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批判性思维ABC
与你分享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常识与思考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到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媒体转载C计划的原创文章,请与小C联系,注明作者,并在文末保留C计划简介与二维码。
批判性思维八要素
批判性思维八要素,是美国批判性思维协会(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的Richard Paul和Linda Elder提出了的分析框架。也是批判性思维领域,一个很经典的工具模型。
我们面对任何一个议题,都会涉及这八方面的分析。
看上去简单,每一个要素背后都大有学问。如何来理解这八要素?我们又该如何将它们应用到生活之中?
8月13日,在[706青年空间]的邀请下,C计划给706青年营的伙伴们做了一次线下的工作坊,关于如何运用八要素更好的设计活动。
在此,我们将工作坊中的“干货”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我们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改进,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案例。一起来看看八要素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如何应用吧。
目标
你想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这些目标现实可行吗?清晰吗?有可能衡量吗?
反复反思你设定的目标:有更好的目标吗?
你的行为和目标一致吗?会不会知行不一?
目标是指引人行动的方向,但它常常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中。
在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里,对于大多数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人们常常把社会多数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会想当然以为这个目标是合理的,却从没认真考虑过其它的可能性。
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是慵懒享受?是积累财富?还是精神上丰富和成长?
你恋爱的目标是什么?是获得眼前的快乐?是建立长久的亲密?还是为了结婚,来对抗社会的压力?
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学生学会做题和考试?是能将数学运用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还是帮助人更好的理解世界?
你公司的目标是什么?是积累财富扩大规模?还是解决社会问题?
你公益项目的目标是什么?是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是获得可持续的资金?还是获得声誉和地位?
不同目标的人,人生的状态和选择是不同的。更多时候,人们可能有多个目标,但目标可能相冲突的时候,还是要分清主次。
比如,如果你很清楚自己人生的首要目标,是精神上的丰富和成长,当遇到一个非常赚钱,但是会占用你全部时间、你又不太喜欢的工作,你可能就不会选择。这时即使社会中多数人都告诉你这个工作是让众人羡慕的,如果你清楚自己的目标,你也能作出自己独立的选择。
具体到一个活动设计中,我们考虑目标时,要考虑什么?
你的活动想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现实可行吗?清晰吗?有可能衡量吗?反复反思你设定的目标:有更好的目标吗?
有几点需要注意:
- 活动设计者是主体A,潜在参加活动的用户是客体B。需要对主体和客体的目标,进行不同的思考。如:
1)主体A对A自身的目标——如我希望通过活动扩大影响力、增加粉丝、获得收入,等等。
2)主体A对客体B设定的目标——如我希望客户参加了我的活动,增强性别平等意识。
3)客体B对B自身的目标——如我希望通过参加你的活动,交友、消磨时光,学习新知识。
活动设计时常见的问题有:
过度看重1),忽略2)和3);
2)和3)差异太大,对3)缺乏了解;
目标太宏大,难以衡量和操作。
-要不断追问,了解客体B的真实需求,启发客体B的潜在需求
-找到2)和3)之间的鸿沟,找到契合点,在此基础之上实现1)
假设
每个论断背后都有哪些假设?这些假设成立吗?
生活中充满了假设,例如我们每天出门工作前,假设交通工具会正常运营。
假设,是处在我们潜意识中,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物。合适的假设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质疑每一个假设,将无法正常生活。
但是,人们也常常会设定一些错误的假设,例如:
-假设人们的感觉总是值得信赖的。
-假设了解用户或是恋人的需求。
-假设如果一个观点被广泛报道,那它一定是真的。
-假设自己熟悉的想法比不熟悉的想法更正确。
-假设自己能活到六七十岁。
-假设妻子(或丈夫)应该做所有的家务。
-假设公益机构比受益人更了解他们需要什么。
类似的假设充斥我们的生活。学会识别这些假设,分析它们到底是否正确,是我们思维进阶的重要一步。
在活动设计中,我们的目标设定,很多就基于假设。
假设我们的客户有某一需求。假设我们有能力满足他的某一需求。假设我们想要向客户倡导的东西是他们真正的需要。
这些假设都成立吗?
概念
每个议题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具体如何解释这些概念?
不同群体或个人给出的解释是否有差异?
是否存在歧义、曲解概念等情况?
人们常常误以为大家对概念有相同的理解,所以不需要沟通。其实对概念理解的差异,很可能导致目标、行为、观念等全都不同。
什么是婚姻?有人认为婚姻就是一纸证书,是完成社会期望;有人则认为婚姻是共同经历和陪伴,是情感上的信任和亲密。有多少情侣在结婚前沟通过彼此对婚姻这一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领导?是级别比别人高的人?是要代替下属做决定的人?是承担最终责任的人?还是能成为下属榜样的人?有多少领导和下属沟通过彼此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常识?是某个社会中多数人都认可的?是历史遗留下的传统(什么是历史,文革留下的传统也是常识吗)?还是符合普世价值的观念(什么是普世价值)?
我们每一天都会脱口而出各种概念,却很少反思概念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学习去质疑和反思概念,加强沟通,避免概念歧义,这都是让人们提高思维能力,追求更幸福的生活的重要一步。
我们在设计活动中,也会面临很多概念上的问题。
-要打破既有观念,才能有所创新。例如,大家对“读书会”这个概念理解相同吗?读书会,有明确的形式定义吗?
-加强沟通,厘清概念,例如,如果要做一个关于爱的工作坊,如何解释“爱”和“工作坊”这两个概念?
信息
你需要哪些最主要的信息,才能帮助你更好的达到目标或理解概念?
你搜集信息的渠道有哪些?是不是多元?
你搜集到信息的质量如何?有没有虚假信息?你能不能区分信息的质量差异?
我们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信息。
互联网时代前,最大的问题是信息渠道有限。
而现在,则是信息泛滥。周围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和低质量的信息,如何区分筛选?面对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如何形成完整的框架和完善的结论?
关于信息素养,可以举的例子太多。
例如经典的“黑巧克力可减肥”的案例。这条新闻一度刷屏国内外媒体,直到现在都还被一些商家用来营销。
而这,只是一个科学记者严肃的恶作剧。
他招募了15个志愿者,每个人都采集了18项数据。抱着极其开放的心态,看看如此之小的样本量里,吃黑巧克力的控制组到底会在哪个指标上表现最好——第21天时,终于发现巧克力组在体重和胆固醇的质量上有所变化。于是他迅速停止试验,将这个基于15个样本量的研究成果投稿给最不严谨、不需要同行评审的一些杂志社——甚至直接交钱买了个版面。论文一发表,他就迅速拟出爆炸性的标题发给各大媒体,引起社交网络疯传。一个基于真实数据的假新闻,就这样被制造了出来。
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连数据都没有的“假新闻”和谣言?
基于这些虚假或低质量的信息,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吗?
如何提高我们的媒介信息素养?关注C计划公号,未来我们会推出专门的课程,和你一同学习提高。
在设计一个活动时,我们如何来搜集信息?
一个建议是,大家可以尝试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分类。例如做一个活动,需要了解导师、内容、场地、财务等多方面的信息。先建立信息框架,再分门别类的搜集信息。同时要注意信息的出处、来源。
问题
你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有哪些是表层问题?如何转化为深层问题?
如何区分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
你能否把问题进一步拆分成更小的,可解决的具体问题?
大多数人,在分析问题是最常见的错误是:只看到别人的问题,没看到自己的问题;只看到表面的问题,没看到深层的问题。找不到根本问题,找不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没法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比如一对夫妻吵架的原因总是丈夫每天工作到十一点才回家,即使有机会换工作丈夫也不愿意,这都是表面问题。总停留在这一层争论是没太大意义的。转化为深层问题可能是:夫妻双方对于家庭和工作的价值观是否相同?如果丈夫体会过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节奏适中的工作,但依然觉得忙碌高压赚钱的工作让自己更快乐,他的价值观体系比较成型了,只是家庭远排在工作之后。如果妻子的价值观是看重金钱,不看重感情,俩人可能很匹配;但如果妻子看重感情和陪伴,而非金钱,那就会痛苦。除此之外,深层的问题还可能包括,俩人缺乏沟通能力等等。
又比如很多大学毕业生抱怨难以找到工作,从社会的角度,问题可能在于经济不景气,但很多人没看到自身的问题,就会以偏概全。自己的能力如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对自己有没有清楚的认知?自己学习能力如何,能否快速的胜任一份工作?自己对待工作的价值观是什么,更看重金钱、发展前景、自己的兴趣还是工作环境?当这些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选择什么是最合适自己的工作?自己沟通表达能力如何,能否很好的展现自己的内在能力和价值?
如何找到关键问题?正在报名的C计划“魔鬼思维训练营”,第一节课就会教你如何用树状图结构化分析问题所在。(戳文末的二维码获取报名表,只剩少数几个名额咯~)
在活动设计中,我们需要对比目标和现有的信息,找到其中的gap所在——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想办法解决和克服的问题。
一个关键的步骤在于,你能否把问题进一步拆分成更小的,可解决的具体问题?
推断
你能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出哪些合理的推断?
推断,是指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预判,但它不同于猜测,推断需要基于合理的原因和证据。
例如:如果一个人酒后在拥挤的马路上开车,即使还没有出车祸,也可以推断出发生车祸的可能性很高。这样的推断,可以基于调查酒后驾车发生事故的概率,酒精对人的影响等等。
大多数人,都是在潜意识和直觉的驱动下采取行动,行动导致了某个结果,产生了问题再去解决。但潜意识受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文化、过往经历、自身的世俗条件、亲人恋人朋友等影响,人们误以为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其实选择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被操纵的。
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则会基于独立思考进行推断,由此指引自己的行动,就能避免很多问题,或者提前准备备选方案,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们搜集的信息质量越高,越充分,自己的思维能力越强,对自我和社会的理解越深,那进行推断的时候,依据就越多,推断也就越准确。
比如一个推断能力强的人,在了解一对情侣后,能预判到俩人未来很可能会面临哪些主要矛盾,这是基于他对人和亲密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认知;在运营自媒体发文章之前,他能推断出文章大概的点击量,这是基于他对传播内容和渠道的理解;在工作中,他能推断出潜在的风险和未来可能的问题,就能设计备选方案或者控制风险,提前规避问题。
同样,在设计活动时,我们搜集的信息越充分,进行推断的时候,依据就越多,推断也就越准确。
例如,可以通过市场调查问卷,推断活动的欢迎程度。
当面临问题时,我们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推断,确定哪一个解决问题的路径最有效、风险最小。
观点
综合上述各要素,你的观点是什么?
人们常常会形成一些很草率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是转述媒体、教科书或其他人的观点。
思维能力强的人,并不是说他的观点和别人都不同,而是说他的观点是经过独立思考的,有理有据,是一个理性的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即使他认同别人的某个观点,这个思考的过程依然重要。
在活动设计中,这里的观点,就是指综合考虑上述各个因素,最终的活动设计方案,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方案。
结果
结果是什么?能否衡量和评估?
人们常常忽视结果,及其造成的影响。也常常只认识到一部分结果,例如只看到表面结果和正面结果,忽略了深层的和负面的后果。
比如在公益项目中,人们花了很多精力设计和执行项目,却很少评估项目的结果,更少看到项目的长期影响。
老师和家长花了很多精力教育孩子,督促孩子考高分,上好大学,却很少评估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性格、身体、思维和综合能力有什么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
很多人花大量时间去赚钱,很少陪伴家人和孩子,就忽略了那些金钱买不到的结果,比如失去了和家人、孩子之间的亲密和信任。
在活动设计中,也就要考虑到执行方案后的结构,到底该怎样来衡量和评估,有什么具体的方法。
想要知道如何更科学的设定目标、分析假设、厘清概念、寻找信息、识别问题、理性推断、改进观点、评估结果?欢迎继续关注C计划的公号,参与我们的课程。
期待遇见每一个渴望改变和自我成长的你。
[自知读书 X C计划]读书会
一个月时间,和我们一起共读《身份与暴力》。12次导读,给你充分的背景知识、讲解理解难点重点,帮助你更轻松的理解“单一性幻想”,用理性破解身份暴力。
想报名?戳阅读原文吧
“魔鬼思维训练营*堵住思维漏洞” 第一期再开营!
8月16日,“堵住思维漏洞”系列的第一期课程再次上线!本期课程共4节,主攻错误归因、过度概括、二元思维、立场先行四大漏洞。识别下方二维码,抓紧最后机会报名啦~
长摁识别二维码,获取报名表
想报名参加课程?
想获取最新课程信息?
想请C计划主创吃饭?
扫描小C二维码,加小C好友。
任何问题,都来问小C!
关于C计划
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Civic Education
我们期望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课程,和你一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优化进行决策的思维方法,从而增强你在学业和工作中的竞争力,提高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度。
思辨 X 赋能 X 改变
Change your mi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