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图源网络

她观棋不语
文/黄慧
春花有时,落叶有时。阅尽世事变迁,有如嵌入时光的英女王也终于谢幕了。
在“破四旧”的文化氛围里长大的我一直无法理解,一个引领工业革命、唯物现实、尊崇科技的西方文化竟然会拜倒在一个童话般的王室概念下。
我见到过高冷的英国人、物欲的美国人、甚至忠厚的加拿大人、憨直的澳洲人都会对远居温莎城堡里的,消耗着年俸近亿英镑的一组雕塑痴狂膜拜,这让我真的难以置信。
是的,女王的眉眼慈祥优雅,各种颜色的小礼服让人目不暇接,造型别致的帽子雍容华贵,标志了一代王朝,大英帝国;女王纯正的英音,恰当的言辞,举手投足都尽显高贵和经典,令全球无数泥脚巴子、钱串子、戏子们竞折腰。但于我而言,如果你千金万银,百年打造,总能塑出一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女神,我看过奥黛丽·赫本的《窈窕淑女》。尤其是在查尔斯、戴安娜、卡蜜拉的爱恨情仇引发的亡命鸳鸯案、安德鲁王子与爱泼斯坦性丑闻小岛撇不清的千丝万缕、哈里迎娶好莱坞灰姑娘又被姑娘带到灰尘里的一系列深深浅浅的绯闻后,更让人觉得英王室也不过是个偌大的贾府。
图源网络
无容置疑,被时代的起落历炼过的女王是个气质典雅,观念传统,睿智沉静的老人家,委任过15届英国首相,接见过14任美国总统,见过上百各国领袖,也受着英联邦56国的仰视。
当她终于离世时,我才去查阅了一下关于这个没有任何实权却万众瞩目,看似老迈弱小却被视为刚毅稳重恪尽职守典范的女人以及她所代表的王室概念。
然后明白,原来英王室不简单地是封建残余,英女王也并不只是个吉祥物。
今天的民主的君主立宪制英国来自建封王朝制,经历了非暴力流血的“光荣革命”,议会和国王之间几百年的妥协,立法、财政等国家大权全部转移给议会,而王室成了大英帝国的精神象征和殖民制下英联邦的凝聚力。这期间,英格兰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达到鼎盛,海外殖民扩张,号称“日永不落帝国”。
图源网络
英女王在经历过去百年世界之大变迁,几乎成了所有这万变中的唯一的不变,于是被仰慕为精神信念、道德标杆、心理慰籍。
西方文化中有极大的理性、客观和实惠,同时又有足够的天真和浪漫,于是有圣诞老人、有牙齿仙女,有伊丽莎白女王。
尤其在今天的世间,战火纷飞、灾害频发、贫富相仇、种族对立、性别困惑、疫情蔓延、能源危机,人们本能地寻求那柔软、温暖、老旧、舒缓的可靠。
况且,王室也并不是白吃白拿,这倒不是说他们真的上班打卡,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按剧本摆拍一下。但他们一年上亿英镑的花费是用王土换来的。历史上,英王作为最大的封建主,拥有英国最大的土地、最长的海岸线、最多的海滩、甚至全国的天鹅,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而私有制下,女王也就是全英最大的地主,王室用土地租赁权换成俸禄,也算是为国效力。
图源网络
而那些不活在童话世界里的英国人也接受王室的存在,因为每年都会有全世界的游客蜂拥而至朝拜或好奇,带来旅游业的繁荣。美国有迪士尼,英国有温莎城堡。又有好事者打造王室新闻、娱乐、产品。这是个亿万产业,何乐不为。
无论你是否景仰这位老人,你都会惊叹的这场时光之旅,见证了世界大战、国家分合、王朝换代、理念变更、科技升级,她曾静观多少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又冷眼看生死兴衰潮起潮落。
她观棋不语。
随着英女王的离去,一个时代结束了,而大英帝国的光辉其实早已暗淡凋零了。那个曾经花了300多年用贸易、移民与武力把殖民领地扩展到地极的英格兰,那个两次在世界大战中都站在了正义和胜利一边的英国,那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播种英式宗教、信仰、法律,制度、人文、科学、技术、商业、语言以及管理统治模式的帝国,如今已荣耀不再,帝国萎缩,经济衰退,文化沉沦,不仅霸气殆尽,甚至自信全无,好像一头老迈羸弱的骆驼,空剩瘦疲的架子。
女王身后的英国似乎更多了一分忧郁和自怜。
对于许多人,女王的去世是失去了一个精神象征,对于另外一些人,就是某家走了一位老祖母。然而,也有人大声咒诅。
图源网络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来自尼日利亚的教授Uju Anya恶狠狠地希望女王“不得好死”,因为她父亲是尼日利亚人,母亲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两国都是英属地,Anya痛恨英国,因为在它督管下的当地政府对本国人大规模血腥屠杀。她认为英国应对此负责,作为英帝国象征的女王也因此应被咒诅。
这种感受在许多仇视大英殖民时代的人群中找到共鸣。
然而,1961年南非独立,脱离了英联邦。今天它的每况日下有目共睹。津巴布韦在1980年推翻少数白人统治并宣布脱离英联邦,夺回主权独立,但此后却一直遭遇严重通货膨胀,食物不足以供养国民温饱。
相比之下,英国殖民印度200年,而当英国离开印度时,留下了国家的统一、现代化的理念和体制、完善的教育系统包括英语的普及,先进的基建,使这个国家从分立的封建制跃入资本主义和民主体系,因此,印度不仅不痛恨英国,反而还感恩戴德。今天的印度经济体甚至超过了英国,虽然它还并不是我们心目中让人仰视的发达文明,但印度人在全世界的大企业中的出众表现足见英殖民的文化影响。
图源网络
固然,大英殖民帝国并不是天使,殖民史是探险、开发、掠夺,从来都有血有泪有文明的冲突。英国上尉John Smith 带给印第安酋长女儿Pocahontas的绝不止是爱情与和平。
但纵观历史,毕竟大英帝国的殖民路线图依然是个播撒科学知识、技术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地图,也是在历史背景下相对人性、相对人道的互动和碰撞。直到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展在北美大陆上被撞了个人仰马翻,却因此催生了人类历史上另一个最有生命力的全新民主国家。这也形成了今天英美之间难以言表的关系,即便美国在他最高富帅的时刻依然会在已经伛偻的英国面前下意识地放低身段。
所以,今天的人们把历史拉出时代框架拷打,尤其是把已成为旧日英国的灵魂标志的女王当作替罪羊来咒骂和《红楼梦》里马道婆用针扎宝玉和凤姐的小布偶异曲同工。
那些视英女王为心头大恨无法释怀的人,把她的死看作英帝国的崩塌,这思维正好像黑命贵运动中要推倒每一座曾拥有过黑奴的美国先贤的雕像一样,令人错愕。
明天醒来,英国会有一位新国王,新首相,也是一个脱离了欧盟的新岛国。
作者简介
黄慧,喜欢写字的人。旅行中听风声雨声读书声,网游时问国事家事天下事。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观棋不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