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在和家人团聚,享受着家庭的温馨。可是,日日新学堂的创始人张冬青和该校的十几位老师却没有回家。
除夕的前一天,张冬青给我发来微信说:“明天就过年了,我们十几个老师在学校过年,我们做一个直播,不抱怨,不诉苦,欢欢喜喜过一个没有水电暖气的年。”
中国人最重视春节了,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而且,为什么在学校过年却没有水电暖气呢?
不回家,是因为他们要守着学校,如同战士坚守着阵地——他们的阵地就是日日新学堂,因为日日新正面临着空前的危险。
但为什么没有水电暖气呢?张冬青给我的微信说:“学校1月6日被镇政府断水断电至今,他们目的是胁迫学校搬迁。我们租赁合同2029年才到期,但政府要求学校提前腾退。”因为学校没有找到新的地点,不可能说搬就搬,于是,镇政府便以断电断水断供暖的方式威胁学校搬走。
本来除夕之夜,张冬青是要与我连线的,我也想对坚守学校的她和老师们表达敬意和祝福,但连通后因为网络信号不好,彼此声音断断续续,只好草草结束,我要表达的敬意和祝福憋在了肚子里。
与张冬青连线成功的童书妈妈三川玲,后来在《昨夜是个流泪的年夜》一文中这样描述道:“寂寥的直播间里面没有鞭炮,没有年夜饭,没有歌舞升平,没有小品相声带来的欢笑。我尊敬的亲爱的冬青校长,镜头里的她眼睛有点浮肿,光线暗且摇动看不太清。”
读到这里,我的鼻子也发酸。
其实我和张冬青接触并不多,但我知道日日新学堂,这是一个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非常有特色的小微学校。关于这所学校的情况,不知道的朋友可以到百度去查查。总之,这是一所有爱心、有智慧、尊重孩子个性并面向未来的学校。
日日新的教育理念是“自然而然的教育”——
第一,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性;
第二,尊重儿童成长的模糊性和隐秘性;
第三,尊重儿童成长的自主性。
张冬青曾这样深情而又自豪地讲述日日新:“在这里我们构建了我们的教学。我们自己编写课本,发明课程,比如茶语茶风课、博物通识课等等。我们爱老师,老师爱孩子,爱,就是尊重与信任。我们用爱与美育滋养这个校园。我们的校园拥有很多传统:诗歌月、草地音乐节、运动会、戏剧节、美术展、欢乐颂等等。”
她认为,儿童有自己的成长密码,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育就是提供一个有更多发现机会的环境。应试教育的愚蠢就是堵塞了孩子们发现的机会和欲望。如果你信任孩子,就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才能,都有自己的前途,就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孩子,更何况全社会用唯一的标准衡量孩子。
2022年最后一天,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举行跨年演讲。张冬青在演讲中说——
我对我的学生们的期待是:拥有追求真理的勇气,拥有精神的尊严,拥有慈悲的善,拥有审美的境界。
可以实现吗?
可以。
路径的起点是真实与真诚。因为我们认识万物的终极目标是认识自己。没有真实与真诚是不可能认识自己的。不能与认识自己链接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
不用教孩子如何真实,他们天然的拥有真实与真诚的品质。我们需要的是欣赏他们,学习他们,爱护他们。
我们有一个学生,及其内向敏感,不与任何人交流。老师们不会打扰她,不会让她发言,不会让她排在前面。入学一个多月后,班主任老师就可以接近她了。我问怎么做到的?老师说,我捕捉到了她的一个眼神,会心地对视了一下,孩子微微一笑,我们就互相理解了。后来,在戏剧演出中,她只愿意在幕后读旁白,就专门设计了旁白的台词。再后来她愿意在台上演一棵树,再后来她成为学校广播站的主力播音员,中学考上了海淀的重点学校,报志愿、参加校考、参加面试都是自己安排的,非常独立有主见。
一位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在公立名校活得艰难,也被一所双语国际学校婉拒(担心孩子学双语学习压力太大),孩子来到日日新后,张冬青给送孩子来的朋友三川玲说:“我们很喜欢这个孩子,谢谢你把这样的孩子送给日日新。”
除夕之夜,三川玲在线上对张冬青说:“我送去的那个孩子,在日日新很快乐,每天都去看望校长和校长的猫,跟同学成了好朋友,学习越来越自信,以至于主动要写作业提前预习,也热爱阅读。周末来我家的时候,小脸粉红,像个大水蜜桃。一个灰暗的孩子变得如此水润,闪闪发亮。”
一个因为有学习障碍而“在公立名校活得艰难,也被一所双语国际学校婉拒”的孩子,现在“在日日新很快乐,每天都去看望校长和校长的猫……”这样学校为什么现在居然办不下去了?
我见过太多的这样的学校,招生时不择手段去挖“优生”,到了毕业年级,同样不择手段地撵“差生”。学校的一切都围绕考试转,所有的教育就两个字——刷题。可这样的学校因为升学率每年都“再创新高”而成为“中华名校”。
相比之下,像日日新这样呵护孩子,并为孩子的一生着想的学校,才真正是人民满意的学校。
满意到什么程度?孩子们依恋这所学校,把学校看做是自己的根。很多家庭为了孩子的这所‘根学校’,改变了全家的生活,在附近租房甚至换工作。
这里的老师也让人敬佩不已。学校的教职员工有点像修行一样,舍弃了大城市的便利,在郊区一隅,建设着校园,悉心教育着几百个孩子。
  学校取名日日新,包含了办学者的期许——希望这个学校既有古老的传承,又是新的,不断生长的。
      校歌歌词是张冬青写的——
日出东方,彩云为裳。雄浑壮丽,化育万方。百鸟齐鸣,百花共放。灼灼其华,朗耀文章。我辈幼童,志高趣广。天真质朴,啜饮春芳。以爱为基,以美为径。智慧自由,惟颂惟扬。
昨天,在三川玲昨夜是个流泪的年夜》文章后面,有几段评论,让我热泪盈眶。请允许我摘录几则——
看了这篇文章,我想感谢三川玲老师,我当时就在现场,今年跟冬青和大车两位校长在日日新吃的年夜饭~感觉心酸~没水没电,我们点了很多蜡烛,虽然不够亮,但烛光柔和浪漫,时间和烛泪一起滴答流淌~          即便如此,两位校长还是坚持直播发声~我想,光亮背后一定要有人砥砺前行!事在人为,我的孩子就在日日新读书,我们为孩子、为这么好的学校也要再努力一点,争取一个最好的结果!努力过了,才不会有遗憾~日日新加油!
        正是因10月份看过三川玲的一篇日日新文章,过去探了校,见了我这辈子见过的最温和最有力量的教育者,10岁的孩子一下子被融化了。她只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下课能不能去操场活动?我很难过,老师们却懂她,带她走去教室和操场,回来后我看见了孩子眼里有光了。后来又去了两次学校,现在正准备年后去日日新上学,祝福日日新,为大车和冬青老师蓄积力量!
昨晚开心的打开大车的直播,期待着学校有啥好消息跟大家分享。没成想是日日新又一次被逼到墙角。心里一紧,我家两娃又要没学可上了吗?看着直播的大车老师,平静的告诉我们零下十几度的夜晚就算没有水电没有暖气,但有家长和孩子们在屏幕旁陪着也并不觉着寒冷,心又安稳了下来。怕啥啊,也不是第一次了。唯一影响到我和孩子的仅仅是早点回京而已,早点回京,继续为了这历尽千辛万苦才给孩子找寻到的最美的学校去斗争。
我孩子目前就读日日新,很为学校的命运担心,感谢校长、三川以及所有亲朋好友们努力护校、大声疾呼,希望可以尽快得到重视和解决。
中国教育的落后实际上根本上还是制度落后,日日新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地遇到这种政策滞后导致的问题,老师们带着一腔热血引领教育的改革,现实却不断地拖后腿。
日日新旁边原来有一个大方体育场,有几次音乐节还是在那里办的,留有师生和家长们很多美好的回忆,现在那里变成了一片玉米地。感觉当地政府还真是挺缺这么一块玉米地的,使用土地的方法非常有效率、有文化。
我的孩子曾经在这所学校度过快乐的三年半的时光。就像我的小学生活一样,刨土坑修水渠跳大绳,在最爱的UFO大坑冬天滑冰夏天抓虫……每天放学不想回家,到家必定浑身泥巴和臭汗。作业不少却从不抱怨,见到校长没大没小喊大车冬青……在这里也遇到特别好的家长成为特别好的朋友,彼此坦诚又自在……
三年级下学期因为校舍问题我们迫不得已提前回到海淀。所幸遇到特别好的老师,孩子很快适应。但是每次说起旧学校,孩子都非常怀念和不舍。每周都要求回去玩每次回去都像回家一样理直气壮。
在我心里,日日新就像一道光,温暖过照亮过我和孩子。在我心里,也始终有一个缺憾,理想主义败给现实和自己的恐惧。然而这道光在那里,感觉就像一个根据地。所以多希望这样的乐土一直存在,毕竟有那么多需要它的家庭和孩子。期待政府能够合理解决!这片土地因为孩子们才生气勃勃。这些孩子们,也因为这片土地也更加自由灿烂。
        日日新是一所好学校,不应该被这样对待,大家支持起来!
这难道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请问,在中国这样的好学校是太多,还是太少?

是的,“日日新是一所好学校,不应该这样被对待。”

        然而,这样的学校即将面临“死亡”。
当然,学校与当地镇政府的冲突何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具体情况我不清楚,其中的曲折是非我不便评论。
也许学校的办学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哪怕——注意,我说的是“哪怕”——日日新真的有什么违规之处,一切依法办事就是了。为什么要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学校,对待老师?为什么要为难孩子?为什么容不下日日新?
一位网友的评论“一边是歌舞升平,一边是悲泣无声。
我希望,有关部门对日日新学堂多一丝包容,多一点珍视,多一份善待,多一些呵护。
包容日日新,就是包容教育的个性;珍视日日新,就是珍视教育的纯粹;善待日日新,就是善待教育的创新;呵护日日新,就是呵护教育的未来。
听说日日新学堂准备提起诉讼,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此事。我坚决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二字,可不只是写在墙上的装饰性口号,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在评论日日新时曾呼吁:“希望我们的地方政府能够对身边有追求、有理想、立志办更好教育的民办学校探索者以更多的包容和更大的探索空间。”
刘坚教授道出了我的心声。
除夕之夜的日日新没有辉煌的灯火,却有迷人的烛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张冬青和坚守老师的内心,更足以点燃充满希望的明天。
很遗憾我和张冬青的连线没有成功,我只能在这里说出我本来想对除夕之夜坚守学校的她和其他老师说的话——
春节,意味着冬天即将过去。愿新的一年里,日日新的老师和孩子们,如日日新这个校名一样,每日都有新的感动,新的进步,新的收获,新的幸福!
    2023年1月22日夜,
         于大理喜洲古镇
(校对:祝雪琴、朱伶俐、谭诗语。真诚感谢!)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