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材料科讯 关注我们---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这一称号不仅意味着超高的学术成就,并且意味着很高的学术地位及强大的资源带动!想要在中国成为院士,不仅需要学术做的好,得各种大奖,背后力推您上去的人也很关键。毕竟院士候选人由院士和学术团体推荐,不受理个人申请。而且最终院士候选人的评审和初选,由各常委会组织本学部院士进行。所以由于种种原因,很容易在院士名单里出现师徒关系,但小编没想到化学部原来有这么多(估计其他学部也有,但目前我们只关注材料化学领域),先统计第一期如下。通过名单可以发现,一个学术团队学阀的良好运作,人才梯度的建设及其重要,所以按照这种形式,院士们众多弟子里的70后、80后杰青、长江、院长、所长、校长等将会成为未来10年院士竞选的有力候选人,渐渐呈现三代院士的师承关系,亦可参考我们之前的推文:
本文为第一期,限于篇幅,先简单统计5组师徒院士,后续将有更多!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支志明院士,1957年9月出生于香港,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197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95年38岁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港澳地区首位中科院院士,不过2003年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基础研究,包括无机和有机金属合成,高价金属配体多重键配合物,发光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光诱导电子和原子转移反应,金属催化氧化反应,生物无机化学/无机药物化学,磷光发光材料等方面。
任咏华院士,1963年2月出生于香港,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1985年从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导师为支志明院士。同样在38岁的时候(200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主要从事无机和金属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光物理学和光化学,以及金属基分子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2:徐如人院士,1932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市,无机化学家、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52年徐如人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提前毕业后来到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无机教研室任教,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冯守华院士,1956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磐石市,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本科毕业后,开始攻读研究生,师从无机化学家徐如人院士,为徐如人院士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合成与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于吉红院士,1967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无机化学家,1985年进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徐如人院士读博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
3:钱逸泰院士,1941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无机材料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196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86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纳米材料化学制备和超导材料制备的研究。
李亚栋院士,1964年11月出生于安徽宿松,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91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师从钱逸泰院士。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等研究。
谢毅院士,1967年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92年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研究生,师从钱逸泰院士;1996年博士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国际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是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2015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同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理论和性能,以及无机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学及基于电、声调制的无机功能固体设计的研究。
俞书宏院士,1967年8月出生于安徽庐江,材料科学家,1988年获得合肥工业大学无机专业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上海化学工业研究院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钱逸泰院士;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仿生高性能纳米复合结构材料、自组装及应用;聚合物控制晶化与模拟生物矿化;多功能纳米材料的模板诱导合成和组装技术;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性能与组装体功能;面向能源、环境领域应用的新型碳材料的制备和能量存储;纳米材料的光、电、磁性能调控和纳米催化效应等。
4:沈家骢院士,1931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高分子化学家、中国超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并分配到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任教,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18年获得吉林大学终身成就奖。从事聚合反应统计理论及微观动力学、透明聚合物树脂、超分子组装与功能、高分子信息材料、人工模拟酶、生物介面与聚合物仿生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张希院士,1965年12月出生于辽宁本溪,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副部长级)。1982年张希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作为吉林大学和德国美因茨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前往德国学习,分别师从沈家骢院士、H. Ringsdorf教授。博士毕业之后留在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超分子组装、有序分子薄膜及单分子力谱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同超分子化学相结合, 赋予超分子以新内涵,并开拓高分子研究新方向。
5:唐有祺院士,1920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2年从同济大学毕业;1946年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1950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1951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物质结构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首届所长。主要从事晶体体相结构和晶体化学,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和生命过程化学问题,功能体系的表面、结构和分子工程学等领域研究。
白春礼院士,1953年9月出生于辽宁丹东,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国内首批博士研究生,于1985年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师从唐有祺院士,后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1987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研究领域包括有机分子晶体结构、EXAFS,分子纳米结构、扫描隧道显微镜。
黄维院士,1963年5月出生于河北唐山。198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1992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唐有祺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院士再获重量级荣誉,集六院院士于一身!
还有更多,未完待续!!
本文资料整理自网络
感谢分享本文到您的朋友圈
推荐 Material (Mater) News 材料科讯
分享、点赞、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扫描以下小编微信二维码可进材料科讯群,与众多海内外博士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