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jo、Becky | 作者
朴素的树 | 编辑

cottonbro、网络 | 图源

“邪恶能胜利的唯一原因,就是善良的人们无所作为。”
——电影《等着你》台词。
校园霸凌,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陌生。
电影《少年的你》、频致惨案的新闻,或者,是年少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我在上中学时,曾看到过不止一次某同学遭遇殴打的场景。
伴随着的,还有勒索、恐吓等等。
这些显性的霸凌固然可恨,但更可怕的,其实是“隐性霸凌”
一群人在乐呵呵的聊天,你刚一靠近,他们的笑声就停止了;
体型微胖的你,被别人称呼为“胖子”或“肥婆”,你稍不高兴,对方就责怪你开不起玩笑,不合群;
无端端地散播关于你的谣言,任凭你怎么解释,都无效;
……
图源:电影《告白》
这些霸凌,外人未必看得出端倪,可被霸凌者,却倍感痛苦。
甚至会将问题归结在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于是拼命地讨好他人。
但事实是,讨好往往无济于事,反而会让霸凌发生地更彻底。
给那些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带来“致命”的影响。
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指出:
青少年面临着确立自我同一性的任务。
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关于“我是谁”的概念。
对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在确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通常需要满足2个条件。
  • 需要依靠外界(老师、父母、朋友)的反馈来确立自我。
  • 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探索自我。
而对于遭遇霸凌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心理空间被挤压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很容易形成“我是糟糕的”“没有人会喜欢我”这类自我认知。
这样的孩子即便成年后被他人友好对待,依然容易产生“我不被喜欢”的体验,进而影响了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
图源:电影《熔炉》
另外,“霸凌者会被指责”的情况,往往只发生在引发严重后果的时候。
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常只会作个“看客”。
甚至向霸凌者认同,参与到欺负他人的行列中。
图源:电影《告白》
校园霸凌,
为什么会频频发生?
校园霸凌,更像是一场“群体共谋”。
共谋者包括霸凌者、被霸凌者、被霸凌的养育者、霸凌者的养育者。
我们一一来看。
首先,是霸凌者。
他们通常是被责怪的对象,对于心理和价值观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很多时候,“喜欢欺负别人”是他们感受力量感和价值感的方式。
图源:电影《蚯蚓》
又或者,他们也是被霸凌过的,比如:来自家长的暴力管教和不理解,以及被更强势的同学欺负。
其次,是被霸凌者。
我并不认同“受害者有罪论”的观点,被霸凌者的确是需要被保护的。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被霸凌者身上的哪些特点容易导致他们难以避开霸凌。
霸凌的开始,往往是轻微的试探:
今天弄坏了你的笔,看看你是什么反应;
明天借了你东西不还,看看你会不会生气;
后天在共同的朋友面前说你的坏话……
当别人越界时,如果你没有表达自己的愤怒,没有把别人推开。那么,接下来,他人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犯你的边界。
被霸凌者的“共谋”在于:
他们无形中营造了“别人欺负他却不用付出代价”的环境。
有时候是因为被霸凌者过度善良,过于忍让;
有时候,是被霸凌者的成长环境,不允许他表达愤怒。没有人教他,被侵犯了,可以表达不满。
当然,也有一种极端情况,是被霸凌者将愤怒投射给了他人。
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类人,交往之初,你对他们是善意的,但他们做出一些反应,让你忍不住想要对他们发火,这时,其实是对方把内心的“受不了”,以愤怒的形式扔给了你,激起了你内心的愤怒。
很多被霸凌者并非一开始就守不住边界,或者要将愤怒扔给别人。他们往往有比较特殊的、缺少支持的家庭环境。
《青春期的挑战》一书中提到,人的一生中有2个自我意识萌发期,也可以理解为2个反抗期:
第一个反抗期在2~3岁。
第二个反抗期出现在青春期。青少年特别喜欢独立行事,甚至跟父母“对着干”但反抗并不意味着青少年想伤害父母,而是他们心理发育的特点,让他们想要通过“不听话”来完成自我分化。
想想看,人的个性,是不是就源于他们有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行事风格?
如果一个人,什么都听另一个人的,那他是傀儡,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这种能够跟一个人“对着干”并被接纳的经历,也意味着孩子能确认自己有能力将一个人推出边界之外,当他们感到被误解、被忽视、被侵犯时,可以说“不”。
我们之所以说(被)霸凌者的养育者,也是共谋之一。
就是因为:有些家长是不允许孩子说“不”的。
这些家长享受孩子的依赖和顺从,通过孩子的顺从来确立自我的存在和价值感。一旦孩子“不听话”,他们就会感到恐惧、空虚、甚至感到自尊受挫。
于是拼了命了,打压孩子的自主意识。
仿佛他们的自我和孩子的自我,只能存在一个。
“不被允许说不”的孩子,在群体中,也通常无力于对别人说不,有些人逐渐成为了关系中的被欺凌者。
有些孩子,则将愤怒投射给其他关系中的人。
当被欺凌者遇到更自我压抑的人,也可能变身为关系中的控制者、欺凌者。
而霸凌者的父母,则可能非常强势,使得霸凌者在无形中认同了这种模式。
当霸凌者内心的委屈、愤怒和恐惧,无法通过其它合理方式消化时,就会下意识选择霸凌他人来解决。
曾经的霸凌,
需要一生来修复
我的一个学霸朋友,是当年高考所在城市的状元,毕业于中国top2高校,后面又在国外读博,现在就职于一所人人艳羡的外资公司。
在一次聊天当中,我问她,她这样顺遂的人生,是不是就没什么烦恼?
她说:“你相信吗?有的人做噩梦会梦到在考场做不出题目,而我,噩梦只有一个场景,就是校园霸凌。
20年前,她从县城中考考到当地最好的高中,第一次住校,第一次融入集体生活,一个宿舍8个女生,而且都是优等生,原本想着大家和睦相处,好好学习就对了,她从来没想过“校园霸凌”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因为一次入学后的摸底排名考试,她成绩排在宿舍其他女生之前,而且均分远超十几分,班主任在课堂上眉飞色舞地夸了她好久。
成绩下来后,她本也没当回事,结果回到宿舍,7个女生已经不和她讲话了。
随后的一个学期,整个高一,宿舍的集体活动,只有她不被通知。她原本以为,不要在意这些,只要继续努力学习就好了,但是:
每天的洗漱时间,气氛都非常奇怪,只要她端着盆子进水房,其他人立刻不说话了;
在食堂,她坐在哪里,周围的人会立刻走开;
甚至有一次室友丢了钱,她进了寝室以后,其他女生都在用眼神示意她这个方向。
这种女生宿舍之间微妙的、压抑的、黑暗的气氛,维持了两年,任凭你再怎么“不以为意”,还是会喘不过气,甚至班主任都来和她谈心,暗示她“要和同学搞好关系”……
直到高三,她哭着和家里人要求,能不能出去租房子住?
爸妈才知道她这两年经历了什么,帮她在校外租了小房间顺利度过高考。
她和我说:
“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但是我知道,我在高中没有朋友,我从来没参加过同学会,我到现在,在国外,仍然不敢show自己的工作成绩,我太担心发生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我只想低调的过好生活,不升职也没所谓。”
霸凌者并不会因为被霸凌者某方面优秀而心生敬意、网开一面。
一个如此优秀的人,尚且需要20年的时间去消化霸凌带来的创伤,练习如何收起自己所有的光芒去生活。
那普通人呢?
我们该如何避免霸凌?
在这些“共谋者”中,家长(也包括老师)其实是更有能力改变现状的。
并不是因为青少年无能,而是相比于青少年来说,家长和老师是心智更成熟的一方。
我始终认同一个观点,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就像我们去养植物,某个植物在某个阶段,适合酸性还是碱性的土壤,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能够更有效地施肥。
如果在植物需要酸性的土壤时,却施了很多碱性的化肥,这无疑于谋杀。
我见过不少家长使用完全错误的教育方式,在孩子最需要某种支持的时候浑然不知,采用了相反的方式。
图源:电影《妈妈别哭》
比如,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必须要给一定的空间,不能拿出家长或老师的权威性去压制,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萌发,但很多家长却过分强调青少年的“乖巧”、“听话”,一旦孩子提出不同意见,就开始打压。
孩子缺少充分探索的机会,等到成年后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喜欢做什么工作,白白浪费大好年华。
也有一些被过度压抑的青少年在成年后持续地自我压抑,等到人到中年,内心却克制不住地想要推翻当前得到的一切,他们可能会激进地选择离婚或冲动离职。
正如我们前面说的,霸凌是一场群体共谋
被霸凌者缺少树立边界、合理表达愤怒的能力。
霸凌者不知道如何正确确立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价值感,习惯通过欺凌他人来调解自尊。
而霸凌者或被霸凌者的父母,则没有给青少年提供恰当的成长空间:
可能是不允许孩子说“不”;
可能是做了不恰当的人际交往示范;
可能是过于忽视,使得孩子缺少原本应该得到的关爱和支持……
不同的问题,具体方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不论是关于霸凌、还是青少年的一般人际关系、抑或是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学习习惯、未来规划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课题,值得养育者和我们每个人好好研究。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对被霸凌过的人来说,曾经的经历是心上一道难以抹平的伤疤。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曾遭受过霸凌,想知道如何走出伤痛,就来壹心理App倾诉室吧。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心理学图书策划编辑黄文娇,与壹心理图书经理张璐共同做客倾诉室,她们将以校园霸凌为出发点,为我们介绍霸凌特征,以及应对方法。
今晚八点,来壹心理App倾诉室,和心理咨询师冯玉琪一起,与嘉宾们即时连麦,聊一聊关于校园霸凌的那些事
长按扫码,立刻预约!
治愈被霸凌带来的伤害,不仅需要专业的帮助,也需要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由刘颖、杨咏梅、刘学兰、傲德、安洁五位老师合著,壹心理编著的《青春期的挑战》已上市,内容涵盖青少年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带领老师和家长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陪孩子成长成才,让孩子一步步蜕变成情绪稳定、适应性强、有能力有担当、有笑对挫折的勇气与胸怀的成年人。
明天上午11点,本文点赞数最高的5条留言,将获得壹心理送出的《青春期的挑战》一本。
女性职场 | 婚姻危机
孩子绝境 | 儿童丛林法则 | 抑郁儿童
PUA高学历年下恋 | 抑郁妈妈
点个“在看”,向校园霸凌说不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