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格子间女人》剧照  图源网络
职场有生死,用柔和的力量将身处困境的人往回拉一厘米
文/野芦苇
沉渣泛起,曾困扰我的巨大心事
那是2016年的某天,我在家躺了足足两天,还好是周末,心里挣扎着,要是周一实在起不来,再请假吧。算了,无论如何,还是要撑着去公司。很庆幸,还是起来了,梳好头发,别一个别致的发夹。选一款适合当天衣服的口红,画好唇线,慢慢抹匀,嗯,看上去和平常没有什么不一样。眼皮有点重、脑袋有点重,心里装着满满的空空荡荡。像等待一场审判,对待这么重大的首次的竞赛,六个人历时一个月的夜以继日,最后并未取得名次!这种失败,是不可思议的,需要自己消化。不管什么原因、什么理由,都没脸说出口。就等着下次千倍万倍的努力来救赎自己吧。
在赛事结束返程到机场时,过度的疲惫和严重的挫败感,我几乎虚脱晕倒。我感受到面对一种无形但真切的庞然大物般的压迫和恐惧。“感到自己必然会被苛刻地对待,会不被怜悯地被一种粗率的规则所裁剪。”
那个模糊又清晰的“规则”,如同公司门前威严的石狮牢牢伫立,风吹过一百回,不动摇。
那些年,我有太多类似经历,每一项,都无关生死。说白了,浮云之事。但每一项,都关乎生死,当你身陷其中时,这些比天都大。
摄影:吉它木影
最近,被"看理想"里的推文《这世界还是要靠温柔的人》深深触动,心里这段真实的压力事件沉渣泛起,它曾让当时心力憔悴的我几近崩溃,成为当时困扰我的巨大心事。
文中胡少卿教授提出了“柔和的力量”——尊重个体,善待他人,关注系统背后人本身的境遇。让我们得以在冷硬的规则和限制之下,更有弹性地生活。
我们常常身处的系统是错位的,对一份报告的关注高于写报告的人得了急性肠胃炎;一份方案要起草临时加班,比家里有一位饭点等着要照料的低血糖老人更重要;下班陪领导接待比孩子期待一顿妈妈做的晚饭更理所当然。
一张电话表 、一个座次表、一份会议名单的排序也尽显微妙。威严不可出错,训练有素的人心里装着秩序,身体里住着一个警察,居高临下阻止着“错误”,自己牢牢地囚禁着自己,要正确、无误。
在这个环境,你必须要感觉到“渴望”,表现出同别人一样对“渴望”的强烈兴趣,为得到而欢呼,为失去而愤愤不平。披荆斩棘只为争取“胜利”,走向“成功”。
回来后,恰巧领导新上任,听了我的汇报后,温和地说这是前期没有重视的问题,比赛都有输赢,你尽力了。这事就不了了之了。我在惊惧之余,有点不敢相信,更多地还是感激和侥幸,因为那个系统的“规则”链条恰好断了,在它重新续上的间隙,幸运地遇见“柔和的力量”。
突然觉得,自己并不是一败涂地,我还有机会重新做好。
一念地狱一念天堂。
不必赠予,拿走一些便是最好的行善
“ 柔和的力量在社会治理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水分,滋养万物,也是润滑剂,使社会运转得舒适、善良。而系统性地向个体释放善意,多采取人性化的举措,是柔和的力量的题中应有之义。”胡教授将一个立意深远的论述落了地,有了实践路径和操作可行性。
十多年前,同事小宁的妻子发现他有些异常,并在短信留言中透露出轻生的念头。于是,她向单位求助。
小宁四十岁不到,头发已白,面黑青瘦。他负责工程建设,那年项目多、投资大、时间紧、要求高。不知是不是工作重压,让他疲惫不堪,以至逼近危险。当时的我们对心理学知之甚少,借助单位员工辅导的工作资源,在领导授意下,组成四人工作小组,起草了一个周密且不为人知的拯救方案。
派他和另两名辅导员一起到省外参与为期一周的心理学培训。回来后,安排了对员工进行辅导的任务给他。与其妻子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他的状况。还调整了他的岗位,让他暂时脱离高压的环境。
一张看不见的保护网,在不动声色的一系列举措后,记不得过了多久,他的自杀危机解除。那份输入了密码的方案,此后也再没有人知道。
摄影:吉它木影
多年后,这场无意的拯救模式,又用在了另一位同事身上。
听说时,她已出现较长时间的抑郁情绪和焦虑状况,于是和她通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和她深谈。在她的哭诉中,我看到了那个在不断的指责和叠加的出错中苦苦挣扎,倔强苛责的自己,看到了在繁重工作压力和内卷雪球滚大中被慢慢吞噬,无力还击的我们。
深切的类似体验和遭遇,本不熟识的我,得到了她的信任。于是与一位也认识她的两位好友沟通,一位是学习心理学的同事小和,对她保持着关注和关心疏导。另一位是她工作的上线红姐,且与她的现任领导是师兄妹,就在工作上关照她,并让师兄一起想办法,帮她。在多方努力下,她终于放下,那个自认为“很重要”、体现自己“成功和价值”的工作岗位,调动到另一部门。几个月后,她从“天天强迫自己坐在办公桌前加班到深夜来证明自己”的病态中走出,回归关注太久无暇顾及的孩子和母亲,开始出来和我们聚餐,参与我们的互助心理沙龙,并走进医院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两天疫情爆发,她报名参加了社区志愿者,她说做这些让自己踏实。
她一点点地打开自己,让光照进生活。
摄影:吉它木影
如果说职场有生死,那么,系统中“柔和的力量”能将身处困境的人往回拉一厘米吧。
去年,我们去给一个基层班组进行心理疏导。他们身边的一名同事,前不久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不愿去坐这位员工的座位,不能接他的工作,无法接受只有32岁的年轻同事就这样不在的事实,出现了心理创伤应激反应。
经过反复地探讨,我们制定了“好好告别”的主题。两个小时的团体辅导,注重表达与疗愈,运用辅导觉察与心理学技术,让他们在情感上接纳,倾诉,升华,转变。
当他们尽情表达出对这名员工的深深的眷恋和不舍,当他们将对他的思念和告别写满纸上,把它折成纸飞机、折成小船。他们慢慢地接纳了这位员工离去的现实。情感过程由低到高再到平静,一切都自然,了然,释然。
当所有人泪流满面,从心理上真正告别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位员工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安慰和疗愈。
尼采说“不必赠予他们什么,只需拿走一些负担,便是最好的行善。”
日积一善,每个人都拥有“柔和的力量”
胡教授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善意的举止、一个微笑、一声问侯,有时可能会阻挡一桩自杀,一次恶性事件,因为它能让绝望者觉得自己仍然被同类所接纳、所尊重。”
这和我记录“日积一善”的思路不谋而和:每天做一件善事,包括帮助身边人一件具体的事。以善念关心具体的人具体的困难。不伤害也是善,当生出抱怨,责怪别人和自己时,立刻意识到,不能做什么,至少不伤害。
摄影:吉它木影
6月30日
得知公司某单位员工,单亲妈妈的初中儿子从家里跳楼去世。为这位失独妈妈联系打听到尚善公益里同命人等组织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帮助。持续联系中…
7月4日
同事爱人求助我,称担心他的身体和心理出现状况,持续长时间的压力怕他扛不住了。和她一起探讨、分析,从心理学上帮助她去认知、分担,想办法。
7月5日
与同学沟通她女儿在学校的情况,有所好转。之前因常期排名靠后,心理出现问题。联系心理咨询师,让她加入我们的共行相伴沙龙。
7月6日
与姐姐沟通,了解到她最近身体和心理状况较差,监督她坚持正念练习,有意识的训练心理能力。
7月7日
朋友圈看到一同事失眠严重,转发一个关于改善失眠的小视频给他,提示他就医或尽早干预。
7月8日
在陌生的路段找路时,遇到一个小学生主动问我们找什么?我提醒他,非常感谢他,让他早点回家去,尽量不和陌生人说话,大人不需要小孩帮助等等。
7月13日
与一位同事沟通了1小时,和他深度沟通当下他的情况,关心鼓励并支持他突破有毒的环境,改善调节工作节奏。
7月23日
参与共行相伴公益沙龙,听到两个妈妈的故事,孩子面临的情况,一起共情,一起和她们流泪,陪伴她们。
......
摄影:吉它木影
柔和的力量,不仅是机构、组织、团体能实现,更多的时侯还在于个体的选择。即使生活一地鸡毛,也要离地三尺。
“去写、去说,去提倡、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每个个体总是可以尽一点点微薄之力的。”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柔和的力量”。
罗永浩说,如果你的一生没有做出伟大事业,没有赚到钱也没有出名,但是一生耿直、刚正不阿,那你有没有改变世界呢?还是改变了,因为这个世界又多一个好人。所以,你把这个世界又变得美好了一点点。
作者简介
野芦苇,坐标贵州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柔和的力量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