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子上个星期过完了6岁生日,也开始了她漫长的暑假生活。看着她上Kinder这一年,我逐渐体会了一个幼儿园家长到小学生家长的心态转变,以前大部分时候都是操心她的吃喝玩乐,上了学就更关心她在学校社交如何对什么感兴趣学习是否得心应手。同时呢,我之前“纸上谈兵”的很多想法也得到了实战检验,让我也更坚定或者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去年这个时候,我写了几篇关于学术启蒙以及择校的文章(可以点击下图关注查询),那几篇文章在过去一年增加了很多浏览量,也有不少读者私信问我面试锦囊。我想说的是,写那几篇文章的目的从来不是说:这样做就能成绩无忧,横扫面试。我一直以来的想法都是,如果你有用心陪伴孩子,目标是孩子长久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内驱力,那么中间的这些考试和面试应该都是信手拈来的,如果要大费周章拼尽全力的为了考试和面试准备,很难说这对孩子侯敏自主自发的学习和生活是好是坏。
下面就聊聊这一年来我觉得学前有所助力的点,以及当了小学生家长,深切体会到学术学习白热化状态后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1
阅读力比计算力更应该受到重视
其实这两个能力不是对立的关系,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大部分人都知道计算很重要,给孩子安排很多时间刷数学题,而阅读的重要性被低估了。我以前写的文章如果按照分类,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肯定占了最多的篇幅。等小叶子上了学,这个感受就更加深刻了。英语作为唯二的学术学科,她的学习涉及的不仅是会拼写能读,更重要的是理解对方和表达自己。而数学的符号含义明确,很多孩子不会错在计算,经常错在不能理解题意,也就是problem solving。相比于计算力,阅读力是一个慢功夫,就像我之前写的
读书笔记 | 人生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
说的,这是一个开放式技能,但最慢的增长发生在获得最复杂的技能上。

2
时间分配取决于优先级
5岁左右的孩子,心智和体能上都有一个飞跃,学校和兴趣班把5岁作为一个评估节点不是没有道理的。于是,很多家长会突然爆发式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和兴趣班,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所有的课都变成了到此一游课,因为课后没有任何跟进和深入。我也是在小叶子上了Kinder后意识到这个问题,决定逐步减负,优先选择自己擅长的和感兴趣的,这样容易形成正反馈,触发内驱力。其他活动也并不是完全不接触,自由时间可以都试试,但并不需要上课。适当的优先级对于兴趣班的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3
提前学不如培养加速度孵化能力
提前学本身和加速度快并不冲突,很多孩子提前学了,也一直有不错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我这里想说的是,当提前学成为了唯一目标,是一个应该警醒的信号。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很多孩子多少都提前学了一些学科知识,但是,孩子此时此刻掌握的知识并不能预期TA的学习能力,TA的好奇心、理解力、专注力,这些慢功夫才是她真正的学习能力。事实上,有不少孩子入校时学术水平并没有很先进,但是一年Kinder下来并不比那些提前学了很多的孩子差,甚至内驱力更强大。

4
内驱力才是杀手锏
之前写的关于内驱力的文章已经被很多读者翻出茧子了,没办法,只要想做好一件事,就没法不讨论这件事(可以后台输入“内驱力”获取)。最近特别火的带货主播董宇辉,他讲自己初中才开始学英语,背不过单词就写在手上随时看,靠背全书和往年试卷拿了英语高分,最后还当了英语老师,这些方法当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有这种内驱力做一件事的人你会相信只要TA想做任何事都能做到让人刮目相看。

5
允许成绩适当“留白”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内容本身没有太大的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拿到满分很容易。这个年龄的孩子,受眼动追踪和工作记忆能力限制,就是特别容易出现各种粗心导致的错误。当然,有些粗心问题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关系,但是也要承认和年龄的相关性。如果非要追求尽善尽美,花大量的时间去训练精确性,损失的其实是孩子的创造力和做其他事情的机会。这个道理对很多事情都适用。
6
提供充分的试错空间
放肆的爱容易,克制的爱有益。我们这一代家长参与育儿的平均程度高,经常忍不住想帮孩子,恨不得帮TA考虑到成长道路上的所有障碍,然后不断提醒,希冀孩子能配合能走的轻松舒坦。但是,先不说我们的考虑是不是正确,人生永远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当TA已经习惯了父母的扶携,遇到计划外的路,TA有没有自己上路的能力?当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自己走路,提供帮助的方法和对孩子错误的容忍度就会大不同。前一阵我看了一本书《Adapt: Why success always starts with failure》,中译本《试错力:创新如何从无到有》。里面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那就是试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试错也有策略高下。作者是经济学家,讨论的问题围绕着企业成长,但是我觉得对育儿同样适用,等我实践出更多心得后再来分享。
上面很多都是小叶子上学前我就很关心和积极实践的,她上学之后我又做了一些调整。但是还是老话,知易行难,家长心理想的、实践做的,孩子听到的、具体执行的,每一环都有无数不可控因素,有些“报恩”的孩子可能完全不用家长做任何事就能做到很好,有些高需求的孩子可能家长做的已经很好了但是收效甚微,我们只能配合孩子实践,找到属于自己家合适的方法和节奏,过程尽力,结果随缘。
1
END
1
猜你还想看:
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