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稚

鲁稚的阳台  编辑
“为什么”这个词的实质,就是让你回答事物的原因。它为什么是这样的,是什么原因造成它是“这样”。
人类几乎所有的探索活动,都是在回答这个“为什么”,就是归因。即对一切现象进行解释和推论。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源于归因。归因的能力是智慧的核心。
我们都听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牛顿在苹果树下,被一个掉下来的苹果砸中。一般人被砸中可能会觉得“哇,我好倒霉!”苹果砸出的是抱怨。但牛顿却被砸出了灵感,他脑子里顿时产生了疑问:“苹果为什么是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飞呢?”天才确实不一样,苹果往地上掉,这是一个现象,千百年来无数人目睹过这个现象,都习以为常,从来没有人问过“为什么”。牛顿不仅问了为什么,还要去进行解释和推论,也就是归因,结果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故事据说是后人杜撰,但为什么后人会杜撰出这个故事,且流传广泛?大家也可以来归因,结论也一定是很有趣的。)
其实人生活在世界上,随时随地都有各种事情发生,每件事情背后都有道理,只是我们很少想到去深究。对自然界的现象如此,对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同样如此。譬如,为什么会有“我”?“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所有哲学和宗教的核心问题,对世界的不同解释,造就了各种理论和学派,也造就了各种价值观。
“解释”就需要动用已有的知识和观念,以及清晰的推理能力,所以知识的储备、观念的建立、思维能力的强弱都能体现在你对事物的解释上。可以说,文章写得好,体现着一个人的高素质。作家用自己的作品来解释世界。孩子们虽然还达不到作家的水平,但一篇小小的作文,也是把自己观察到和体会到的事物写出来,并且提出自己的评价和见解,这就是文章思想性的体现。
所以,我们常说的一篇文章有没有思想性,有没有感悟和哲理,其实就是说的你在文章里提没提出“为什么”,你有没有去解释和推论你所观察到和感觉到的现象。如果我们有归因的能力,有提出“为什么”和回答“为什么”的意识,那么即使一篇非常普通的作文题目,你也可以写出深意。
譬如,刚开始学写作文的同学,可能都写过这样一句话:“今天我吃了汉堡,我很高兴。”也可以把“汉堡”换成“巧克力、冰激淋、饺子、包子”等等。总之就是这么一句,你怎样才能把它扩展成很多句,还要不罗嗦,既丰富又有意思呢?那就要问“为什么”了。
“我吃了汉堡,我很高兴。我为什么很高兴?为什么我吃了汉堡就这么高兴?”当你脑子里出现问题的时候,作文的空间就打开了,你往哪个方向去回答这个问题,作文就会顺着这个方向拓展。
你很高兴的原因可能是你喜欢汉堡那个味儿,吃了就很满足。那么,汉堡是什么味儿呢?你要写出这个味儿,就要去了解它,描绘它,就像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了解释一种味道的产生,它要从根源上寻找,于是就要从传统、环境、食材、制作方式、人们的口味偏好等等各个角度来表现某种食物的独特味道是怎么产生的,其实这就是在归因!这样一来,简单的食物也变得不简单了,可以洋洋洒洒拍上很长一集。你如果想写汉堡那个味儿,不妨揣摩一下《舌尖上的中国》。
但是,你吃了汉堡很高兴,可能并不仅仅因为它的味道好,会不会是因为吃汉堡的方式特别自由放松呢,不用碗筷,直接拿手抓着吃,你感到特别痛快?又或者是因为你喜欢快餐店的环境和氛围,店里干净明亮,有欢快的音乐,还有儿童游乐角,吃完了可以玩一会儿再走,你高兴其实是因为玩得高兴?
你吃了汉堡很高兴,还可能是因为你的同学都吃过,而且还在班上炫耀,这让没有吃过的你很没面子,也很好奇,也想吃一次。今天你终于吃上了,你很高兴!
还可能是你妈妈承诺过,你考试得了100分就带你去吃汉堡。汉堡不仅是一种食物,还附加了嘉奖的意义,你吃汉堡就意味着成就感,更多的是心理满足。
你看,就一句话“我吃了汉堡,我很高兴”,如果你有归因的意识,从各个角度去提出“为什么”,你就可以挖掘出这么多的原因,每一条都可以成为文章的主题。
很多孩子不能够把一篇文章深入下去,往往就是因为仅仅停留在一个简单的描绘上,今天我做了什么,或者我看到了什么,描绘一通,最后安一个尾巴“我很高兴”“我觉得很有意义”“我下次还要来”就完了。文章无法展开,也无法深入,很大原因就是还没有形成“归因”的思维习惯,写作就只能浮于表面。
不仅写人记事需要归因,写景状物也需要归因。任何事物都有意义,但意义何在就需要我们去思考了。
譬如写秋天。秋天是一个客观存在,所有人面对的都是同一个大自然,同一个秋天。但不同的人对秋天的感受不一样,有的人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天落寞而凄凉;有的人则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意味着艳丽、宁静、喜悦。
不同的眼睛看到不同的世界,而这个“眼睛”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和心态。那么,如果让你写秋天,你选哪些景物来写?为什么是这些景物而不是其他?你为什么被这些东西所打动?你眼里的景物为什么是这样的基调、这样的氛围而不是另外的感觉?
你眼里的秋天,其实是你的性格和心境的体现,你意识到这些,并且明晰地写出来,文章就自然具有个性和感染力了。
譬如李鲁同学有一篇作文《秋》,他前面描绘了秋天的景物,重点放在大自然丰富而华美的色彩上。然后他想到了“为什么秋天会呈现出这样华美的色彩?”这个问句虽然没有在文中直接出现,但从他紧接着开始解释秋天的色彩为什么会如此华美,就可以知道这个问题是已经在脑子里产生了,才会去进行解释和推论。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他先分析“秋”这个字(当然只是他的主观想象),“从‘秋’这个字上来看,‘火’代表兴旺,也代表着暖色调,因为所有的果实,无论粮食还是水果,都是红色、黄色的,让人感到充实而温馨。”
然后又从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来分析,得出结论,秋天树木的浓墨重彩,是因为“树把这一年从萌发到兴旺的过程里所积累的所有能量,都在秋天释放出来,展现出如此饱满、华美的色彩。”这就把文章提升了一个层次,由“描写”到达了“感悟”。
他把秋天的华美归因于植物的“能量积累”,使得景物有了内涵的支撑。如果没有这段解释,前面对景物的描写再生动、再细致都会缺乏力量。
我们常说写文章立意要高,怎么才能让立意高起来呢?就是观察到现象,然后去归因。归因就是找出因果关系,这其实就是认识世界。世界看似散乱,其实皆有秩序,其内在逻辑的根本就是“因果”。归因的能力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也决定着我们思想的深度。
李鲁这篇作文谈到秋的内涵,将它的活力归因于“积累”,这个视角很独特,让人感到生命的张驰有度,美而有力。这就是很高的立意了,它的高不是靠形容词堆砌出来的,而是思想的透彻度。
鲁稚,作家。著有《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让孩子心灵强大》《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准备发芽的树》《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寓言、散文、随笔集。
今日推荐
鲁稚老师教作文
《写作能让孩子走多远》
▍往期回顾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