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唐山恶性暴力打人案、河南郑州红码事件之后,中国又有两起社会事件,引发舆论热议。一起是上海九旬老人买面被拒,另一起是丹东袭警案舆论翻车。
先说第一起事件。6月18日,上海静安区王阿婆91岁生日,她独自出门想买点鲜切面,再买点排骨,做排骨面为自己庆生。阿婆用不惯智能手机,也没有带手机的习惯,她当天早上7时许来到住家对面的第六粮油店门口排队买面,结果因没有手机不能扫场所码,买面不成只能退出面店。出来时一位老伯说可以帮忙购买,但一扫场所码发现核酸阴性报告超过三天,也没买成。
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关注的同时,一个未经证实的事件后续开始流传——粮店的上级后来还过问了此事,可惜并不是安排员工给老人送去切面,而是关照朋友圈截图所形成的舆情:“领导如果要问,我们也没什么错,严格执行集团指定的防疫规定是没错的。”
在网络流传的后续之外,还有一个经过证实的后续版本:王阿婆没走多远,在马路对面弄堂边又遇到60多岁的邻居老伯,询问事由后邻居帮忙买了两元钱的切面,并送到阿婆手中。
上海本地媒体《新民晚报》还联系到了王阿婆本人,对于买面被拒成为热点,阿婆表示“那件事其实没什么呀,邻居和居委会平时也把我照顾得很好,希望你们帮我澄清一下。”据该报道所述,此前居委曾和老人家属沟通是否要帮阿婆申领离线随申码,但家属觉得阿婆年纪较大而且没有打过疫苗,不适合外出,就没有帮她申领。此外,粮油店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这件事情是一个提醒,“后续我们将在店门口张贴宣传告知,把进店扫码的程序解释清楚,对老年人更要耐心指导,还要注意提醒没有手机的顾客尽快申领离线码。”
再看第二起事件。6月21日,郝某莉与其父郝某成驾车去医院看病,因其健康码显示为黄码,先后两次闯交通卡口被执勤民警拦停,在过程中发生口角,女子倒地,郝某成上前击打民警面部,民警遂倒地。郝父女坚持认为,他们虽然是黄码,但有社区开的看病证明,还有当日的核酸阴性检测结果,不应该被阻拦;执勤民警则根据防疫统一规定,凡是健康码显示异常者,都不能通行。
6月22日,丹东市公安局振兴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目前郝某莉因阻碍执行职务予以行政拘留十日;郝某成因涉嫌袭警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于这样的通报,公众几乎一边倒地反对丹东市公安局,民警亦因碰瓷式执法饱受争议。从视频来看,该女子在被拦截后,虽然情绪激动,但第一反应是劝父亲上车,不要碰警察,担心造成袭警,且主动提出返回。可执勤民警仍坚持将该女子拉下车,以至于矛盾升级,并在倒地之后询问“录上了吗”,成为碰瓷式执法的注脚。
以上两起事件虽然彼此独立,但它们先后引起舆论热议,却有一个共同的大背景,以及不同程度反映着社会面积压已久的共同的情绪。王阿婆所在的上海,从三月底开始进入为期两个月的封控,虽然目前已经全城解封,但很多人依然没有从封控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的生活出问题了”,成为很多人的心声和情感共鸣。而袭警事件发生的丹东,4月24日起至今,经历过三波疫情,封控时间已经远超过上海,当地高铁飞机已停运三个月,面对交通管制、层层加码的严格防疫,以及遥遥无期的解封日,当地人的忍耐也已经逼近极限。
所以,从上海九旬老人买面被拒到丹东袭警案舆论翻车,虽然是个案,但又通过舆情共振的形式,表达着普罗大众对时下疫情防控仍动辄“一刀切”的不满,对公权力以防疫之名不断模糊边界、侵犯个体正当私权的担忧,以及人们基本的就医需求在官方命令要求之下依然无法被保障的愤慨。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经历上海封控之后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觉得这次静默带来的转折性意义,现在还远远看不出来。一般人只谈到经济冲击,经济冲击是其中一部分,但更大的是另外一些冲击。人是靠某种期望、对某些前景的信心活着的,群体中彼此之间有一种信任感,这种信任存在于公民与政府、个人与个人之间。现在这些纽带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甚至引发了某种危机感。这种冲击带来的影响,我觉得到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心理意义上,都是一个大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点将会看得更明显。”
此外,许纪霖也坦言,“这次静默给2,400万上海人上了一课,这一课远远超过我们过去三十年的启蒙。当然每个人反思得出的结论可能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也可能有各自不一样的地方,但是这种影响远远超过过去的启蒙。”
稳预期、稳信心,这里的预期与信心,不只是经济层面的,更是公民与政府、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感,是文化心理意义上的。当诸如核酸检测造假、郑州红码事件以及丹东袭警案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并引发舆情沸腾,公民与政府之间好不容易构筑起来的信任感,只会不断被消磨、被侵蚀。当病毒被清零的同时,这份宝贵的信任感也渐次被清零,那到最后,很难说是我们打败了疫情,还是疫情打败了我们。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