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作者
朴素的树、如欢|编辑

mart production|图源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容易被PUA?先来个投票
以前,我总觉得被pua是因为不够理性,识别不出对方的套路。
所以才会上钩。
而最近,李松蔚《圆桌派》上的一段话,让我有了不同看法。
他说:容易被pua的人,往往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这让我想起了一些故事。
今天,壹心理来和你聊聊:为什么高学历的人容易被pua?
尊师重道的好学生,自杀了
这是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从小品学兼优,却在即将毕业时跳楼自杀。
跳下去之前,他还跟母亲说:“我受不了了,我真的受不了了,我不知道怎么摆脱王老师。”
陶崇园口中的王老师,就是他的导师王攀。
王攀经常让门下学生到宿舍站军姿,然后升级为要求学生给自己按摩、端茶倒水、做司机……到最后选为义子。
那个时候,同时被王攀“盯上”的,并不止陶崇园一个学生。
很多人都因为觉得不对劲而选择了拒绝,只有陶崇园,不敢说不。
他的好朋友从宿舍拿出他的电脑,破解密码之后,在一个命名为“2018毕业材料”的文件夹里,找到了他和导师王攀多年的聊天记录截图。

2017年12月16日22时的对话:
王攀:“晚安前等这六个字。”
陶崇园:“我还是不习惯这么说,个人认为说出来感觉很假,我的方式是看行动和表现。”
王攀:“你的确在做人的灵活性方面很有问题,这必将限制你的发展。你毕竟比不过xxx,但是我还会教化你。”
2017年12月26日22时的对话:
王攀:“陶崇园!”
陶崇园:“到!”
王攀:“坦坦荡荡说出那六个字!”
陶崇园:“爸我永远爱你。”
所有人都在问:“你为什么不拒绝?为什么不曝光他?”
表面上,是因为怕拒绝之后,就失去了老师对他的那些承诺,例如送他出国读博,给他好的机会等。
实际上,却跟他的性格有关。
所有人回忆陶崇园,都会说他尊师重道、善良友爱,对谁都特别好。
这些特点,正是李松蔚所说的“打败原始本能的文明”
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人类的原始本能;而现代文明教育,有时候恰恰抹杀了这些原始,所以这些孩子在被pua的时候,不敢愤怒,不敢拒绝。
在他遇到王攀之前,他的成长已经带给了他这些品质。
权威教育底下,
优等生都是“乖孩子”
没有受教育以前,人天生是不愿意“乖”的,不喜欢被管教,不喜欢被批评。
如果你对小孩子说“你哪里做得不好”,他们会生气,会说你说的不对。
就像李松蔚说的,拒绝被PUA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不需要教;
被批评、被侮辱时表现出愤怒,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机制。
可惜,这种能力在权威教育底下被逐渐抹杀掉。
优秀的学生需要履行一个义务,就是“听老师的话”。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盗火者》,讲述了一群“坏孩子”的挣扎,他们就是不愿意听老师的话写标准答案的人。
这是一道语文阅读理解题目:
问的是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
纪录片中女孩廖小乔的答案是:孔明和庞统。
三国时期,无论小说还是正史,谁是第一谋士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倘若以一个孩子的思维能讲出孔明之外的人物,理应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
但廖小乔还是得到了一个大大的红叉,因为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老师告诉她:“你这样想是不对的,我告诉你什么才是对的,老师这么教是为你好。”
我初二的时候,也遇到过一个喜欢当众羞辱学生的奇葩老师。
当时班上成绩最好的同学,跟一个成绩经常倒数的学生同名同姓。
有一次,班主任把成绩好的同学叫上来,说“她跟你名字一样,但她每次都倒数,简直丢了你的脸,你现在走过去,羞一羞她。”
这个同学愣住了,说:“我没有权利这么做!”
老师说:“我给你权利。”
那个同学接着霸气地说:“我不要这种权利。”
她就这么跟老师刚着,班上一片安静,大家都等着看老师会如何做,没想到后来老师放弃了,让她坐下。
但在那之后,听到班主任劝这个同学说:“要成熟一点,不要总跟老师对着干,你再优秀也总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你总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吊诡的是,这种看似理性的教育,不仅抹杀了自我保护的原始感性,也让我们丢失了自主思考的理性。
就像李松蔚说的,因为现代理性教育常常告诉我们,不要光凭自己的直觉,当你被批评感到不高兴的时候,你不要生气,要去吸取其中对你有用的建议,才能进步。
于是优秀的学生常常不敢表露出被批评后的愤怒,因为要戒骄戒躁、要虚心追求进步。
更重要的是,这会被认为是成熟的表现。
也就是说,不管你坚持的对不对,学会控制情绪才是成熟。
习惯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的乖孩子,不正容易在权威关系中被pua么?
于是,因为这些扛不住的乖孩子,来求助了。
李松蔚说:“我一直在教那些找我咨询的女生:听到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该生气的时候就生气。”
没有边界的权威,
让我们失去说不的能力
在所有被pua而导致的悲剧里,还有一个问题是:我有没有权力说不
毕竟老师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角色,树立权威是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权威也确实会帮助学生在很多方面成长。
但问题是,这种权威需要一个边界。
圆桌派中许子东老师提到的一个观点,他说:我会把我的课程规范告诉学生,也会告诉他们要学习什么内容,才能拿到高的分数;
但是,我不会告诉他们,只有我说的才是对的,你们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如果你的答案跟我不一样,但是合理,我会非常高兴。
这种有边界的权威,是教育当中常常容易忽视的。
语文老师可以给学生的语文卷子打分,但如果学生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无法对这个老师说“不”,则是很危险的事。
就好比陶崇园和王攀的关系,王攀除了要在教学上不允许陶崇园说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也要有求必应,这就显然没有边界了。
所以,当成年后的我们,发现自己无法对某一个人说不的时候,都要提高警惕。
毕竟任何一个人对我们的约束都是有边界的,哪怕是男女朋友、是亲生父母,爱也是有边界的。
乔布斯可以要求员工开发出新的技术,但他的权威仅仅是在工作台上;
如果你的老板不仅要求你加班,还要批评你不是个好父母、好儿女,那他无权这么做。
该说不时要说不。
权威教育下的我们,
如何弥补原始感性?
如今的你,在面对别人的批评甚至羞辱时,敢于表达愤怒吗?
我们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乖孩子,或许都可以常常问问自己。
所幸,权威教育剥夺的那部分,心理学还一直在帮我们提升。
成年后的我们,还能通过正确的情绪引导,来渐渐恢复这些“直觉”。
a. 培养自己的直觉,自我保护
你可能会说,我已经分不清真实的情绪感受是什么,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在面对批评和否定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的是“我应该做什么”,而不是“我的感受是什么”。
例如老师说:“你就是个废物,这点事儿都做不好。”
你的真实感受可能是愤怒,但你却觉得自己应该感觉到的是“自责,焦虑”。
可以尝试用一个本子,记录下你自己的“感受”和“应该有的感受”,试着将他们进行分离,这种自我省察,将会帮助我们在被pua的时候第一时间利用真实感受自我保护。
如果一个人只是让你短暂感到愤怒,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鼓励你、让你产生动力,那么或许他真是为了你进步;
但如果你长期感到愤怒,却还要不断自我打鸡血去奋斗,那么很可能你正在被pua。
b. 给权威一个边界
成年后的我们应该明白:无论对方是谁,我有权利给自己一个答案;而他对我的权威,仅仅是他职责范围内的而已。
举个例子,老板对你的权威,只是工作,如果他对你生活上有要求,那就是越界了。
c. 永远不要利用自己的羞耻
从小到大,羞耻感一直被教育者利用得很充分。。
比如:
“答不出来,就当众罚站”
“不听话,就当着别人面打骂”
“考试公布分数,排名差的学生老师不会给好脸色”
……
太多了,长辈都认为,这种羞耻感可以帮助人自我反省,让我们发愤图强。
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恰恰相反,羞耻感不会让一个人发愤图强,只会因为自卑而更加堕落。
如今,当有人让你感到羞耻的时候,你要离开那个环境,自我保护。
因为无论你做的好还是差,羞耻不是你应该承担的,他是别人强加给你的。
写在最后
成功的教育,不仅仅要教会我们科学和逻辑思维。
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用人类的良知行事与自我保护
你要相信,你真实的感受,无论有多糟糕,它都是有价值的。
别被老师、父母或者其他权威者驯化一辈子。
保持愤怒,保持边界感,做回健康的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 葛佳男,陶崇园:被遮蔽与被损害的,谷雨计划-腾讯新闻
[2] Panetta, S. M., Somers, C. L., Ceresnie, A. R., Hillman, S. B., & Partridge, R. T. (2014). Maternal and paternal parenting style patterns and adolescent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50(4), 342-359.
[3] Krystine I. Batcho Ph.D.(2017). Why Shaming Doesn't Work. Psychology Today
[4] David Bedrick J.D.(2019). Setting Healthy Boundaries: A Key to Healing Shame. Psychology Today
还有一种人,一发现别人对自己好
就觉得自己不配,你是这种人吗?
👇👇👇
关注壹心理视频号,
看更多有趣有料的心理学视频~
- The End -
当我们能够接纳真实感受的时候,才可能幸福。压抑和隐忍,只会让我们内耗,并且引发心理问题。

如果长久以来,你都不会表达自己,可以试试心理咨询。让咨询师帮助你去识别和接纳真实的感受,发掘内在的力量,做回健康的自己。
为了普及心理咨询,壹心理推出半价心理咨询,甄选资深心理咨询师,低至150元/次,降低你的求助门槛。
扫码开启疗愈之旅
作者简介:小七,北师大心理学硕士,自由撰稿人,一个探索科学教育的婚恋研究者。公众号:小七的老屋
结婚难真相 | 高权威父母 | “雌竞”
女性危机 | 育儿焦虑 | 压抑式婚姻
爱情罗生门亲密关系欲望 | 彩礼接受度
点个“在看”,拒绝PUA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