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张明扬
编辑|渡十娘 
很多年轻人不是怪中国教育竞争太厉害么,不是怪社会太内卷么?蓝领工种相对于白领工种收入的更快增长,正是市场自发的“反内卷”行为。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张明扬
最近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新闻很多,条条都是热搜。
最新的一条发生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这家据说是河南最好的财经类大学举办的校园招聘会上,不少餐饮公司和酒店现场招聘服务员、酒店前台、凉菜师傅、洗碗工等“低端职位”,薪资最低仅2000元。
校方很快就出来“澄清”了,此次招聘会是面向郑州市全体学生,并不是仅仅针对河南政法大学。
图/网络
河南政法大学也好,全体大学生也好,无论如何,这对正在为求职作奔忙的大学毕业生们而言,是一记让他们眼冒金星的“情感重击”,用网友们的话说就是,“伤害不大,侮辱性强”。
但是,当某些大趋势正在形成,该正视的事情就得正视。
01
昨天,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谈到了一个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年年都是最难毕业季。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短期现象,随着经济走出低潮期,一切都会好的。
这话自然说得没错,经济有起有落,经济景气度高的时候,市场能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但问题是,我们所习惯的那个高速增长时代可能已经结束了,8%不再是中国经济的年度增长目标,现在政府所提出的理性目标是5%。
但无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更广大的年轻人群体,还在用8%的老思维去套这个中速增长时代的现实。
打个比方,有人觉得当下就业形势难,不如去考研,等待过三年后形势转好再就业。那么,三年后研究生毕业,他们大概率会发现就业情况并没有大的改观。对于那些单纯为了延迟就业去考研的群体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图/微博用户@南开大学
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谈论宏观经济形势,这本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年轻人们也不能把人生完全寄托于这个自己无法掌控,看上去更像是玄学的所谓“经济大势”上。
这更像是一种盲盒式的赌博。
更何况,未来的就业市场,很难出现大学生们所期待的“普涨”状态。就业市场将注定是“结构式的盛衰”,哪怕宏观经济表现不错,就业形势也未必就好。
是时候改变就业预期了。
02
说到这里,大学生们肯定很不满:凭什么让我们改变预期啊,我们寒窗苦读为了什么啊?
前几天,“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500”登上热搜。在社交媒体上,尽管这名文科男也被吐槽“眼高手低”,但更多的同龄人在支持他,“硕士5500确实低啊,他说错什么了嘛”,“关键字,上海,211硕士,5500工资难道不低么………不该吐槽么”。
当然可以吐槽,吐槽收入低是不分中西的全球群众传统活动,更何况,在一线城市,5500元是真的生存艰难。
然后,几天后,2000元的服务员和洗碗工又来了。
你说毕业生们火不火,是我也火。
还不光是毕业生,还在校园中的大学生看到这些消息,想必是当头一棒。
但吐槽归吐槽,大学生们没我们中年人想象的那么情绪化和只知空谈,他们也在积极“自救”。
比如考研。我甚至有种感觉,现在考研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要远高于高考,这也就是所谓的“考研高考化”。现在在教育界,顶着“考研大V”头衔的张雪峰热度可能还要超过俞敏洪,被当作教主一样顶礼膜拜着。
▲张雪峰(图/网络
比如考公。尽管舆论对应届生考公有各种批评,说什么贪图安稳放弃拼搏,但全民考公固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年轻人只是依据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做出了最符合他们自身利益的人生选择而已,要批判也不该将板子都打在他们身上。
比如回到十八线县城。很多毕业生自知大城市居大不易,索性就回到老家就业,挣个两三千元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了。
但是,这些选项就真的一定是答案么?我看未必,但考虑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也就不去批评了,再说就“何不食肉糜”了,我想说的道理很可能大学生们也懂,只是他们没得选。
03
大学生有那么多的自救选项,但唯独不包括“蓝领”。
在社交媒体上,一说到蓝领工作,大学生们就会痛诉革命家史,倾诉自己作为小镇做题家的不容易,怎么可以去干蓝领呢?
比如酒店招聘服务员和酒店前台,我当然也觉得这些工作机会不好,但原因是收入低,是与大学生的技能关系太小,而不是因为它们是蓝领。
一份工作好不好,是看收入、看工作时长、看发展空间、看自由度、看专业契合度,但唯独不应该包括“白领崇拜”和“蓝领歧视”。
在很大程度上,“蓝领歧视”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受到中国旧有收入结构的影响。
如果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蓝领等于收入低”就是一条根本不成立的“定理”。很多华人移民海外时会发现,自己所谓的那些技能在求职时百无一用,水管工、电工、快递员、重型卡车司机这些才是炙手可热的工作。
在美国,重型卡车司机的年收入可以达到十万美元,超过很多普通办公室白领的收入水平。
图/图虫创意
其实在中国,这个收入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比如,育儿嫂、钟点工、装修工人、重型卡车司机、车企高级技工,这些工种的收入都动辄上万。
但很多中国人会愤愤不平地说:“我们寒窗十年,最后还不如这些体力工人。”
为什么坐办公室的收入就一定要超过蓝领工种?
这恐怕还是中国多少年来“劳心者治人”的传统价值观吧。
愿不愿意干蓝领是一个人的自由选择,白领工作当然有很多好处,比如更轻松上班可以摸鱼、比如理论上的升职空间更大,但你不愿意干就罢了,干嘛还要去攻讦蓝领工种的“高工资”,非要扮出一副“读书白读了”的愤世嫉俗状?
一份工作挣多少钱,难道不是由稀缺度、真实贡献、市场需求决定的,你上多少年学,花了多少学费,和工作挣多少钱有直接联系么?
当然,从理论上而言,如果一个人在大学学到了市场和社会真实需要的技能,他应该享受到高收入,但收入只与校园学到的技能与综合素质有关,而与单纯的学历无关。
在中国的语境下,很多人对工作的理解是:一份工作越体面,所以收入越高。这大体上当然没错,但一份体面但技能门槛不高的工作人人都想干,人人都想干都可以干的工作,收入会高么?当然,我说的是市场决定的那些工作,公务员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
正是因为中国有超出国外的“蓝领歧视”,减小了有意向的求职人群,市场规律反而会导致蓝领工作收入更高。
这不是基本的市场规律么?
图/图虫创意
除了稀缺度外,还有一个大学入学率的问题。
在西方,在日本,在那些大学入学率高的地方,大学生干蓝领工作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上了大学,而蓝领工作的现实需求又放在这里,大学生不干谁干?
在中国,大学入学率在近年来也在稳步提高中,而在可见的未来,入学率还会继续提高,如果大学生的求职观还停留于“蓝领歧视”,那失业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毕竟,中国一年的新生儿现在也就在1000万上下,和大学招生人数都差不多了。
当然,想找白领的工作还是可能找得到。但问题是,如果所有大学生的就业偏好还是高度集中在白领,那么很多低技能职位的白领收入会被“内卷”得越来越低。
这不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么?
很多大学生将这个现象总结为“ 学历贬值”,他们的应对办法是考研。
但当越来越多的人考研,而社会能提供的高薪白领职位仍然还是那么多,研究生毕业后不还是继续贬值,然后抱怨“5500元薪水太低”。
5500元的确不高,但大部分低门槛的白领工作本来价值就不高。
你没发现,越来越多的文科生正在“转码”,学一门市场需要的技能,比啥都重要。
04
还是回到那个问题,凭什么大学生寒窗十年,毕业后得不到满意的收入,这公平么?
这当然是一件不好的事。很大程度上,这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和创新的困窘,中国经济无法提供足够多的高薪职位给到毕业生。至于这背后的原因,这是一个更大的题目,我们这里暂且打住。
但这也是一件好事,或者说,“苦中作乐”式的好事。
很多年轻人不是怪中国教育竞争太厉害么,不是怪社会太内卷么?蓝领工种相对于白领工种收入的更快增长,正是市场自发的“反内卷”行为。
当有一天,大部分人都可以上大学,你也就不用为考不上大学而焦虑了;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那么适合教育内卷,不那么适合教育竞争,那主动放弃结果也并不坏,上一个普通大学,学一门技术,找一个门槛高的蓝领工作,收入可能比上211大学的亲戚孩子还要高。
这时候,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人或许就会由衷地觉得:也不一定要拼教育啊。
拼教育的人可能将来找个好一点的白领工作,可能收入更高,工作更稳定,但工作时间也更刚性;不拼教育的人将来学门技术,虽然收入还是没有985的孩子高,工作也更不稳定,但他们或许时间更自由,有着更弹性的人生。
拼不拼教育的人都有大学上,谁都别说谁没有文化。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蓝领工作的收入还是不够高,没有高到可以改变社会观念。
让体力劳动者挣更多的钱,这不也是一种社会公平么?这不也是一种全球趋势么?
图/图虫创意
我并不是说大学生一定要干蓝领,能找到高收入的白领工作当然很好。这是自由选择的问题,但最起码,你不能歧视蓝领,认为白领工作天生就应该比蓝领更优越,甚至将蓝领高工资视作“知识贬值”。
有价值的知识从来不会贬值,有价值的也不光是知识。
或许也有人会问,你就不要睁着眼睛说瞎话了,相比编制,蓝领工作好在哪?
何止是蓝领工种啊,在企业做白领、创业、甚至在大厂干半蓝领化的高薪程序员,这些性价比和可持续性都不如编制。
但问题不是这些工作太差了,是编制太好了。
所以,我这篇文章是写给考不上(不想考)编制的大学生的。

做更好的公号,做最好的自己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2022 热文排行榜: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张明扬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