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鹏
编辑/张慧敏
本文共2230,阅读全文约需4分钟
3月1日,ofo宣布完成D轮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亿元融资。该轮融资由DST领投,滴滴、中信产业基金、经纬中国、Coatue、Atomico、新华联集团等多家国内外机构跟投。
此轮融资,ofo创造了共享单车行业单笔最高融资纪录,同时也成为行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公司。
今天中午,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在接受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专访时透露,D轮融资其实在春节前就已完成,这次公布的约合3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仅仅是D轮一部分,后面还会陆续宣布新的融资消息。
老股东居多是因为“份额紧张”
在本轮融资中,值得一提的是领投方俄罗斯投资机构DST,DST曾经投资Facebook、Airbnb等国际知名互联网公司,在中国,DST还投资了阿里巴巴、京东、小米、滴滴、今日头条、美团点评等公司。其创始人尤里•米尔纳表示,DST选择被投企业的标准是,必须在自己的领域中明显将成为领导者,理论上现在就可上市,且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性。
另外,本轮融资的其他投资方多为ofo的老股东。2016年10月,ofo完成C轮融资,滴滴出行、小米科技、顺为基金、经纬中国、中信产业基金等机构共同向ofo投资1.3亿美元。而滴滴、经纬中国、中信产业基金同时也参与了D轮,其中,经纬中国在B轮就已参与了注资。
ofo创始人兼CEO戴威表示,其实在C轮融资时,份额就十分紧张,很多老股东拿到额度并不是很多,所以在D轮就更为紧张,“这一轮,很多外部投资人想进来都没有份额,但最后还是开放了一些份额给新的投资人。”
此外,戴威还表示,此次宣布的约合3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仅仅是D轮一部分,之后还会宣布一些融资消息。
“今年有很大可能会实现盈利”
共享单车这近两年是资本追逐的风口,作为行业的领跑者,ofo和摩拜单车在资本上的赛跑也十分疯狂。
当问到投资方为何会投资ofo时,戴威认为从公司本身而言,主要有三点原因:
1、ofo团队年轻,学习能力强。“我们大学就创业了,没有工作过,很多经验都缺失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然后去调整。过去这段时间,管理团队成长是很大的,这是投资人看到的。”
2、业务的快速增长。“我们进城市三个多月时间,从订单、用户、覆盖城市上全面超过了摩拜。”
3、盈利数据。ofo单城最高利润率已经达到了40%,很多城市也达到了20%的利润率,今年有很大可能会实现盈利。
“GPS功能只是一种心理安慰”
在共享单车的逻辑中,有两类创业公司,一类自己造车,一类只做连接平台,ofo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和网约车中的滴滴有些相似。
所谓的连接,就是和自行车生产商和自行车运营方合作,再由他们来生产自行车并投放在ofo平台上使用。
在产品上,ofo采用了不带GPS的机械锁,开锁率更高,成本更低,但同时也没有GPS定位。
不过,今天,戴威对寻找中国创客透露,目前ofo已经开始投放带有智能锁的自行车,在新一代智能锁上,用户能在ofo手机APP上看到单车的位置,以便于寻找,据了解,目前这一功能已经面向1%的用户开放测试。
2月22日,ofo还宣布了与中国电信、华为的合作,三方将共同研发基于新一代物联网NB-loT技术的共享单车智能解决方案。戴威称,这一智能锁方案将在今年下半年集中投放。
虽然在智能锁上,ofo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戴威认为,随着ofo的覆盖率的增加,GPS的价值将会越来越小。“但是我们还是会给用户这个功能,更放心的一种心理上的感受。”
目前还是“热身赛”,正赛在七月
2017年以来,共享单车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1月至今,摩拜单车累计融资额就已超过3亿美元,2月28日,共享单车平台“永安行”也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含蚂蚁金服、IDG资本、深创投等多家知名机构。
再算上今天ofo合约31亿元的巨额融资,资本对于共享单车的热情不仅没有减退,反而愈加痴迷。
曾经有多位投资人预测共享单车的战斗在短时间内将会结束,但是戴威向寻找中国创客表示,目前共享单车的竞争还处在“热身赛”阶段,“正赛”可能在7月。
至于为什么是7月,戴威表示暂时不方便细说。
在未来的城市布局上,戴威表示今年年底前的指标是200个城市,“希望能覆盖到四线城市。”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ofo在国内已经覆盖到了35个城市,在海外,扩展到了美国、英国、新加坡三个国家。
“在美国、新加坡两地ofo已经产生了订单,每日的订单数目已经达到了1000单。这块市场将来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 戴威说。
创客观察:
所以,单车之战到底在拼什么?
最近有很多朋友私下问我说,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共享单车能这么火,他们到底在拼什么?未来到底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
说实话,结局现在应该没人知道,如果谁表示他知道结局是怎样,那也一定是胡扯。
但是,对于共享单车到底在拼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有人说这是资本的游戏,比谁更有钱;有人说这是供应链之战,比谁的车好;也有人说这是规模之战,比谁市场投放量更大……
但本质上拼的是,谁的模式最终能赚到钱。
但商业本来就是个复杂的集合体,当我们试图想要把它简单化论点化时,我们就注定无法找到答案。没错,在单车之战中,确实有那么几个因素会左右战局,比如资本、供应链、运营能力,但除了这些,还有千千万万个因素左右着共享单车的竞争格局。
网约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开始,我们总试图去探寻到底是C2C还是B2C更好,当滴滴收购Uber中国时,我们都以为大局已定,可网约车新政一下来,B2C竟然迎来了第二春,被打得溃不成军的出租车集团还能卷土重来。
盛大联合创始人陈大年最近在复盘自己的创业之路,他发现决定大公司成就的往往就是其中的几件事,其他大部分工作都是锦上添花。这个在公司内部的生存逻辑中确实成立。
但在外部的市场逻辑中,却还包含了竞争对手的速度,政策监管的风险,用户的素质等多项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可能导致风向的转变。
所以,在我看来,共享单车市场,产品不同,模式不同,运营方式不同,哪怕背后的投资方不同,这些都不是影响这领跑者生死的决定性因素,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允许多样性的,在共享单车的商业世界,成功的道路也绝非一条。
归根到底,在通往成功路上大家在比拼的,无非是市场不同玩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位置罢了,我比你城市覆盖数多一点,比你融资额大一点,比你口碑好一点,在这些“好一点”的共同作用下,就能继续享受头部效应,强者越强,弱者只能等待强者遭遇黑天鹅,或许能有翻盘的机会。
(创客观察仅代表记者个人观点)
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