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1. 地铁上熟悉的一幕
前几天,我坐地铁去市中心找ex同事吃饭。
地铁上人不多,很安静。
对面坐着一个亚裔妈妈,带着个差不多三四岁的混血小男孩。
就在我沉浸式抠手机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清脆稚嫩的声音,用德语说,妈妈,她好胖!
我感觉被cue到了,抬头看,原来他说的是旁边站的一个体型偏胖的阿姨。
男孩没有大声喊,但音量也不小,周围人都回头看了他一眼。
被精准cue到的阿姨强作镇定,戴上耳机,目光坚毅地看着地铁上的电子屏,脸色有点难看。
我继续低头抠手机,努力暗示:虽然都是亚洲人,但我不认识他们,打起来的话不要误伤我。
妈妈摇了摇头,用德语跟儿子说,这样很不礼貌,你要向她道歉。
儿子没吭声。
阿姨瞥了男孩一眼,没好气地说,用不着!然后小声嘟囔了一句。
嘟囔的什么,我没听清楚。
被当年学德语做听力题支配的恐惧又回来了,漏听的都是关键词。
但是,正常人都能猜到,嘟囔的肯定不是啥好话。
果然,妈妈愣了3秒后,和她吵起来。
您没有权利这么说!我的孩子才4岁,他懂什么?
呵!我所认识的4岁孩子,比他懂事多了!
他那样说是不对的,我已经让他道歉了。
他道歉了吗?
... ...
... ...
一番车轱辘话之后,男孩还是道歉了。

接着,男孩怯怯地说,妈妈,我不知道不能说胖。
妈妈把男孩搂在怀里。
我从窗户的倒影里看到,她眼泪都快掉出来了。
我和她说,我女儿也4岁了,我理解你。
她说,谢谢。
2. 换成我,不会逼娃道歉
我真的理解她。

不久前,饼饼干了一模一样的事。
那天,我和一个华人朋友一块接娃回家,朋友女儿5岁了,带着饼饼在前面连蹦带跳。
突然,女孩用中文大声对饼饼说,看啊,前面有个大胖子!
饼饼头一次听说“大胖子”这个词,被逗得咯咯笑,也跟着她喊起来,大胖子!大胖子!妈妈,前面有个大胖子!
朋友马上阻止了,妈耶你俩喊啥呢!快别喊了我的天!
我也赶紧示意她们停下来。
“幸运”的是,她们是用中文喊的,前面的人没听懂。
当我在地铁上看到熟悉的一幕上演,我问自己,如果当时人家听懂了,我会要求饼饼必须道歉吗?
答案是,不会。
我自己会向她说抱歉,但不会要求4岁娃必须因此道歉。
想必看到这里,很多人觉得太毁三观了。
尤其没娃的人会说,就是因为有你这样的熊家长,才助长了那么多熊孩子。
熊不熊,不是觉得被冒犯的一方说了算。
今天就来捋一捋,说说我这个“熊家长”是怎么想的。
3. 一边说“要诚实”,
一边不让说真相?
一个送分题,当小孩说一个人“胖”或“瘦”,“高”或“矮”,他们在说什么?
真相。
就像皇帝的新衣,大人们都称赞漂亮,但孩子们却说丫根本没穿衣服。
为什么?
因为孩子会说真话。
你不能一边教育孩子说,你要做个诚实的人哦,你要敢于讲真话哦,然后一边在他们讲真话的时候,堵上他们的嘴,责备他们没礼貌,逼他们道歉。
当我们自己都逻辑不自洽,娃就会更矛盾,以后更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对我们隐藏真相。
先说一句啊,八九十来岁的娃说出同样的话,肯定不能和四五岁的娃同样看待,抛开年龄讨论社交都是耍流氓,这点请悉知哈。
学龄前的娃,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很多词汇的“社会意义”。
什么是一个词的“社会意义”?
比如“内向”和“外向”,原本是完全中立的一对词,但在今天这个“外向理想型社会”中,“外向”成了性格优势,“内向”成了性格缺陷。
虽然这个观念正在被逐渐扭转,但仍然还需要很长时间让整个社会接纳。

再比如“胖”和“瘦”,原本是一对描述体型的中立词汇,但在今天社会上大多数人看来,瘦是美,胖不美,买衣服要显瘦,要遮肉。
可是,抛开社会定义的“美”,胖招谁惹谁了?
即便“胖”不健康,这也是胖子自己的课题,他们没有惹任何人,却被相当多的人歧视,偏见。
地铁上的阿姨觉得,被人说“胖”是一种冒犯,因为她按照社会标准定义了“丑”和“美”。
但在小男孩的心里,并没有这一层“社会意义”的标准。
他们的世界没有那么多偏见,胖和瘦,高和矮,黑和白,只是不同,没有好坏。
他们才是真正在用包容的、接纳的、去偏见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
既然我没对你有偏见,我到底为了什么向你道歉?
冒犯你的,到底是孩子的话,还是你自己心中的那个“标准”?
4. 有些话大声说,
有些话小声说,有些话心里说
我当然不是在说,只要娃没恶意,就可以口无遮拦。
饼饼和小姐妹在身后大喊别人“胖子”的时候,我立刻阻止了。
两个娃都没法理解。
她们闪着无辜的大眼睛问我,为什么不能说?
我说,理论上没啥不能的,因为,“说什么”本身是一个人的自由。
但是,作为一个文明人,我们有时候要主动放弃一些自由。
“文明人”这个说法,我时不时会给饼饼提到,她一开始不理解,现在好像慢慢开始懂了。
文明人会放弃什么自由呢?
比如,在讨论别人的时候,在说到别人身体特征的时候,不能大声说。
有些话可以大声说,有些话最好小声说,有些话只能心里说。
如果你不能分辨哪些话可以大声说,哪些话最好小声说,哪些话只能心里说,可以先简单按照人群划分一下——
路人甲和不熟的人,一概不要评论他们的身体特征和穿着打扮,除非你非常非常确定他们会喜欢。
走在路上,说别人一句“好胖”,和说一句“她的头发是红色的”,本质上没有区别。
对一个陌生人评头论足,哪怕是你觉得“中立”和“非贬义”的评论,对ta来说也可能是一种冒犯。
很简单的例子,“性感”不是一个贬义词,但如果娃在电梯里说“小姐姐你好性感”,你是不是想从电梯门缝儿直接钻出去?
如果对方是好朋友,评论的时候先想一想,如果我是ta,我喜欢被人这么说吗?(共情能力)
比如,你觉得朋友的裙子漂亮,头发好看,你可以称赞她,因为换成你自己,你也会喜欢被这么说。
当然了,这条不是铁律,有些话你爱听,不代表别人也喜欢听。
但反过来,如果有些话连你自己都不爱听,那么就不要用同样的话评价别人。
这一点,中国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觉得她的新衣服丑,新发型难看,可以说出来吗?
可以说,回家和妈妈小声说,或者在心里说。
如果大声说,可能会让朋友觉得很受伤,从而失去朋友,你一定不想这样子。
5. 有些东西,
不是我自己选择的
我还给饼饼简单解释了下,为什么涉及到身体特征,有些话只能“小声说”或“心里说”。
胖,瘦,高,矮,秃,残疾等等,很多都不是一个人可以自己选择的。
你看到一个人很胖,但她可能已经在非常非常努力减肥了,只是基因决定了她很难瘦下来。
甚至不排除一种可能性是,她正在经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比如用药物治疗,导致她发胖了。
你看到一个人坐在轮椅上眼斜嘴歪,这当然不是他自己愿意选择的样子,他也想像正常人一样跑跑跳跳。
具体怎么回事,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所以任何评论都是冒失的,盯着看也是不合适的。
评论和盯着看,都会提醒他们:你是一个特殊的人。
而“特殊”背后,很可能藏着一些非常糟糕的经历,这些经历已经让他们很痛苦了,如果再被人大声“提醒”,他们可能就更难过了。
饼饼举一反三说,就像我练习跑步很多了,但我还是不如xxx跑的快,这也不是我想的!
对啊,如果别人看到你跑得慢,就在前面喊你“慢xx”,你会很难过。
同样道理,你看到别人胖,喊她“大胖子”,她也会难过,这些都是应该“小声说”和“心里说”的话。
6. 我见过最高情商的回应
写到这,本来都要结尾了,我突然记起来六七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我做金融的时候,一个同事带着小儿子来办公室玩。
男孩和办公室的同事们打了一圈招呼后,对妈妈说,J的头好大。
办公室瞬间安静了。
J是我们部门经理。
那哥们儿的头确实大,可能是我见过的人类中头最大的一位。

同事尴尬地道歉,让孩子也道歉。
孩子很紧张,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往后面躲。
反而是J毫不在乎地说,为什么道歉?孩子说的没错啊!
他从衣帽架上拿下来一个头盔,递给小男孩说,看,我的头盔!像篮球一样大!你不知道为了买到特大号的头盔,我找了多长时间啊!
所有人都笑了,男孩和妈妈也放松下来。
危机还没出现,就化解了。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高情商的人受欢迎,他们表面上善于自嘲,实际在对这个世界进行“向下兼容”。
以前没娃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熊孩子。
自己养了娃才知道,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熊,是孩子太真实。
而很多成年人无法兼容真实。
不是孩子得罪了我们,是真相得罪了我们。
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黛西好物推荐
3-99岁 / 亲子互动 / 玩中得智 / 抗挫力/ 心理博弈 / 策略/ 规则意识/ 合作精神/ 专注观察/ 全局观
3.8折起 / 云感舒适 / 防泼水 / 一脚蹬 / 百搭不出错/ 经典不过时
不开打赏,喜欢就“在看”转发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