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材料科讯 关注我们---
本文为中科院化学部院士师徒系列的第三篇,前两期可点击以下链接查看:
限于篇幅,本文简单统计8对师徒院士,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组来自厦门大学,田昭武院士不仅是田中群院士、孙世刚院士、郑兰荪院士在厦门大学化学系的老师,也是田中群院士的父亲。与此同时,田中群院士、孙世刚院士、郑兰荪院士三位均1982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后均直接去海外读博,毕业后均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后,随后都留在了厦门大学,成就了厦大化学的霸主地位。
另外,虽然谭蔚泓院士万立骏院士均在海外拿到博士学位,但其硕士导师均为院士,分别是彭少逸院士郭可信院士,见以下条目4和8。
1. 师(父):田昭武院士,1927年6月出生于福建福州,物理化学家,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1949年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师从卢嘉锡、钱人元、蔡启瑞等几位著名院士;1978年担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至1989年担任厦门大学校长;1984年获得英国威尔士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90年担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后担任名誉主任;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化学成就奖。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重视与数理及其他化学学科的结合,研究领域包括光电化学、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三维微加工技术、芯片生化实验研究、谱学电化学和量子电化学等。
弟子:郑兰荪院士,1954年10月出生于福建厦门,无机化学家,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考取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CGP项目)研究生,就读于美国莱斯大学,师从C60的发现者、Smalley教授(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参与了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并于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8年出站后留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工作;1993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人才计划”专家;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至2017年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发现和总结了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建立了团簇形成的动力学方程及相关理论。
弟子:田中群院士,1955年12月出生于福建厦门,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3年考取国家教委公派留学生,前往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M.Fleischmann教授(是将激光拉曼光谱用于研究电化学体系的第一人),这使得田中群院士直接进入当时电化学的前沿。1987年博士学位后即回厦门大学从事博士后,同时参与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1991年底被破格提升为教授;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至2011年担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担任国际电化学学会主席。主要从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谱学电化学研究。父亲为田昭武院士
弟子:孙世刚院士,1954年7月出生于重庆万州,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82年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获得法国巴黎居里大学国家博士学位后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一年博士后研究;1987年10月回国后进入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之后历任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化学系系主任、校长助理;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1月出任厦门大学副校长;200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7年当选国际电化学会会士;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电化学和表界面科学研究。
2. 师:钱人元院士(1917年9月19日—2003年12月6日),江苏常熟人,高分子物理和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于1939年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破例留校任教;1940年至1943年担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化系助教及教员;1943年前往美国留学,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威斯康星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就读;1948年从美国回到中国后,担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级讲席;1949年至1951年担任浙江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51年至195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至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改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至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5年当选美国化学家学会会士。主要从事高分子物理学及力学和流变学研究,1950年开始创建高分子物理研究领域。
师:吴浩青院士(1914年4月22日—2010年7月18日),江苏宜兴人,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35年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先后在浙江大学、湖南兰田师范学院、上海沪江大学任教;1952年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执教;1961年担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学化学教学和电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
弟子:李永舫院士,1948年8月出生于重庆,高分子化学家 。1977年以河南省理科第一名考入华东化工学院抗菌素专业;1979年经学校推荐提前考取该校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获得华东化工学院硕士学位;1986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导师为吴浩青院士,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为钱人元院士;1988年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1988年至1991年到日本文部省分子科学研究所井口洋夫院士组进行访问研究;1993年晋升研究员;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1998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Alan J.Heeger教授组进行访问研究;1998年担任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退休,被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聘为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工作。
3. 师:嵇汝运院士(1918年4月24日2010年5月15日),出生于江苏松江,药物化学家。1941年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航空委员会成都电信器材修造厂工作;1946年担任中央工业试验所技士;1947年考取留美公费实习生,先在美国NOPCO化学公司的试验室实习,半年后转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化学系主修生物化学;1950年获得伯明翰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53年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78年至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参与全国和上海药学会的领导工作,他指导或组织领导了多种新药的研制工作,其中包括医用螯合剂二巯基丁二酸钠、抗血吸虫病药物巯锑钠和抗家畜肝片吸虫病药物巯溴吩等,开拓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
弟子:陈凯先院士,1945年8月生于重庆,药物化学家。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78年9月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生,1982年和1985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嵇汝运院士学习药物研发,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1996-2004),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2005-201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2008-2015),上海巿科协主席(2011-2018)。长期致力于新药发现和药物设计研究,是我国药物分子设计前沿领域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多方面地发展和改进了药物设计方法和技术;深入开展了基于结构与功能的药物设计、药物构-效关系和新药发现研究。
4. 师:彭少逸院士(1917年11月9日2017年5月6日),生于湖北武昌,燃料化学家、催化剂专家。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七、八届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民盟山西省委名誉主委,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39年8月,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79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最早从事色谱理论研究的人员之一,在国内开创了催化新材料和多相催化动态分析的研究,取得多项理论和应用成果。
弟子:段雪院士,1957年1月出生于北京,应用化学家。于1978年3月至1982年7月,在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4年11月,在北京化工学院工业催化专业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85年10月至1988年5月,在北京化工学院工业催化专业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导师之一为彭少逸院士;1985年09月至1990年01月,任北京化工学院助教;1990年01月—1993年01月,任北京化工学院副教授;1993年01月,段雪任北京化工大学研究员;1997年07月,任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在“以产品性能导向的插层结构计”和“以产品生产导向的插层过程控制”方面开展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
弟子:谭蔚泓院士,1960年5月出生于湖南益阳,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专家,湖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198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导师为彭少逸院士;199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开始先后担任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基金会教授、V. T. and Louise Jackson Professor of Chemistry;2000年担任佛罗里达大学纳米生物研究中心副主任;2005年创立湖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2010年至2015年担任湖南大学生物学院创院院长;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至2020年就任湖南大学副校长;2020年当选湖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生物分析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5. 师:刘若庄院士(1925年5月25日-2020年10月8日),出生于北京,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计算化学的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79年7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致力于物理化学尤其是量子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地将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于研究实际化学问题并取得优秀成果。在应用量子化学和培养化学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
弟子:方维海院士,1955年12月出生于安徽定远,物理化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82年从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1993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导师为刘若庄院士,之后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1996年至1998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波恩大学理论化学所从事研究工作;1998年回国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至2018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光化学过程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模拟工作。
6. 师:麦松威院士,1936年10月出生于香港,结构化学家,香港中文大学伟伦研究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60年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毕业;1963年获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1965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晶体学系任副研究员,随后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任化学系副教授;1969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历任化学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理工研究所所长、伟伦研究讲座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无机化学及晶体工程领域方面的研究。
弟子:陈小明院士,1961年10月出生于广东揭阳,无机化学家 。于1983年从中山大学化学系毕业;1986年获得中山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导师为范海福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1992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导师为麦松威院士,后回到中山大学工作;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7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2006年担任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配合物超分子化学与晶体工程领域的研究。
7. 师:陈耀祖院士(1927年3月2日—2000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分析化学家,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49年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5年调到兰州大学工作,历任化学系讲师、教授,有机分析研究室主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质谱研究、质谱与色谱联用技术研究、天然药物结构分析研究、有机化合物微量系统鉴定研究。
弟子:岳建民院士,1962年5月出生于陕西彬县,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1980年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硕士与博士期间师从陈耀祖院士;1990年至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从事博士后;1993年至1994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化学学院从事博士后;1994年至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副研究员;1996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联合利华联合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和项目主管;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天然先导结构的发现与研究。内容包括新颖结构活性天然化合物的发现、结构优化和构效关系研究、新药研究与开发。
8. 师:郭可信院士(1923年8月23日—2006年12月13日),出生于北京,物理冶金、晶体学家,中国电子显微学主要奠基人之一。1946年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1947年公费留学赴瑞典,先后在瑞典皇家工学院物理冶金系、乌普萨拉大学、荷兰皇家工学院物理化学系学习;1956年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1980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副院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 ;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子显微镜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先后从事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及准晶方面的研究,用电子显微镜研究准晶及相关晶体相结构。两位学生叶恒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张泽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弟子:万立骏院士,1957年7月出生于辽宁大连,物理化学家。1982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系,1987年获得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硕士学习期间师从郭可信院士、副导师是陈宝清教授。1996年获得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回到中国。199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至201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5年至2017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2018年担任中国侨联第十届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ECSTM)、电化学和表面科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未完待续!!
本文资料整理自网络
感谢分享本文到您的朋友圈
推荐 Material (Mater) News 材料科讯
分享、点赞、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扫描以下小编微信二维码可进材料科讯群,与众多海内外博士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