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黛西
哎,昨晚上,我翻着后台关于英语启蒙的拷问,感觉和颜子悠产生了共情,课业太重,作业太多。。。
▲ 上下滑动 ▼ 
大多数的问题,尤其是“要不要翻译”和“几岁/如何开始英文启蒙”,我去年就详细写过2000字,只是不知道为啥,那几篇都在顶部的启蒙专辑里消失了。(八成是我自己忘放进去了。。。)
我既高兴,又难过,就快要精分了。
高兴的是,我这下可以偷个懒,把之前文章的内容精华摘一摘。
难过的是,看来你们还真是不常来读的文章啊,反复写过的话题,还是被反复问。
算了算了,慢慢我也习惯了,下面开始认真答题。
1. 翻译还是不翻译?太纠结了!
每提到英文共读,最多被问到的就是,给娃读英文绘本/分级,要不要翻译?
翻译吧?怕孩子养成“中文思维”。
不翻译吧?怕孩子听不懂,慢慢就不想听了。
用英文解释吧?自己水平不够,干着急。
我知道你的纠结来自哪。
今天看到一个博主说,千万不要翻译,孩子一出生就是世界公民,别用你的“中文思维”去套人家,起码在中文成为强势语言前,一定不要翻译。
明天又看到一个博主说,不用听她们的,放心大胆地翻译,娃生活在中国,养成中文思维是早晚的事,早不翻译晚翻译,何苦为难自己。
我站哪边?
我哪边都不站,坐下来看热闹。
这哪是选A选B那么简单的事?
翻不翻译,博主说了不算,年龄说了不算,你说了也不算。
谁说了算?
经常读我文章的姐妹们应该都能抢答了:
孩子说了算。
娃很小的时候,确实没有翻译的必要,因为娃没这个诉求。
对婴儿来说,听到飞机和airplane一样陌生,ta们天天听你说话,不管中文还是英文,都跟听念经一样,蒙圈习惯了,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不好意思,这句不太正经,重来。
Ta们天天听你说话,不管中文还是英文,都会全盘接受,并且努力把语音和语义关联,谁让人家是天生的学习者。
这个关联,多是通过情境联想,比如天上飞过一架飞机,你跟ta玩飞机玩具,或者指了一下绘本里的飞机。
直到迎来了传说中的“语言爆发期”。
有些孩子2岁就爆了,表现是开始输出,每天都蹦好几个新词儿,有些孩子是厚积薄发型的,3岁多才爆,一张嘴就是主谓宾句型。
早点爆和晚点爆都不代表什么,但相同点是,他们就不会再那么软柿子了。
全盘接受?想得美嘞!
我给饼饼读英文绘本/分级,饼饼时不时就问我,xxx(英文单词)是什么?
如果我可以在绘本里找到对应的画面,指一下就能解决,那当然不用翻译。
但是,如果涉及比较抽象和玄乎的词,我就直接用中文解释,放心大胆的。
还记得你做英语阅读理解的时候吗?
经常一整段话不理解,就是卡在了几个生词上,如果有人告诉你意思,你一下子豁然开朗。
娃听你读英文也是这样的,有时候就懵,就是懵在一两个词上,你给ta扫清了障碍,ta又可以愉快地继续听你读了。
孩子有这个诉求,而你通过别的方式(情境联想)又不好满足,就真没必要憋着不翻译了。
亲子共读把自己搞得这么憋屈,那就变味了。
不过,我个人认为非常没必要的翻译法是,读一句翻译一句。
累趴下不说,这样等于把共读的“控制权”全部握在了自己手里,孩子都没点参与感了。
ta听不懂,问你“xxx是什么”,这也是一种互动啊,你应该觉得高兴,说明人家在认真听。
还有另一种主动翻译法,我自己经常用,就是读完一段后,如果我发现她有点蒙,或是回答不上来简单的互动提问,那我就回过头来,用中文简单复盘下大致意思(不是逐词翻译)。
2.
几岁开始英文启蒙,才不会太晚?
这个问题太难了!
就好像问“在北京月薪多少才够花”,“创业公司做到多少市值才够牛x”,100个人有101个答案,取决于你想怎么花,你对牛x的定义是什么。
多大开始英文启蒙,取决于你对孩子的期待,以及你自己的底子和精力。
因为,英文启蒙应该是在家庭里扎根的。
上来就报班,家庭里几乎无铺垫、无跟进,又不能提供语言环境,最后这个班大概率都是白报了。
我不会说“出生就应该开始”,更不会说“x岁开始就晚了”,没有什么“应该”,也没有什么“太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 … 
请喝下这碗鸡汤。
我自己初中开始学ABC,后来出国,除了通关德语考试,还顺带考了托福和GMAT,分数虽然不拔尖,但也拿得出手,申请学校够用了。
但是,尽管我的经验告诉我,“学得晚”并不会耽误“学得好”,但我依然不会劝你佛系躺倒,因为跟十几年前相比,今天的时代已沧海桑田。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别人的案例”里充满了隐形的偶然因素,你无从得知。
无论几岁开始,我都赞成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给娃提供多语言环境。
多语环境下的孩子,必然会经历语言混淆阶段,一句话里母语和英文(甚至三语)混着说,但好消息是,这个阶段也必然会过去。
更好的消息是,不用你做太多努力,它自己就会过去,不同语言会被自动划片儿处理,这是人脑发育的自然结果。
多语启蒙的优势,不仅是多接触了一门语言,也是思维能力的提升。
孩子会发现,事物和名称之间的关系,语音跟语义之间的联结,并不是映射似的一一对应,而是“松弛联结”(loose connection),这比单语环境下对思维更有挑战。
3. 自己中式英语,娃中式发音,咋整?
口音似乎是中国妈妈最纠结的问题之一。
纯正美式发音,正宗英国女王腔,尽管很多人嘴上说着不在乎不在乎,心里还是觉得好想要好想要。
我之前发过一个小视频,讲的是如何把一本“超无聊”的分级读物读得“超有意思”。
当时90%的留言,关注点都在发音上,对内容和方法只字不提。(连我的盛世美颜都没人注意到!!!)
承蒙你们不客观的爱,其实我的英文发音并不正宗,队友总笑话我山东味儿,后来被我的厚脸皮感动到,只纠正不嘲笑了。
像我们这代人,初中开始学英文,除非移民到英语国家,或者花大力气刻意模仿矫正口音,否则几乎不可能完全摆脱中式口音。
我来德国久了,中式口音没治好,又染上了德式口音,所以我在自然状态下讲英文,口音挺奇怪的。
但这从来没困扰过我,我的“中德式英语”一没耽误我学业,二没影响我事业,尤其出国后,我更体会到口音到底有多么不重要。
你在职场上的上升空间,取决于你的能力,你给公司带来的价值,而不是你的英文口音多纯正。
看到雷军被恶搞的单曲《Are you OK》,你也并不会觉得他因此掉了半点儿价。
更让人放心的是,你也不必担心自己的中式发音把孩子带跑偏,在这方面,你真的没有这么大影响力。
人的口音是会随着环境不断变化的,小时候的口音不会定型,以后多的是翻盘机会。
这跟方言是一个道理,宿舍里有一个讲东北话的,不出半年 ,整个宿舍张嘴都和演小品似的。
关于英文口音,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可以看看,也可以不看,我很随和的。
当然了,不纠结并不等于破罐子破摔。
纠结是“关注圈”,我们应该在“影响圈”里使劲。
我给饼饼读英文绘本和分级时,遇到不太有把握的,就用点读笔戳一下,然后跟着读几遍,改善自己的发音,不能点读的就问队友,这就是“影响圈”的事。
饼饼已经隐隐感受到爸爸的发音比妈妈“更权威”,如果我们对某一个单词发音有争议,她100%站爸爸。(这个势利眼)
4.
先分级读物,还是先原版绘本?
这里说的是共读阶段。
生活里的条条框框已经够多了,我不想把亲子共读也安排个顺序。
假如一定要分个先后,也得看具体情况。
情况一:如果你比较心急,一开始就希望系统地积累听说词汇,我建议先分级读物,后原版绘本。
毕竟很多经典原版绘本的词汇,其实并不简单,可能你读了一段时间,都看不到太明显的效果和反馈,这样会让心急的你比较有挫败感。
分级阅读的好处是拾级而上,大量重复,尤其在初阶,重复到让人怀疑人生,但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对积累听说词汇确实很有效果。
情况二:如果你不想上来就太“功利”,希望从激发对英文阅读的热爱开始,不是在意学了几个词,读了多少书,我建议先原版绘本,后分级读物。
经典原版绘本的画风和趣味性,是分级读物们无法望其项背的。
但是,我并不是说分级读物都不如经典原版绘本好。
画风和趣味性本来就不是分级读物的长处,反过来说,如果跟分级读物比系统性,那原版绘本又会显得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锤”了。
你不能让司机跟厨子比切豆腐丝儿,分级读物和原版绘本各有各的使命。
我家是第二种情况,所以我是从经典绘本开始读的,当我确定饼饼愿意接受英文阅读,不排斥,能听进去,然后才加上了分级读物。
不得不说,分级读物在积累听说词汇上,确实有两把刷子。
我们没报过任何英文课,也没有英文环境(饼饼上的是全德语幼儿园),只是每天给她读20-30分钟牛津树,读了一年半多,已经收获了时间的复利。
我没具体统计过她的听说词汇量,但她可以基本理解牛津树6-7阶的故事,可以简单的互动问答,跟牛娃比差远了,但在我们的环境中(家庭中文强势,社会德文强势),我还是觉得挺了不起的。
以上这些都是针对亲子共读阶段说的,如果是自主阅读,那肯定要以分级为主线,用同级别难度的原版绘本打助攻。
如何找到“同级别难度”的绘本,我在这篇文章里分享了几个查询网站。
5.
英语启蒙的顺序是什么?
我们当年学韩梅梅的顺序,基本上是听-读-写-说。
所以多少人四六级都考过了,照样还是哑巴英语。
孩子学外语的顺序,跟成年人擅长的很不同——听-说-读-写。
这也是人习得母语的顺序,换句话说,听-说-读-写才是顺应人类语言认知发展规律的。
所以,听说词汇才是一切启蒙的基础,所谓的“零基础学自然拼读”,全部都是刷流氓。
对不起,这篇文章里的盗梦空间链接有点多,希望你最后还能转回来。
既然是听-说-读-写,认字母也应该往后放,尽管它看上去那么“基础”,尽管我们当年都是从认字母开始学英文的。
饼饼3岁半多,虽然牛津树已经读到6-7阶,但我观察她对字形还不够敏感,所以既没教字母,也没教拼读。
有朋友跟我说,你还是太佛系了,国内孩子2岁多就开始认字,3岁就可以自主阅读了。
我不是佛系,我其实很鸡贼。
不累的启蒙,就是在一定时期里,让孩子接触和尝试他们该时期擅长的事。
抢先一步做了A,就必然没时间做B,而B可能才是他们更有兴趣擅长、更容易“出成果”的——这就是抢跑的机会成本。
什么时候开始学字母,也没有明确的分水岭,但一定是在孩子对字形敏感的前提下进行,顺应节奏,而非计划步骤。
6.
没时间给娃读英文,怎么办?
如果你希望听到的答案是,让老师教,那你可能会失望。
上篇答疑帖里我就提到,英语启蒙应该扎根家庭,如果你都没时间铺垫和跟进,网课大概率白报。
当然了,这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我很随和。
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可能要先跑个题。
你说的没时间,是指的没时间鸡英文,还是说连陪孩子发呆,闲聊,打闹,玩一局桌游的时间都没有?
如果是后者,我觉得首先待解决的问题,不是英文启蒙。
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孩子,父母只要有点时间,就一门心思琢磨怎么鸡你,让你学点什么,你是什么心情?
最好的情况是,你恰好也很喜欢,不觉得这是什么,乐在其中。
次好的结果是,你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非常努力学习,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但你跟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悲观的结果是,你就是要跟他们反着来,你不是想让我学习吗,我偏不学,你能拿我怎样?
亲子关系,远比鸡一手好娃更重要。
如果你说,你就是忙疯了,确实没时间陪孩子,那可能要先把自己的摊子平衡一下,才能有精力平衡鸡娃这件事。
哎,跑题了。
说点实际的,如果就是没时间/没力气/没兴趣给娃读英文书,在家持续放音频磨耳朵,这样有用吗?
有没有用,要看你怎么磨。
我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可以进盗梦空间看看,今天不啰嗦了,还有最后一题我就交卷了。
7.
一读英文娃就捂我嘴,怎么破?
这题我会!
饼饼就经历过这个时期,大概在她不到2岁的时候。
这种反应,我猜测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几乎都听不懂,问都不知道从哪问起;
二是我自己瞎琢磨出来的一个假说——
当她进入母语的语言爆发期,大脑会特别偏爱母语,因为敏感窗口打开了,学习效率非常。
而对于英文,前期接触的相对少,于是大脑就“命令”她排斥这个不熟悉的语言,以保证母语的持续输入。
(我自己琢磨的,没有理论依据,如有雷同,纯属蒙对。)
无论是上面哪种原因,都说明一个问题,听力词汇输入不够。
那么现在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输入得越不够,就越是听不懂,越是听不懂,就越排斥英文输入,越排斥英文输入,就越是输入得不够... …
为打破这个环,之前有读者在留言板支招说,先给孩子用中文讲一遍,他理解了内容,再用英文读。
这是个办法,可能真有用,但我认为没治本。
既然ta捂你嘴,那就闭嘴别读了,暂时放下读英文绘本的执念。
很多人听到这要不开心了,有问题,你不去想办法解决它,直接给绕开了,“无为”那一套用在鸡英语上真的合适吗?
当我们遇到问题,越想尽快除掉它,它就越难对付。
在这场较量中,最大的风险不是问题没除掉,而是引起孩子的抵触。
兴趣还在,一切都好办,兴趣被拉锯没了,啥都完蛋。
而且,暂时放下读英文绘本的执念,我也没说什么都不做,你可以曲线救国。
既然根本原因是听力词汇输入不够,在非英语母语的环境中,其他可以积累听力词汇的土办法,无非就那么几个,听儿歌,看英文动画。
儿歌我之前推荐过Child's Play的童谣洞洞书(周五在隔壁“黛你”可以蹲到),把绘本和童谣结合,是唱出来的,娃更容易接受这类输入。
好吧,如果儿歌娃不爱听,那我不信英文动画他也不想看。(手动狗头)
我们最早看的英文动画是Maisy小鼠波波,语言简单,只有旁白,旁白内容跟画面关系紧密,很适合做第一部英文启蒙动画看。
后来还看了蓝色小考拉Penelope,现在看的是粉猪传奇Peppa pig,这三部动画我以前在视频号还推荐过。
再婆婆妈妈提个醒,如果娃不想听经典英文绘本,也有可能是绘本太难了。
很多给低幼共读绘本,其实句子和词汇难度并不小,这就是分级读物香的地方,入门门槛低,低阶不需要很多听力词汇基础,而且很容易通过画面联想语义,毕竟它的使命就是让娃懂。
8.
你是怎么让娃喜欢上读分级的?
不得不说,绘本趣味性高,画风好,互动性强,更容易吸引孩子,分级读物在这些方面,相对不讨人喜欢。
当然,好不好都是相对的,牛津树的趣味性也相当不错。
但分级也有绘本不及之处,它的难度阶梯上升,体系性强,尤其对非母语国家的娃来说,在启蒙共读阶段,就可以用它系统地帮助娃积累听说词汇。
我们读得进度很慢,但每天都有读,去度假也会带上七八册,真不是我鸡血,反正也要带点书看,带分级读物很香,因为它又薄又轻,不占地不压重... ...
饼饼喜欢我给她读牛津树,除了书本身好,我认为还有个外因:
我的心态很平。
从最开始,我就不把读分级当任务,不求快,不用“刷”的心态读,不把阅读“清单化”,跟读绘本的思路差不多,以娃的兴趣为导向。
同一阶里,她非常喜欢的几册,反复读过10遍20遍也不是没可能。
但也有一些册,她是真不喜欢(不清楚怎么得罪了她),读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或是看封皮就排斥。
那我就跳过这些册,不会让她一定要把整阶都“刷”完,也不用必须达到理解多少百分比的内容才行。
“任务化”和“刷读”心态,家长和孩子都难免痛苦,一开始可能还比较有劲头,到后面就要靠坚强的意志力了。
以娃的兴趣为导向,你好我也好。
慢慢走,但一直不停下脚步,某天回头你就会感叹:
慢即是快。
你有没有发现,我推荐的英文启蒙书不多,一直逮着几套经典读物一遍遍返团,牛津阅读树,Child‘s Play童谣绘本,小鼠波波,都列位其中。
因为这就是我对英文启蒙的一向观点:不贪多,不图快,不追求刷量,不着急进阶,兴趣是一切的核心。
我从一开始就是这么提倡的,也是带娃这么做的,以牛津树为主干,用原版英文绘本添枝加叶,反复共读,把它读透。
我的心态很平,所以英语启蒙在我家从来不是任务,饼饼对英文绘本的兴趣一直都在,她每天要求我读,而不是我规定她读。
读书不只是读内容,也是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两个东西,比一周读了几册,一月进了几阶,学会了几个词,重要太多太多。
这也是我对“网课+电子书组合”不感冒的原因(纯个人感受,不针对任何课程),纸质书在培养阅读 兴趣和习惯上意义重大,无可取代。
漂亮话谁都会说,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
以上这些心得算不上指导,只是一点浅薄的个人观点。
这张卷子你就算不给个优秀,也值得一个“在看”吧!
黛西@法兰克福
黛西推荐好书
黛西近期文章
黛西专辑精选

点“在看”,给黛西送小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