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材料科讯 关注我们---
中科院化学部院士里的师徒院士系列文章目前已经走到第四期,限于篇幅,本文再次统计6对师徒院士,截止目前,化学部127位院士里有师徒关系(限于硕博、博后、助手)的院士已经达到48位,后续还在统计,有望超过70位。前三期可参考以下链接:
1. 师:邓景发院士(1933年8月4日-2001年5月12日),生于上海,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1951年考入同济大学化学系,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转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学习,1955年毕业后师从吴浩青院士作研究生,1959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电化学研究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的教学、催化和表面化学的科研工作。在我国率先研制成电解银催化剂用于甲醛的工业生产,使之达到国际水平。
弟子:包信和院士,1959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扬中市,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导师为邓景发院士;1989年,在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资助下,投身于表面催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尔特(Ertl)教授门下,继续从事金属催化剂的表面研究。1995年回中国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0年08月至2007年0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15年9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至今。主要从事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
2. 师:陈创天院士(1937年2月18日~2018年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奉化,材料科学专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1983年9月,陈创天首次向国外同行报告偏硼酸钡BBO晶体的非线性光学性能,引起国际激光界的关注。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国际晶体生长协会最高奖之一——Laudise奖等奖项。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主要从事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研究和发展。1976年提出了晶体非线性光学效应的阴离子基团理论,解释了各种主要类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与性能相互关系,并对探索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弟子:侯建国院士,1959年10月出生于福建平潭,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1976年10月参加工作,197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1989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陈创天院士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工作。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至2005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开始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2008年后担任校长。2015年至2016年担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6年至2017年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17年至2018年担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201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202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主要从事纳米材料与结构、单分子物理与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在纳米结构和单分子高分辨表征与控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3. 师:周维善院士(1923年7月14日-2012年8月10日),生于浙江绍兴,有机化学家。1949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药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从事甾体化学、萜类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研究。
弟子:林国强院士,1943年3月生于上海,有机化学家。1964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现上海大学)化学系。1968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导师周维善院士,毕业后留所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2014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信息素、手性合成及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等。
4. 师:陆熙炎院士,1928年8月生于江苏苏州。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早年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20世纪50年代从事链霉素的研究,在国内首先分离纯化制得盐酸链霉素氯化钙复盐结晶。60年代初参加了牛胰岛素A链全合成的早期工作,此后从事萃取剂P-204工业合成方法研究并获得成功,参与研制成功光学仪器防霉剂SF-501。70年代末研究金属有机化学,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发现了一些有学术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反应。90年代以来研究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反应及二价钯催化下的反应及有关基元反应。
弟子:麻生明院士,1965年5月出生于浙江东阳,有机化学家。1982年考入杭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导师为陆熙炎院士;1990年博士毕业后留所任教,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1992年前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前往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至1997年3月,导师为根岸英一;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同年担任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年入选教育部第五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200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4年出任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同年全职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主要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弟子:马大为院士,1963年9月出生于河南社旗,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本科从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198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陆熙炎院士;1990年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和梅奥医学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被复旦大学聘为长期兼职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获得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7年获得首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18年获得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
5. 师:严东生院士(1918年2月10日-2016年9月18日),生于上海,材料科学家,中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陶瓷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长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高温结构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人工晶体、特种无机涂层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弟子:施剑林院士,1963年12月出生于江苏太仓,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本科毕业;1989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毕业,师从严东生院士、林祖纕教授,后留所工作;1993年至1994年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PML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至200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200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4月施剑林院士加盟同济大学。主要从事先进陶瓷材料制备科学,烧结理论,结构陶瓷高温可靠性评价,无机纳米材料,介孔材料与主客体材料等的研究。
6. 师:佟振合院士,1937年9月出生于山东梁山,有机化学家。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系;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09月—1999年09月,先后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年09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09月,佟振合加盟山东大学,为双聘院士。主要从事有机光化学研究,涉及光化学反应中的微环境反应、疏水-亲脂作用对光化学和光物理过程的影响、光诱导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等方面。
弟子:吴骊珠院士,1968年10月出生于甘肃天水,有机光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吴骊珠从兰州大学化学系应用有机化学专业本科毕业;1995年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博士毕业,导师为佟振合院士,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7年4月—1998年4月香港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导师为支志明院士。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有机光化学的研究,在有机光化学合成和人工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做出系统性创新成果。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未完待续!!
本文资料整理自网络
感谢分享本文到您的朋友圈
推荐 Material (Mater) News 材料科讯
分享、点赞、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扫描以下小编微信二维码可进材料科讯群,与众多海内外博士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