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C讲坛
C计划主题讲座精彩实录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载到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媒体转载C计划的原创文章,请联系小C,注明作者,在文首标明文章转载自C计划,文末保留C计划简介二维码,并以“阅读原文 ”的方式回链到本文。

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
编者按:这期C讲坛我们邀请了泉源教育创新中心主任、爱卡的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张良,分享他在教育领域的思考和实践。张良全力投入做教育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对教育的深刻反思给我们很多启示。张良说:“新的教育模式最大的挑战和成败的关键,就在于革新老师和家长的观念。”
大多数时候,人们以为自己没有应试教育之外的其他选择,其实只是对教育缺乏批判性思考。张良的思维方式、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很好的体现了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不是墨守陈规,而是在夹缝中突围,不断的挑战社会主流对教育的固有观念,最终,学生的改变是最有力的证明。怎样拥有像张良这样的思维能力?怎样提高大家的思维水平?这也是C计划在线课程的目标和使命。

特别感谢志愿者Grace Zhao和娟娟的整理和编辑!


教育的目标: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大家好,我是张良。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是我对未来教育的一些想法。我对未来教育的基本理解就如下图呈现。




我们并不是要办一个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未来教育,或者按照我们心目中最完美的教育形态去打造它;而是说,这样一所学校,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为什么把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看做我们学校的特别的使命呢?因为这三个趋势是我们难以避免的:
第一,最近这几十年来,全球化使世界更复杂,这听似遥远,但即使是乡村里的普通农民,也可能有一天发现他养的猪或是种的玉米卖不出去了。为什么?可能海外更廉价的产品进来了。所以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性,是每个人如今都会遇到的。
第二,技术进步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近几十年来,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知识的迅速更新迭代,迫切需要每个职场人持续学习的能力,进而对我们终身学习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
第三,也是我们很多人都有同感的:物质时代的心灵危机。我认为这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职责。


我现在算是重新回归教育,我大学刚毕业后便做过两年的老师,之后一直在其他领域。那我回归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想,我们对教育有很多的意见和批评,但如果真的想去改变,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这是四年前在创办泉源实验班的时候,我所定下来的一些基本的办学理念和框架。
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认识世界,找到自我。




这就包括从最基本的品性开始,到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到我们重点培养的四项能力,以及我们希望学生在这里接受教育后所结出的果实。这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我们后面所有的具体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方法都是从这里面延伸出来的。


融合性学习场景:兼顾素养、能力和知识
大家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比较大而高的目标和理念,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如今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已经如此之重,有可能在学习知识之外,做素养和能力的训练吗?
有这些疑问的家长和老师,需要改变思考模式。如果我们在课程中不断叠加新的内容和方式,素质、能力和知识之间互相去抢占时间,这种教学形态是难以持久的。
所以在创办泉源的时候,我们希望设置的课程的形态要和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需要创造一些我们称之为融合性的学习场景。


传统的学校里,用课表划分单元时间,解决特定的任务,例如学习某个学科的知识。而融合性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一个学习时段里面,同时可以兼顾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其他方面的成长。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就是一袋土豆和一袋大米合在一起的时候绝对不需要两个麻袋的空间,因为装土豆剩下的缝隙可以装下很多大米。




大家可能还是很难想象融合式的学习场景是什么样子的,那么我给大家举一个我们学校的实例。




这是高一的学生曾经上的一堂化学和体育的融合课。也许大家觉得这个搭配很奇怪,化学和体育会有什么关系吗?

广州的天气很热,学生们都不情愿上体育课,学习化学离子反应也很枯燥。后来,两个学科的老师联合做了一个临时的备课,创造了一个游戏叫“撕名牌”,它把化学的学习内容和体育课的锻炼目的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学生背后贴着各种阴阳离子的符号,游戏规则是,全班分成两队,互撕名牌。能够让对方出局的前提条件是,自己背后的离子能够和被抓者背后的离子发生离子反应。
学生们呈现出了很不一样的学习状态,他们互相追逐,甚至合成小队,制定各种战术,去试图捕捉对方队员,玩得不亦乐乎。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这堂课结束的时候,很多同学还很不情愿走,希望能继续玩下去。

老师还设置了一个特别的规则:已经被淘汰出局的同学可以通过正确回答三道化学简答题来“复活”。在这个规则宣布后,我们发现在上课的前几天,同学们都非常热情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这种新的融合式的学习情境可以很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问题驱动式学习

上面的例子只是一个课堂形态的再造,是浅层次的激发学习。我们希望促成更深层次的学习动力,即“靠问题来驱动”。




这也是我们应对的较大的一个挑战。因为现在的时代与以前时代有很不同,有很多事物在吸引学生。学习是否仅是件苦差事呢?学习能否激发人的内心呢?

这是我们做“靠问题来驱动”学习模式的基本出发点。具体来说,我们希望在泉源教学的体系中间,并不是依靠学校排好的课表来引发学习。我们需要激发学生们心中真正的探索的欲望,也就是用真正的问题,来驱动学习——可以从阅读新闻中产生,也可以从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中产生。

举一个问题驱动式学习的例子。




这是几年前一个影响较大的新闻:工商局宣布所有淘宝上卖的食盐都要下架。我们很多同学也关注到了这则新闻,他们很奇怪:为什么食盐这么普通的东西,还要被严厉地管制呢?当他们心中产生问题时,一个学习的好的时机也就产生了。

食盐下架,是因为盐像烟草一样,在中国是实行专卖制度的。因此食盐在淘宝上销售的时候,是无法监控到其销售地域的,因此工商局开始介入。

这在中国并不新鲜,早在西汉的时候,朝廷里就曾分成了两派,关于盐和铁是否要专营产生过激烈的辩论。后来辩论的对话被记录下来,就成为了一个很著名的文言文文本叫“盐铁论”。


这个专题的学习原本是从政治学科中关于市场经济的内容开始产生的,现在却延伸到了语文的部分。于是同学们每人解读一小部分“盐铁论”的原文,共同探寻这篇文章的原意和辩论者各自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就自然而然地展开了,“盐铁论”也使原本被学生们认为十分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很有乐趣,因为他们很好奇中国专卖制度的来龙去脉,我们后来还组织了一场模拟辩论。


学习并未从此结束。我们从此处展开了一个新的专题:中国古代经济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这时,学习内容就跳跃到了高中历史的部分了。专题的学习从最早的政治部分,延伸到语文,再延伸到历史。看似跨域的学科,但内在的学习和认知的脉络其实是很清晰的。我们觉得,由学生产生问题来驱动的学习,既可以让他们学习得更加透彻,也可以记忆得更加深刻。


重构知识体系

可以更深层次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方式是:知识重构。




泉源是从高中开始的。我们对高中九个学科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发现高中各学科的划分以及学科内部的编排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它们并不完全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因此我们认为,知识的结构必须以一种更加优化的方式进行呈现。我们对整个高中教材的体系做了一个深度的改造。




最左边是国家标准课程的各个学科。我们仍然尊重这个知识的范围,大部分学生毕竟需要在国内参加高考,应该学习的内容不能减少。但是我们在右边对国家标准课程做了一个新的学习模块化的改造。把很多学科的内容做了重新的组合和拆分,形成了我们认为更加符合学习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模块。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希望知识结构本身能够呈现出主体更加鲜明,内在逻辑关联更加紧密的新的形态,而并非完全按照学术的体系来做的学科的划分。在对原有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造之外,在最右侧一列,我们还增加了很多有关“人”的特设课程,这些内容都与人的成长直接相关。


输出泉源的教育系统

这两年,我们开始把泉源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向其他学校输出。我们服务的一所学校是四川宜宾的凉水井中学,它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初中,全校有大概六七百位学生,至少一半都是留守儿童。在一所乡村学校,当它引入全新的理念、模式以及新的教学工具时,它的课堂会发生哪些巨大的变化呢?




图片左侧是的图标,是我们后期开发的一个叫做“爱卡的米”的教学云系统。里面是我们为学生设计的,把数学和历史两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的主题课——近百年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内容如此之大,初三学生有能力探究讨论吗?恰与大家想象不同的是,在宜宾的历史考试试卷中,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材料分析题,考察的已经不再是记忆,而是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这恰恰是乡村学生非常缺少的。

我们设计此主题的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们的大历史观或历史分析能力。历史主题课的用意是希望通过学生联手深度分析, 把隐藏在历史细节中的历史脉络描绘出来。具体操作方式:给每个小组分配20-30页的教材内容,把历史事件分别找出来,并与我们指定的标准进行对照,看这些事件是否会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影响,且影响到什么程度。当最后把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总到白板时,再通过一个数学的统计工具,做出一个可视化的转化。




如图所示,横坐标是时间轴,纵坐标是事件数量。每一根线条都是不同国家。从这个图表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清历史的脉络。在哪些年代是风平浪静的,哪些年代有大事件发生。

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从碎片化的历史信息中跳出,进入到历史分析的大脉络间。通过我的观察,这堂课非常生动,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加入了讨论,小组间也产生了很激烈的辩驳。我相信在这堂课后,大家对历史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

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在互联网上的学习却在继续地延伸。学生们自发把整理出的信息发到网络上的互动社团,很多学生和老师也都参与到了讨论中。




学科融合的专题性学习,和互联网工具相结合,极大的改变了乡村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氛围。

从去年11月开始为凉水井中学提供课程和教学系统的服务,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凉水井中学已在全国非常出名。四月,有来自香港、印度和美国20多位海外的教育专家来观摩了凉水井的课堂,也对其教育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从条件上讲,凉水井初中处于全国倒数20%的学校,却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通过从教学演练到模式再到工具的优化,使其课堂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相信这种改变也能够发生在全国更多的学校。


游学教育

泉源班规定每年要有一次大的游学。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是,我们要找一个有文化底蕴有特色的地方,一头扎下去,师生呆上一个月的时间,深度与本地社区融合,体会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以及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




我们前年曾在福建培田的一个坐落在深山中的村庄里游学。我们选择培田并非因为其“福建最美乡村风景”的名号,而是看中了培田蕴含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去之前我们对培田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它不仅有数百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多年来也积累了很多宗族、祠堂的文物,还融合了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也有着巨大的财富积累……我们在去之前就设计了一个课程的设计,融合了八大主题,非常巧妙地把各个学科的学习融在其中。




给大家重点介绍一下第三个主题:财富。我们的初衷是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培田一个普通的村落是如何积累财富的;其积累财富的历史对我们今天的创业可以带来怎样的启示;又是什么原因致其衰落的;针对如今的现状可以发现什么商业机会…… 这样的主题把政治、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贯穿在一起。




这张画面中的两个学生,在向来培田旅游的游客推销他们设计的一款产品。我们给学生设计的一个任务是商业实操:即充分发挥培田本身的资源优势,做成商业项目,并给本地村民做示范。

学生在分析培田的特征后,发现了一个有价值的地方: 游客们很喜欢培田的古建筑,却无法带走。因此学生收集了一些培田代表性建筑的照片,找工厂加工了几百件旅游文化衫,也成功说服了导游给他们机会向游客宣讲他们的产品。


学生的发展
图中的两个学生都是初中辍学,也曾被许多学校拒绝。左边的高个子现在正准备去日本学动漫设计;右边的小个子也刚刚在上周到了美国读大学。很有意思的是,商业组的组长当时才初二刚毕业,但深受此项目成功的鼓舞,便提前离开了泉源,自己去创业了,现在做得也不错。

这张图片是泉源的部分学生和老师在培田游学时的合影。




泉源班的学生来源大多是类似刚才提到的两位,被我们传统教育体制所抛弃的或者特别低评价的学生,但是通过他们在泉源的学习经历,我清晰的看到,只要给他们更好的教学模式,把他们激发起来,他们爆发出来的能量,是出乎我们意料的。

现在这批学生中间,三个人在美国,一个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读心理学,还有几个在国内读大学。整个状况和他们刚进来的时候相比,有很大的提升。


未来的教育,需要转变教师的角色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课堂的形态,教学的基本流程,和传统学校有很多不同。在这体系里,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对老师的挑战。老师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功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像我这个外号“张教练”,为什么叫教练呢,因为我们在泉源把老师的定位看成是教练。在训练课上,教练不会讲解大量的动作要领,而是去创造一个合适的情境,激励他的队员。在学员训练的时候,给予恰当的指导。在比赛的时候,作出各种部署和规划。这些是教练核心要做的。真正的训练是属于学员自己的。


新时代的老师也要重新思考“老师”这个定位。传统的备课讲课批作业,占据老师大量的时间,在新时代是否可以考虑由其他来代替。老师真正职能应该转向更有价值的事情。




这几年我们实践的体会,新的教育模式最大的挑战就在于老师观念的革新。是否能以新的定位和心态拥抱新的模式,是新的教育模式成败的关键之处。但是这种方式有弊端,因为客观上,这就让学校的教学品质和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挂钩,波动性很大。



所以我们认为要改变,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完全寄托在老师的个人水平上。后来我们花了很大的时间研发教学系统,未来理想的状态是,推行整体协同教学的教学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与学习相关的学习要素,如时间、空间、学习方法等等,全部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中心,灵活的搭配和组合。它的一个具体体现就在于传统学校存在的各种边界都要被打破。




举个例子,图中可以看到,从周二到周四,没有所谓传统的课表。在翻转课堂的流程下,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的不同侧重,自由分配时间。这就是打破传统中固定时间的要素。




未来的学校必须对每一个教学要素,包括从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到课程体系、教学系统、流程模式、空间布局,校园文化、运营组织,资源调配,工作安排,都有进行重构,体现出未来学校的特征。


Q & A
Q:泉源和学校合作的模式是什么?
A:大致分为三类。和学校合作,开设实验班,类似校中校;输出模式,提供方法论;寻找愿意被托管的学校,托管合作。

Q:政府拟出台,在义务教育阶段禁止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政策,不知张教练有没有关注?
A:特别关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因为对我们未来想更大规模办学影响比较大。其中有一条在某种程度上是倒退的,在义务教育这块,做了很大的限制。虽然它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义务教育阶段贫富教育差距的进一步的拉大,但我想未来是越来越复杂的,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元化的。多元化就要求有不同形态、定位,风格的学校,而不是以义务教育之名限制多元。

Q: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师,比如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如何实现教师的成长?
A:教师的成长就是要不断有人引领实践。我们会倾向选择研究生以上专业学历,保证老师的学术水平,但会更看重他对教育的理解。对老师会有相当多的日常培训,包括案例分享。

Q:现在有一些互联网教育,比如直播辅导等,未来的教育会向这个方向发展么?
A:互联网教育也是我们关注的领域。整体协同教学的教学模式高度依赖技术和互联网。我们开发了许多教学的系统,例如云系统,未来所有的学习素材都会放在教学云系统中。

Q:你们的模式是应对高考还是出国留学?
A:泉源的体系是能应对高考和出国留学两个方向的。从毕业的学生来看,在经过泉源的统一课程之后,在高三开始选择不同的方向,都是非常容易的。

Q:科技会在今后的课堂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者说占多大的比重?未来的课堂更多是课程模式上的调整,还是说要结合最新的教学理念,发挥多重职能?
A:科技是工具,不是教学本身,科技会支持教学创新,同时也会倒逼教育创新。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连接。教材就是知识与知识连接,老师和学生之间也需要连接。如何通过科技来革新教学要素的连接,是教育创新中要思考的一点。

Q:家长在这种模式里是什么角色,怎么配合?
A:泉源很看中家长的深度参与。希望家长的教育观念能够改变,全力以赴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力量,正面的积极性的引导,而不是通过恐吓、引诱的方式,让孩子好好学习。比如家长常说,不好好学习,未来找不到工作,这是恐吓,好好学习,未来考个好大学,就能如何如何,这是诱惑。家长的这些观念是形成现在应试教育的核心原因之一。还有我们的教学是高度信息化的,会在课堂上使用很多电子产品,这也是需要家长理解的。

Q:张教练主要从事学生教育,对成人学习有什么意见,如何在工作后高效的自学?
A:互联网如何搜索信息?如何辨别真伪?如何鉴定高质量的信息来源?如何在大量信息中提取要点?都是我们自学能力建设的一部分。通过这一项项技能的刻意训练,自学能力会明显的提升和变化。
(编者按:这些都是C计划的在线课程会涉及到的内容啦)

 
主讲人|张良
现任泉源教育创新中心主任、爱卡的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
2013年获得《南方人物周刊》中国娇子青年领袖奖,腾讯2013年“致敬知行者”五人获奖者之一,网易2013年度英雄盛典“向行动力致敬”之教育界唯一获奖者。
曾任高中物理教师、《南风窗》杂志副总编辑、《新校长》杂志副总编辑、蒲公英教育智库副总裁。泉源高中训练营创始人、《汶川地震168小时》作者。 
正在报名!
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大脑加速器
11月22日起,三周时间,区分观点与事实,学习论证基本常识。

PlanC-Edu
Civic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
或许你还想了解更多

批判性思维 | 八要素 | 结构化归因

公民教育 | 婚姻的意义 |  LGBT
性别偏见 | 身份标签 | 离开北上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