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图解释一切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为人生留出一点神秘感。
死神是一个温柔的小女孩。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一点。
她很轻很轻的走路,轻轻的敲门,害羞的靠近即将离世的人。
人们在哭泣。因为寒冷,他们浑身打战。
小死神叹了一口气,“总是这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小死神来到艾尔斯薇茨的床前。
“您终于来啦!”她笑着说。
这本书叫《小小的她的来访》。一个如此温柔、如此忧伤、又让人忍不住想要笑出来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神秘感笼罩着整个故事,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处,撩拨无数的问题在我的大脑里蠢蠢欲动,却又问不出一个。
不久前,作者凯蒂•克劳泽来到北京,我向她请教,这到底是一个关于死亡,还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还是要传递什么更重要的讯息?
“爱”,她回答说。“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不可能独自生存。我们都需要他人。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孤独的人,即使在疯狂的大城市里。只有很少的人能真正与孤独共处,也许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我(内在的神)。我相信我们都是神的碎片,有着巨大的潜力。所以,当小死神与那个可爱的女孩在一起时,如此的充满活力。”
 “人类总是害怕那些未知的东西,也许冥冥的彼岸是美丽的。生命也一样。它可以如此美丽。”
凯蒂是一位迷人的女性,但某些时候又让你觉得,她还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她仍然保留着孩童般的好奇心与刨根究底的欲望,如她自己所说,“有些人有不可抑制的欲望要出门散步,而我有不可阻挡的冲动要在自己的脑海里散步。我喜欢在其中探究,探究到最微小的细节,因为要做出选择,你就得穷尽一切可能性。”
当她谈论水母和昆虫的时候,那种求知欲几乎是科学家式的,但她人生里很大的一个领域却又是为神秘和未知辟出的。“不试图去理解一切,或者掌握一切,因为神秘耸立于我们的人生之上。最好习惯于此,并学会与之共处。”
凯蒂•克劳泽,比利时的著名童书作家,2010年曾获得过国际儿童文学的最高奖——林格伦纪念奖,当年的竞争者中包括英国桂冠作家昆汀•布莱克。她的授奖辞里这样写道,“在她的世界里,幻想与现实的大门总是敞开着,作品总是让读者感觉到内心最隐秘的东西,使那些遇到困难、低落或失望的人们从她的绘本中找到希望与力量。”
在北京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她特别提到,她从小就喜欢那些自己无法完全理解的故事。比如《千与千寻》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故事,充斥着各种令人费解的角色,尤其是无面人。
小死神的形象就是受到了无面人的启发,而死亡,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让人理解的事情。她的儿子3岁的时候,问了很多关于死亡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答案,但我觉得我和儿子能发明出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来。”
在读了她更多的作品之后,我发现,她的许多作品似乎都有这种不可知、不可解的神秘特质。那种神秘感不仅超出我作为一个读者的理解,似乎也超出了她作为一个作者的理解。就像她自己经常说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是这些故事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这些故事。”
这是一种奇怪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打开一个个俄罗斯套娃:你以为你读懂了这个故事,但一转眼又怀疑,我真的读懂了吗?
比如这本《根孩》。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片巨大的、幽深的森林里。奇怪的是,这么大的森林从未出现在地图上,没有人知道它起于何处,又终于何处。有人说,世界的尽头就在这座森林之外。一个女人住在那里。她的名字叫莱斯利。连着三个晚上,她一直在追踪一只偷吃她的鸡的狐狸。她并不知道,这件事情会彻底改变她的人生。”
穿过幽深的隧道,
她发现一个长的像树根一样的孩子,正在哭泣。
她温柔的把他抱在怀里,问他是否愿意与她一起生活。
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他并不容易相处,莱斯利似乎也一样。莱斯利觉得根孩问的问题太多了。她尤其痛恨他问她,“为什么你总是一个人?”
根孩到底是什么,或者象征了什么?是生命之根吗?是母性的渴求?那个黑暗的隧道又是什么?隧道通往的那个精灵国度又代表了什么?是她的潜意识吗?是梦境?是童年?
凯蒂的故事里经常会出现这些小小的精灵,在奇异的时空缝隙里,他们有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礼节和他们的日常。
当根孩最终离开她,莱斯利决定放下孤独,去寻找新的生活。你留意到她提着重重的行李,步伐是多么坚定吗?但是,隐藏在角落的狐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凯蒂曾说,她最喜欢的主题有两个,一是黑暗,二是魔法。描摹黑暗,是为了展示出路。“没有光,就不会有黑暗存在。同样,没有黑暗,也就不会有光存在。”
所以,这个世界纵然布满幽深黑暗的隧道,但隧道的尽头总是有光,暗示着新的转折与机会。
就像她自己,她小时候有听力障碍,到四岁才开始说话。现代助听设备虽然能帮她与常人一样听到声音,但一旦取下,就无法辨别任何声音及其来源。一个不能依仗听力的孩子,必须通过身体语言、姿势和表情来解读一个人发出的信号,由此培养了她敏锐的观察力,一种与众不同的打量世界的目光,以及对于人的脆弱之处的特殊的同情。
2010年,她得到国际儿童文学的最高奖——林格伦纪念奖。授奖词里说她是“线条与气氛的大师”——她对角色的面部表情、姿势或者气氛的描摹极其精确。身体小小的变动,抬高的眉毛,手指的微动,整个场景的气氛就变了。
她认为,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一个故事要打动孩子,多少是需要魔法的。对她而言,魔法未必是上天入地,而可以是一片落叶,一朵花,一阵柔软的风,是听到有人在街上唱歌。
所以,在生死爱恨的严肃主题之间,她会画一些简单可爱的小故事,那些发生在日常生活里的,短暂而微小的愉悦与麻烦。
比如《稀里哗啦噼里啪啦》,是讲一只叫吉约姆的小青蛙被一阵奇怪的声音吓得睡不着觉。
他想象着各种可怕的情景。
他一次次淌过水地毯,一次次痴缠父母,一次次躺回自己的床上,恐惧情绪步步升级。
然后,“魔法”发生了。在漆黑的夜色里,青蛙爸爸带着吉约姆游向一片大大的睡莲叶,带他发现“稀里哗啦叮咚啪嗒”的源头:
稀里哗啦!一只鼹鼠在挖他的画廊。
叮咚叮咚!一只夜莺在快乐地歌唱。
啪嗒!一条银鱼跃出水面,
又沉入水底。
点击链接购买↓↓
三联松果为喜欢亲子阅读的你建立了一个用户群,不定时发布高品质童书推荐、专家线上讲座、分享北京地区的线下活动福利,任何关于亲子阅读的问题,欢迎入群交流。
请加松果kids微信,拉您入群,微信号:songguokids
或长按二维码识别:
怎样走进孩子的世界,构建亲子共读的桥梁?
如何选择共读书目,正确引导孩子实现有效共读?
如何让孩子阅读绘本、欣赏儿童插画,培养儿童的视觉素养实现艺术启蒙?
9月17日(本周日),《三联生活周刊》童书领域资深编辑、国内著名童书领读人陈赛,将和《启发》副总编辑郑先子一起,与你分享关于亲子阅读、儿童视觉素养的那些事儿。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活动详情↓↓
回顾往期可点击: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