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幅度提高教育入职门槛
现在,我们国家的教师职业门槛其实并不高。入职前报考师范院校的分数就相对比较低。目前中国被确定为“211大学”的有112所,其中列入“985工程大学”的有39所。而在这112所“211”大学中,师范大学只有8所,其中“985工程大学”仅两所。最近公布的42所“双一流大学”名单上,仅有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名列其中。从每年高校招生的分数线看来,全国138所师范类大学(包括师范类独立学院),除了北师大、华东师大等18所重点师范大学的录取线是“一本”之外,其余120所师范院校都是“二本”;大学之间的这种差距决定了师范类学院的录取分数线大大低于重点综合性大学。比如,四川大学2017年在四川的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分别是596分和590分,而四川师范大学在四川的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则分别是559分和510分;也就是说,一个考生要报考师范院校,只要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上,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大学四年,师范专业的课程也相对难度并不大,如果没有特殊的严重违纪情况,一般都能顺利毕业;毕业之后参加教师公招,比起公务员考试,那更是容易多了。
如此低的入学门槛,造成了许多师范生虽然是本科毕业甚至硕士毕业,但其专业素养却名不副实。我当校长面试应聘大学毕业生时,仅仅看印制精美的简历还看不出什么,但如果让他们手写一段话,不少年轻人便真正意义上的“献丑”了。一次,一位毕业于“211”兼“985”的著名大学的新闻专业硕士生前来应聘,我请她背一首最长的古诗,犹豫许久,她结结巴巴地念:“十年生死……生死……”我提醒道:“两茫茫。”她便接着说:“两茫茫……两茫茫……两茫茫……”宛如唱片滑丝一般不断重复“两茫茫”。我真是无语了!现在中文系毕业而不会写文章的中学语文教师绝非个别!多年前,我去看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聊起语文教师的素养,我说:“现在许多中文系的学生,读中学时语文成绩就不是最好的,可读了四年师范大学,摇身一变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师!”于漪老师说:“哪需要‘摇身一变’啊?‘摇’也不‘摇’就直接是语文教师啦!”
对在职教师来说,“教师”这个职业很稳定。这里的“稳定”也包括了职业风险比较低。当然,近年来由于学校安全事故、学生及其家长寻衅滋事甚至殴打老师等恶性事件,而导致一些教师的“职业风险感”甚至“高危感”增强,这也是事实。但暂且不说这些极端实例,从总体上看,应该说大多数公办学校教师的职业稳定感还是比较强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没有极其严重违反师德的行为,或者说,哪怕有了违反师德的行为但没有被举报也没有产生有恶劣社会影响的后果,一个老师哪怕他不认真备课,不认真批改作业,只要不杀人放火,他的饭碗都是稳稳当当的。我们没有见过那个老师因为敷衍塞责、消极懈怠而被劝退的。总之,当低素质(不是不想教好书,而是心有余而不足)或混日子(能把书较好,但不负责任)的教师不是个别时(当然也不能说是“多数”,但相当一部分不称职已经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和教师声誉了,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现状),“法不责众”,学校便只好这样“将就”了。当然,我再次声明,这里说的是一般的公办学校。至于私立学校,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如果国家拿出财力大幅度提高教师待遇,如果师范院校有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生源,国家就应该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专业要求,提高入职门槛,这样教师队伍的素质总体上会得到极大地提升——师范大学招生,其录取线自然会普遍都高于一般院校,属于“一本”线;而且如果可能,各师范院校还应对考生进行面试,从性格、志趣、天赋甚至包括智商等方面,选拔真正“适宜”于当老师的孩子——这从源头上就保证了优质苗子进入了未来教师的行列,真正“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在校四年,学生所学课程应该有一定深度、广度和难度,这些课程应该着眼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品质以及师范专业技能。另外,不但“严进”,而且“严出”——学业不合格者坚决不发毕业证。有了这样严格的专业训练,我建议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取消专门的教师资格考试,凡是能够拿到毕业证的师范生同时给他们颁发教师资格证。
入职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严格从职业道德、教学规范等方面要求每一位教师履行职责——当然,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和学校管理者也要接受同等的监督,以防止“乱作为”;有了这样的制度和氛围,教师的师德风貌、敬业境界、专业素养、带班水平、课堂艺术等等必然得到大幅度提高;那些教师队伍中严重违反师德和职业规范的“害群之马”,或者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南郭处士”,不但误人子弟,而且严重败坏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可以说,现在教师社会声誉不佳,很大程度上就是这少数“害群之马”和“南郭处士”造成的,所有善良、正直、勤勉的老师都替他们了背黑锅,因此,对这样的败类应毫不手软,一律依法清除(开除或劝退)出教师队伍!千万不要因“维稳”而姑息养奸。
提高教育入职门槛,不仅仅是对一线教师,也包括——或者说,更包括校长、局长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级管理者。师范出身并在学校一线上课多少年,应该成为校长必备的任职条件。我个人认为,一个普通教师最好在四十岁以后再担任校长,这样他会有更加丰富的教育实践积累,二十多三十来岁就当校长,往往缺乏应有的历练。如果有人要拿红军时期20出头的军长军团长来反驳我,我只能说,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做校长,就是应该讲资历,特别是一定要有教育家情怀。提高当校长的门槛,还要完善对校长的监督考评机制,让少数不学无术却擅长溜须拍马的人无法当上校长,让靠吃喝玩乐、混日子的校长一天也呆不下去。局长的门槛更应提高——他至少应该有在基层学校长期工作的经历和经验。那种随便找个乡镇干部当教育局长的情况,应该避免。当然,我不是说局长绝对必须学师范出身,或当必须过教师,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局长既不是学师范也没当过老师,但至少应该是教育内行——这是底线。更重要的是,局长首先应该是一位有教育家情怀的书生——不但理解教育,而且理解教师,其次才是教育行政管理者。
还需说明的是,提高教育的入职门槛,不能简单地认为增加“难度”,而是使其更科学合理——为了“更科学合理”甚至有时还需“降低门槛”。比如我前面谈到的师范毕业生不再另考教师资格证,其师范院校的毕业证就等同于教师资格证;又比如,公招教师时,对特别优秀(当然要有可信的证明)的考生,可否放宽年龄限制?对于非师范专业而又有志于的其他行业的人,可否经过一定的考核而破格准许从教?比如一个50岁的金融从业者,如果他想改行当老师是否有机会?还有,对于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证明其德、能、绩都很优秀的代课教师,可否不论年龄而免试转正?等等。
     (未完,待续)
曾经引起强烈反响的文章,欢迎回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