玩各的,Chinese Student Association被称为Chinese-American Student Association似乎更恰当。我想要尽可能去广泛地参加各类活动,但是常常收到疑问的眼光:你是亚裔,为什么来做这个事,你不是应该在实验室里吗?大环境的挑战严峻,一时间我不知道怎么去理解我在学校,以及从学校映射出来的社会里的身份。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结识了Office of African-American Affairs(非裔文化事物办公室)的副主任,他耐心地听了我的疑虑,但是没有着急地跟我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是送给我了黑人解放运动领袖W.E.B. Du Bois在1903年撰写的《The Souls of Black Folk》(《黑人的灵魂》),让我先读,下次见面的时候再讨论。这是一本透过黑人所受的种族歧视来对美国多元问题思考的书,Du Bois博士的语言简洁有力,把黑人群体残酷的过去冷静深刻地分析了出来。准确地描写了黑人始终生活在两种意识中: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两种身份常常有碰撞。
而这分析的伟大之处是,它对现在仍具有指导意义。我读的是黑人的故事,却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努力地让自己像美国本地人一样游刃有余,但是经常感到自身文化无法与其完全契合;我常常被问到关于中国的各种问题,陷入到“我想回答因为这样对方能更了解一点”和“我不想回答因为对方会把我的答案当成唯一答案”的矛盾中;在由白人制定的社会规则里,我一会儿因为自己具有独特性而感到自豪,一会儿却又想英语讲得更好一点、更社交一点来变得更“白”。在我认为我之所以会拥有一些不开心的经历,是因为自己太笨或者太脆弱的时候,有相似矛盾和伤痛的老师和他们所教的内容帮助我抽离了自己的感情,认识到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不把冲突私人化,在探索不同文化的过程中保持信心。
于是我选修了更多African-American and African Studies部门里的课,想学习更多成熟的思维来应对可能会变得更严峻的问题。AAS部门的课都具有跨学科的特点(interdisciplinary),从一个小主题出发来讨论美国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的状况。有一节课是讨论黑人是怎么在媒体材料中被塑造和展示的,我们看了黑人分别作为配角和主角的电影,在了解了社会上疯狂的不公平之后,我就慢慢理解了为什么黑人配角常常是帮派成员、嗜酒、没有稳定的收入或安定的家庭,需要白人主角的帮助。黑人做主角的影视材料本来就少之又少,虽然整体待遇比配角类电影要好了很多,但这种好也是有猫腻的,因为这些从社区里跳出来的人,个个成了医生律师,同事好友里几乎不见肤色相似的,也就是说,他们身上民族性的东西,已经消失了。另一种问题是,明明我在校园里看到了黑人群体里肤色的深浅,到荧幕上他们都变得一样“黑”了,而像之前提到的,这种“黑”是文化上的意义的,一样的“黑”,抹掉了他们丰富的历史。
相比白人观众看到黑人群体在荧幕上的不幸而暗自庆幸自己拥有的绝对权力,黑人群体则清醒地认识到了民族文化在“白色”系统压迫下受到的伤害,而他们不能坐视不管。有趣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用相同的方式对制度提出挑战:有的投身于校园政治活动和学生社团,有的通过音乐和舞蹈坚持自己的文化,有的通过Black Twitter发泄或纾解对时事政治的不满,还有的只是在看到光怪陆离的现象后摇摇头耸耸肩,接着听Jay Z。从远处领袖们义愤填膺的演讲,到身边同学们因为太荒谬的事件笑到流泪,我一直都对这个种族所承担的历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到敬畏。
与黑人在荧幕上所受的偏见相似,黄皮肤的人也饱受压迫。亚裔人群明明各不相同,中国人和韩国人却常常成为代表:为生计奔波,在乎金钱,家庭冲突大,有移民背景,不在乎政治。当这些特点被压缩到2-3分钟的出镜时间后,黄皮肤的人就被妖魔化了。究竟是媒体宣扬种族歧视还是政治环境滋生了片面的媒体,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是结果是深刻的:亚裔被加上了错误的标签,给现实生活里的跨种族接触加上了屏障。
更让我思考的是,与我肤色相近的人们,在要求平等的权利是廉价品的美国,都在哪?我希望有更大的社群,有更多声音响亮的人,有更多拥护民族文化的力量。我多么希望在影视中看到更多黄皮肤的人,而不只是当作背景或笑果;我多么希望各个中国/华裔学生组织能联合起来,而不是在听到“你们长得很像”的时候着急地解释“我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我多么希望更多的地区领导在提到种族问题的时候,多提提除了黑人群体外的少数族裔,让我们有更多勇气自主发声。
希望是殷切的,课程还要继续。以为一夜之间成了种族专家,其实也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教育,法律,经济上的不平等,有时比文化上的更深刻。想让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但又不是容易激动一点就着,需要再多上课来了解历史背景和政治结构。既然还要上那么多课,不如就确定这个为专业之一,好好学一遍吧。前期经历了新文化的挑战,思维也随之发生改变,而成不成为这个专业唯一的国际亚裔学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相关阅读
点击关键字回顾引知往期精华

搜索以前的文章?
在公众号回复关键词来找找看吧。
试试:GPA、标化考试、课外活动、辩论、夏校、写作、书单、选校、文理学院、选专业、就业、申请策略、申请流程、候补名单、家庭教育、留学心理、学费、美国高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