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每次写儿童社交的文章,就有妈妈留言说,我看懂了,也教娃这么做了,但娃在外面真的碰到事儿,他就秒怂!根本不按照我的剧本来啊。
比如很常见的一个情景,娃在游乐场被抢了玩具,你明明教过娃要大声阻止,也告诉过他有权捍卫自己的东西。
但人家偏不,眼睁睁地看着东西被抢走,直勾勾地盯着玩具,等别人扔下不玩了,才敢过去捡回来。
还有不少妈妈说,私下和娃讲得很清楚,碰上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但一到实战还是不愿上,他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是没有勇气这么做,怎么办?
我懂,我都懂,这题我太会了!
1. 对岸着火了 vs 跟前着火了
先来个送分题。
河对岸的房子着火了,和跟前的房子着火了,你的感受肯定很不同。
不同在哪呢?
是的,不同在火会不会烧到自己。
其实还有个更本质的不同。
河对岸着火了,你会想天啊,到底发生什么了?什么东西着火了?是有人纵火吗?房子里的人逃出来了没有啊?消防车什么时候到啊?这么大的火明天得上新闻吧?
你为什么能够想这么多?
因为此时此刻,你没有处在极度紧张焦虑的情绪中,所以你的大脑在线,可以思考。
河对岸的人就不一样了。
火就在眼前,极度恐惧,紧张,焦虑。
这些情绪会让大脑里的杏仁核活跃起来,身体释放压力荷尔蒙,同时,大脑皮层活动被抑制。
说人话就是,脑子一片空白,无法思考,只剩下最原始、应激、本能的反应:战斗或逃跑。
明白了这个区别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和别人吵完架,晚上躺床上琢磨起来,经常觉得自己没发挥好,恨不得把对方抓过来,重新吵一遍。
吵架的时候,杏仁核被激活,没法正常思考,但晚上躺床上,气已经消了大半,大脑皮层又“接管”回了你,所以才能帮你想出那么多精彩语句。
同理,另一个迷思也解开了,为什么娃窝里横,外面怂,为什么明明教会了娃被打被抢怎么做,但真遇到事了,他就是不按照剧本来。
因为在家面对熟悉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娃知道你不会把他怎样,他可以放松思考,正常发挥。
但到了陌生环境中,面对不那么熟悉的人的攻击,娃没有安全感,他不知道,如果我这么做了,别人会对我做什么。
“未知”让人紧张,焦虑,害怕。
当这些情绪冒出来,娃就被杏仁核控制了,大脑皮层歇菜,表现出来就是阿杜唱的,我措手不及,只好愣在那里。
所以现在破案了,他不是怂,他只是被杏仁核绑架了。
2. 苦口婆心 vs 模拟演习
我之前在幼儿园的走廊看到,一个妈妈送娃来适应期,门口一通苦口婆心嘱咐:
“如果发生了abcd,你就要efg。
如果对方说hijk,那么你就说lmm。
如果他还是opq,那么你干脆rst。
下次不要别人一uvw,你就xyz了。
... … 
... … 
记住了吗?
妈耶,这么多条件从句,一下子全让娃记住,啥脑子啊?
单是记住这些“如果”,对娃来说就是非常大的智力挑战了,再加上真实情景下的压力和情绪,娃当然不可能按照剧发挥。
我的方法很朴素,少说,多练;少理论,多演习。
和一个不会骑车到人讲100遍怎么骑车,也不如让他上车蹬几下,感受感受。
会骑自行车了,他根本不用去想“现在我要左脚蹬一下,然后右脚蹬一下,之后再换左脚蹬”。
车把往左偏了,他也不需要在心里提醒自己“我要向右拐一下,把车头正过来”。
蹬自行车,调整车把,就像条件反射一样,遇到情况abc自然就会有xyz的反应,不需要思考。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当一个反应变成了条件反射,即便在陌生环境和紧急情境下,大脑皮层歇菜了,娃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反应,保护自己。
比如平时和娃玩的时候,可以用过家家玩游戏的方式,扮演“邪恶势力分子”,故意制造麻烦,重现打人和抢东西的画面,让娃在情境中练习大声拒绝说“不可以”。
我还会和饼饼玩一些身体对抗游戏,让她赢了我,感受自己的“力量感”。
这样的游戏不保证可以立竿见影,但一定肯定以及确定比口头说要强。
当然了,即便演练过,也不代表娃在真实情况下一定可以“正常发挥”。
这就好比在练习账户上炒股,和用真金白银的真实账户炒股肯定不一样,多给娃一些时间。
3. 短期目标 vs 长期目标
我经常提醒自己,娃在外面遇到事儿,反应和我预期不同的时候,一定要分清“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娃东西被抢了,不敢要回来,求助你帮他。
娃被人打了一拳,一声不吭,求助你帮他。
然后你就开始纠结了,帮不帮?
不帮?娃受委屈了,坐得住么?
帮呢?娃永远没法学会怎么自己应对冲突,如果下次我不在身边怎么办?
所以很多人说,怎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娃的内心强大,泼辣大方,有勇气?
内心强大,泼辣大方,有勇气,你感受下这些词,这些都是咱们养娃的长期目标。
如果我可以用接下来10年时间实现这个目标,我觉得就可以给自己颁个金奖了。
但是,当下要解决的问题是,娃的物权和身体边界被侵犯了。
他要学会拒绝,学会说“不”,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当然重要,但不是今天立刻马上就要实现,也不可能通过一件“短期”的事就能达到“长期”的目标。
长期目标,不可能用几句话“教”会的。
我之前写过一篇性教育的话题,说要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的感受最重要,任何让你觉得不舒服的身体接触,包括那些“没有恶意”的摸头摸脸,只要你不喜欢,就可以大声拒绝。
有读者留言说,前提是,孩子总是听我的指令。
放心,孩子肯定不会总是听你的指令,我说的“传达信息”不是用嘴传达。
如果你平时没有做到尊重娃的感受和身体界限,经常忽略娃的拒绝,娃明明很在意的事你却说“这点破事有什么了不起的”,他当然不会觉得自己的感受重要,当然会模糊自己的边界。
重要的是不是你给娃说了什么,是他怎么被对待,当娃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他的自尊水平提高了,自然就会靠近那些“长期目标”。
在长期目标的培养上,道家老子都替我们想明白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翻译成人话就是,踮脚尖想要站得更高,反而一个站不稳趴下了;一步并作两步想要走得更快,反而步子迈大了扯到蛋,欲速则不达
短期目标上多给娃点时间,长期目标上多给自己点时间。
与你共勉。
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黛西好物推荐
🍪德国多人桌游(即将截团每天雷打不动的就是这件事,花100多天带给你们
3-99岁 / 亲子互动 / 玩中得智 / 抗挫力/ 心理博弈 / 策略/ 规则意识/ 合作精神/ 专注观察/ 全局观
不开打赏,喜欢就“在看”转发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