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ART
听《从丝路乐团谈民族器乐合奏的新思维》讲座有感
黄文杰
星海音乐学院2019级理论音乐学
2022年4月22日上午9点,星海音乐学院“周文中讲坛”第五期如期举行,讲坛邀请国际著名琵琶家吴蛮为嘉宾,讲座主题是《从丝路乐团谈民族器乐合奏的新思维》。我作为周文中音乐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周文中藏书室全程聆听了讲座,处在周先生藏书渗透着的文化氛围中,我不禁思考起音乐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丝路乐团的名字或许是解答的方向,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欧大陆的商贸路线,但奔涌在沙漠与草原之上的不仅是黄金和丝绸,还有东西两岸、沿线文明的音乐和文化。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横跨大陆的文化之路见证了无数群体的兴衰,无数个体的悲欢,音乐的即时性使它不能至今还让我们感受那时的情感,但悠悠的时光本身就铭刻在丝路音乐的哲思之中。吴蛮为我们播放丝路乐团中伊朗音乐家演奏音乐时,仿佛一下子把我们置入了那样一个环境——时间的轮回在大漠中无穷无尽,唯有行走在大地上的人们以他们的意志篆刻着他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明。但问题是,他们从不同的文化中走来,并且必将与其他文化的人接触,这样的不同会成为我们相互理解彼此文化的障碍吗?
伊朗音乐家凯汉·卡尔霍尔
吴蛮为丝路乐团的团队理念和使命作了这样的表述:建立促进跨文化理解,不是不顾差异,而是因为差异。多么富有辩证智慧的思想!差异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对待差异是我们能够把握的——这既是各种文化必须相互理解的基础,更是各种文化必须相互理解的原因。《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把文明的交流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暴力的,一种是和平的。
历史上,有多少文化的交流因为暴力的方式而招致个人和群体的物质精神世界的毁灭,似乎这些理念的不同成为了人们互相猜忌和伤害的原因。在全球互联的今天,这种文化的差异部分被相互理解了,部分仍然使人感到不解,而吴蛮和丝路乐团的远大理想,就在于用音乐呼吁和平,帮助人们相互理解。也许大小调与拉格并不相同,音律不齐,演奏习惯也不同,但是音乐形态的不同并不是阻止我们趋同的障碍,反而正因不同才能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因为除开文化身份的区别之外,我们还共享作为“人类”的审美。而在音乐层面的碰撞与融合的实践中,文化应当借机相互认识和理解。
按照这种思路,丝路乐团似乎在提倡这样一种观点:世界最终是要融为一体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将要趋同。这不得不说是有道理的,但合理之余也给人以一副惨淡的未来光景:我们今天赖以区分彼此的“民族”概念将何去何从,各种多元的文化难道最终都要“千人一面”了吗?也许答案并不重要,在为了某种合理的理念做成一件事的同时,不可能在缥缈的未来面前蹑手蹑脚,至少当下,丝路乐团坚定地走在了它所设想的道路上。
丝路乐团全球音乐家训练营(GMW)
作者黄文杰
02
东西融合 和而不同
——《从丝绸乐团谈民族器乐合奏的新思维》讲座随想
付为玉
星海音乐学院2019级应用音乐系
我曾因为学习的缘故,对丝绸乐团略有所闻,但也十分浅显,不曾往深处思考乐团的作用以及其中折射出的一些问题。通过讲座中吴蛮的音响和图片等资料对于丝路乐团的发展史、音乐理念以及音乐成就有了清晰的认知。
“如果都是陌生人的音乐家相遇,会发生什么?”这是当年马友友与音乐家和学者们提出的一个问题。因此,他于1998年发起公益文艺组织“丝绸之路计划”(Non-profit Project),在2000年组建了丝绸之路乐团(Silk Road Ensemble,常被称为“丝路乐团”)。以"音乐能消弭歧见"为理念,联合多个国家的音乐家成立了该乐团。乐团成员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学习差异。乐团跨越多民族文化,重新定义古典音乐。"丝绸之路"意在隐喻"连接和沟通东西方文化"。
音乐是多元化的。如吴蛮所说"正因为文化差异才有了世界财富"。尽管丝路乐团的成员在更替,但乐团所秉持的理念并未改变。2001年美国"911事件'震惊世界,乐团中的许多成员来自于战争很近的中亚地区。他们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演奏音乐,也是文化使者,我们因差异走到一起。"由此,乐团找到了新的使命——促进跨文化理解。乐团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将我们共同分享的文化遗产,借由不同种族、背景下的文化碰撞,创造出一种新的、独特而生动的音乐语言。在乐团于2002年发行的第一张专辑《陌路相逢》,2017年以专辑《歌咏乡愁》(Sing Me Home)在第59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领取了"最佳世界音乐专辑",2016年的丝路乐团纪录片《陌生人的音乐》等资料中都可以了解到乐团所秉持的理念。对于丝路乐团,媒体也有着很好的评价。《华尔街日报》:充满活力与才华。《温哥华太阳报》:21世纪最优秀的室内乐团之一。《波士顿环球》:这像是一种没有限制的,去除高墙的流动的音乐实验室。《华盛顿邮报》:"古典音乐制作上极少有像(马友友与丝绸之路)这样具有自发性同时拥有如此精湛技艺的演出。"
吴蛮提到了音乐的功能以及音乐与听众之间的交流方式。吴蛮通过一些图片展示了音乐应走进大众,不应限制在音乐厅等传统演出场所的观点。的确如此,在国内似乎提到高雅音乐就必须要去到音乐厅等传统演出场所,高雅音乐是特定群众才会去欣赏的音乐。对于正活动好动的孩子来说,端坐一两个小时,实属是“为难”。反观国外,孩子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不一定非的是音乐厅等严肃正式的场合。即使是家庭出游也可以享受音乐,让孩子自然的接触音乐,从而发自内心的喜爱。
在讲座开始前,吴蛮分享了几篇文章,在讲座后半部分的讨论、交流中也多次提到关于“未来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跨文化合作时,中国乐器的身份和价值等问题。关于“未来传统”的问题,吴蛮认为“没有传统就没有今天”,“传统是流动的,不是固定的”,梁雷认为“传统是不断创造的”。“传统和未来是紧密结合的”,这包括了演奏和学术研究,传统中充满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创造性。关于音乐跨文化交流的问题中,吴蛮认为“音乐是多元的”。“多元”要强调的则是自身多元,以自身经历讲述在学习世界各国音乐过程中、比较中发现中国音乐的价值和特点。以琵琶为例,琵琶演奏家要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对音乐的了解,需要掌握有着良好的“词汇量”,否则在与其它各国音乐家沟通时会面临“词汇量”不足的问题。在乐团和伊朗音乐家合奏时会跟随他演奏、演唱木卡姆音阶,这也要求音乐家要有着良好的音乐素质,对于音高的敏锐以及对各类节奏、旋律和音阶的记忆。
木卡姆演唱
在本次讲座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吴蛮提到的关于艺术家的背景问题。现在似乎确实如此,演奏者和创作者的界限过于清楚,两者皆认为是独立的,但其实演奏者不单是演奏者,还是音乐创作者,我们应回到“肖邦时代”,演奏家也可以自己写作品,而不是绝对依靠作曲家,因为作曲家不会比演奏者更加了解自己的乐器,除非那件乐器是作曲家的老本行。作曲家也要了解乐器后再为其写作品,而不是盲目创作,未从演奏角度出发,造成演奏困难。
我从本次讲座中了解到了从世界音乐角度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提出的新理解和新思路。就像梁雷所说"跟着西方学习音乐是一面镜子",我们透过这面镜子了解的自身的不足,以及了解到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困境,要通过学习去真正的了解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作者付为玉
END
温馨提示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编辑:吴蛮、制作:杨瑾-
往期回顾:
吴蛮老师近期唱片展

吴蛮老师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吴蛮老师抖音
吴蛮老师B站
吴蛮老师微博
长按二维码加关注!随时分享吴蛮老师的所见所闻!
吴蛮老师公众号
吴 蛮
音乐文化专栏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