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光亮    思想的天空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超体剧照》  图源网络
面对疫情,接受人类和科学的有限
文/刺猬
1、《柳叶刀》重磅文预测新冠三月底结束
昨天看到公号《纽约时间》上翻译的《柳叶刀》重磅文: “新冠全球大流行将结束 关键时间节点:3月底”, 作者默里是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主任(翻译胡安),他所在的研究所自疫情以来,以对病死率的预测准确而著称。这是《纽约时间》给出的总结:
1、Omicron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但当中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
2、尽管疾病严重程度有所降低,但住院人数仍在上升,未来4-6周卫生系统吃紧;
3、各种卫生政策,包括增加戴口罩、推进第三针等,从人口层面上说对于减缓Omicron浪潮的作用都非常小,全球多国以及美国多州已经见顶;
4、 到今年3月,全球半数以上人感染,通过接触病毒加上疫苗接种,全球免疫将处在高水平;
5、未来新冠病毒还会卷土重来,但不再是大流行的状态,这种传染病将更加可控。
真的有这么乐观吗?真希望这个预测是准确的,真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已经熬了两年了!
2、脆弱的人体
最近,被一场感冒捕获,嗅觉、味觉反应迟钝,吃任何食物都如同嚼着木头和金属,丝毫感觉不到植物的清香。但对风却格外敏感,窗户紧闭着,只要漏进一丝风,就喷嚏大作,鼻涕眼泪开始狂奔。嘴皮干裂,舌头起了白泡,所有的皮肤都在发着低烧,晚上睡觉会一直出汗。一袋袋地喝冲剂,喝口服液,但收效甚微。也不敢去医院,这个时候去看医生那是自投罗网啊,不被关起来测核酸才怪,几个小时折腾下来,估计走着进去,要扶着出来了。算了,还是在家自己治疗吧,好在也快七天了。
一直在想,即使我们的心中装着星辰大海,但肉体却永远匍匐在地上。一个流感,就可以打败最强壮的身体,一场疫情,就可以让整个世界四分五裂。我们的精神可以无坚不摧,但我们的肉体,却如此虚弱不堪。事实上,一个人一生中最恐惧的,就是疾病。
尤其是疫情以来,大多数人的生活被打乱,一波波的封城、隔离、核酸检测,削弱了多少人的意志,让人不得不让渡很大的个人空间,来服从城市或整个国家的协调规划。常识变得越来越稀缺,分歧却越来越明显,不同的声音不被接纳,但世界越来越嘈杂,人的思维越趋固化,大多数人陷入情绪的漩涡,被简单的二元选择所控制。启蒙,是如此漫长而遍布弹坑的路。
3、自私的基因
《圆桌派》第五季第十一期,采访了尹烨,他和他的团队研究人类的基因排序。他说人类基因的差别其实特别小,一个人身上大概储存着全人类基因的87%,每个人的差异也就是千分之五。人类和猩猩的基因差异,是2%左右,和狗的基因差异,大概是15%,和苍蝇,大概40%的基因是相似的。
看到这里,自诩为最高等生物的人类,好像也没有那么大的基因优势啊。人类和大自然里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着30亿的基因组,而且蝙蝠的病毒为什么会传染给人类,就是因为人类和蝙蝠一样,都是有着30亿基因组的温血哺乳动物。基因如此相似,感染相似的病毒也就能解释得通了。
尹烨  图源网络
原来,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寄生着无数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人体内部携带着几百万种病毒,大多数病毒是对人体有益的,只有少数病毒才对人体有害,造成人体的感染。病毒比细菌小很多,如果说病毒是一种蛋白质,相当于一个带着指令的纸条,一个小小的指令,却可以对人类造成如此大的伤害,那么,人类到底能不能杀死新冠病毒?
答案是否定的。根据尹烨的介绍,新冠病毒的疫苗永远慢于病毒的进化,但疫苗可以减少危重病人的概率。而且病毒都在细胞体内,如果要杀死病毒,就得杀死细胞,这叫”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病毒在演化的过程里,会降低传染比率,最终与人类达到共存。就像流感没有药,新冠病毒目前也不会有特效药。
根据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阐释,基因本私,基因的目的就是繁殖。病毒是基因的组合,它的目的也是不断去复制,如果没有人类这个寄生体,病毒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所以当病毒演化到一定的程度,毒性就会降低,趋于温和,最终与人类达到“和谐共处”。
所以,保持生物多样性是如此重要,一定要保护地球所有的生物。所谓的基因编辑技术,违背科学和伦理,是轻易不能去做的。而且,人类每七年,所有的细胞都会更换一次。那么,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昨天的你,今天的你,明天的你,的确不是同一个人了。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拓扑结构没有改变,所以人类的记忆还可以留存,帮助你确定过去与现在的生命信息。
4、刚刚起步的生物学研究
说到记忆,或许是从事教育的缘故,我对人类心智的科学研究,一向比较感兴趣。很想知道如何提高一个人的记忆力,理解能力以及创造力。在全球抗疫的阶段,对人类大脑和身体的研究愈加充满渴求,想了解人类的心智该怎样发展,才可以摆脱这种被控制的命运。可是,比起宇宙空间,人类对自身的研究似乎永远滞后。我们的飞行器可以飞至太空,潜水艇可以潜入深海,冰川、高原、险峰,人类的足迹早都千万次抵达。但对于人体,科学探索的脚步,仿佛才只是刚刚起步。
“用生物学角度来认知人类心智,已成为科学21世纪所面临的核心挑战。我们渴望理解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的生物学本质,以及自由意志的限度。” 这段话摘自《追寻记忆的痕迹》,作者是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对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写到:“心智作为宇宙中最复杂的运作过程,可能把它深藏的秘密留待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研究来解决。“
鲁白  图源网络
在国内,鲁白教授是脑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十三邀》第六季第二集,跟着许知远,近距离接触到鲁白教授,仰慕他的谈吐和学识,将节目看了三遍依然觉得意犹未尽。他说人类的很多认知,和大脑的前额叶有关系,比如推导、判断、决策,但用生物学角度来解释人的认知,这种研究才只是刚刚起步。基因,可以决定一个人认知的好坏,不同的人,由于基因的不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鲁白教授和他的团队,就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提供了这种科学证据的人。
根据鲁白教授的访谈,神经科学在记忆领域战果辉煌,但一出记忆领域,就举步维艰。尤其在认知领域,大脑前额叶主导的认知领域,既没有基因,又没有模型,更没有行为可以去实验,而很多脑科学的进步,只是技术的进步。所以对脑科学的研究,才只是开始。
5、科学与人类的有限
在吕克.贝松导演的电影《超体》中,通过女主露西对大脑潜能的“解封”,让我们逐步看到大脑的神奇力量。脑容量用到10%以内,我们就是普通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知之甚少。20%——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可以解读电磁波。30%——感觉不到疼痛恐惧等人类情感,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开始消失。40%——人体已经不再有形,而以一种能量的形式存在。80%——与周围物质融为一体。90%,时间失去意义,人类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任意穿梭。99%——回到宇宙起源之初,体会到宇宙的浩瀚广博。100%——彻底消失有形,从而无处不在。
这太了不起,也太有趣了!
这当然只是一种电影的恢弘想象,并不是 真正的科学研究。我们智人的大脑仅占总体重的3%,却要20%的总摄入量。实际上,据科学研究,在日常活动中,一个人几乎要用到100%的大脑。即使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的前额叶和主要体觉皮质还是处在活跃状态,单是这两个皮质的体积就已经超过了大脑体积的10%。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是整体进化的,并不是有90%的体积处于沉睡状态。
《超体剧照》  图源网络
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是如此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后天的成长中,每天基因都会发生改变,每个人的智识就会越来越悬殊,这实在是太神奇了。这种宏大与细微的复杂性,使得生物科学的每一个研究项目,都弥足珍贵。
没有科学的人文,往往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危险的,科学,是有限的。这是尹烨在《圆桌派》中总结的一句话。而鲁白在《十三邀》的最后,说自己很长时间被竞争、荣誉等驱动着,不是一个自由的人。而人,是有局限性的。
科学的有限,人的局限,使得人类和科学,都充满困惑。越是深入了解,越觉得自己无知。这是我的困惑,也是我的现状。所以,再也不敢对任何事情笃定,更不敢轻易去否定,去下结论。时间是如此有限,知识又如此浩瀚,大多数时候,感觉自己像一只蚂蚁,非常缓慢地移动,不知道终点在何处,可是享受这个过程,总归是朝着前方更靠近了一些。
想到这点,就释然了一些。接受有限,向往无限,原本也是矛盾又统一的。
作者简介
刺猬,自带软猬甲,不再羡黄蓉。在公号“思想的鸟巢”,乐得浮生半日闲。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虫虫家富平顶级柿价格公道,诚意推荐,老树甄选特大果市场价一般要100元一斤,我们优惠价75元。
更多往期精粹
热文:李泽厚陈冲野夫空中医生安阳王刘擎硅谷医生西南联大田晓菲俞敏洪
大家:黄永玉巴金王小波 齐邦媛白先勇钱锺书史铁生王安忆余华
天空之友:严锋黄灯余耕邓晓芒菊子杜欣欣刺猬风吹沙大嫚愚石绿风青禾小仙三少爷二湘更多
"二湘的天空之城"被关小黑屋,新号刚刚开始,欢迎广而告之。愿意加入我们读者群的,请加微信”erxiang8d“,注明读者群。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接受有限  向往无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