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关乎人一生的大事。在社会竞争日趋严酷的当下,教育似乎已成为一场“战争”,而在课外的“战场”上,“厮杀”尤为残酷。
随着资本大量涌入,校外培训行业展开了一场真金白银的较量。这一方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行为;另一方面,却牵连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个中问题和弊病,已经饱受批评。
中央深改委:
校外培训机构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
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五份文件,其中包括《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
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做实做细落实方案,科学组织、务求实效,依法规范教学培训秩序,加强权益保护,确保改革稳妥实施。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受此消息影响,5月21日晚间,高途跌11.92%,好未来下跌10.45%。
24日港股市场上,港股新东方下跌5.19%,卓越教育集团下跌5.63%,天立教育下跌7.3%,思考乐教育下跌5.65%。
图源:中国基金报
校外培训:公益不能向逐利让步
校外培训行业乱象丛生,遭受诟病已久。2021年,监管的重拳给予了行业有力的提醒与警示。校外培训的发展道路中,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
激烈竞争中的群体选择
校外培训,并非一个贬义的概念,其诞生之初的初衷也不乏美好。适当的课外培训是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良好补充。
不论是在学科上培优补差,还是发展艺术、体育特长,校外培训皆能助学生一臂之力,成为满足学生差异化、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得力帮手。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日益增高。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很多家长选择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作为知识的“加餐”。在望子成龙心态的助推下,课外培训热度逐渐攀升。
校外培训深受追捧,背后也存在其他现实因素。
首先,中小学生放学后的看护断层,是催生校外培训需求的一大动力。孩子放学时间早,无人看护,是很多家长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让孩子放学后有人照料,不少家长都会采取报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次,家长辅导作业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培训班则能为他们“分忧解难”。众多“家长辅导作业崩溃瞬间”的幽默视频,以及家长群内老师与家长起争执的社会新闻,都暴露出来家长“苦辅导作业久矣”的难言之痛。给孩子报一个课外班,将辅导学习的大任转移机构手里,在很多家长看来,是既省时又高效的做法。
归根结底,教育的激烈竞争仍是助推校外培训发展的首因。竞争压力越大,报班的人数越多;报班的人数更多,竞争也就愈发激烈。
由此形成的循环,导致了“内卷”现象的产生。为了考取更好的成绩、升入更好的学校,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纷纷投身于课外学习的浪潮中。盲从、攀比、焦虑等心理,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大环境赋予了校外培训行业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数据显示,我国校外培训行业的总体市场规模约为2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其中,中小学校外培训的规模约占40%。
据统计,在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之后,2019年校外培训机构总数新增达到近60万家的峰值,2020年又新增40余万家,注销10余万家,机构总数已经远超同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 量。
在线培训机构更是“野蛮生长”。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在线行业融资额超过50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行业此前10年融资总和。
“虚火”背后的弊病
校外培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这团“虚火”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弊病。

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效果,引发了家长群体乃至全社会的质疑。为迎合家长的焦虑心理,很多培训机构以升学目的为导向,一味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机构在教学中往往采取题海战术,只强调考点、题型、答题模板,学生即使能考出更高的分数,也并不能收获真正的能力。这种短视、功利的“唯分数论”理念是很多机构的通病。
“超前”“超标”也是一个明显问题。不少机构在寒暑假开设“预科班”,让学生提前学习下个学年的内容。小学生学初中知识、初中生学高中知识,类似的“抢先学习”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被迫接受超过自己年龄理解范围、超出教学大纲的内容,往往只能浅层次地了解皮毛,实则并不能真正掌握这些超前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严重违背了认知发展规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坚决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等行为。但在教育培训市场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对学生的正常受教育过程带来很大的危害。
校外培训大肆蔓延,对学校教育体系而言也是一种挤压和侵蚀。《半月谈》评论指出,学校教育、家长、学生、教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校外培训“大有再造一个国民教育体系的趋势”。一些学生和家长受“唯分数论”影响,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用在参加校外培训上,越来越多的学生难以依据国家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课时安排、教育程序,完整、系统地接受义务教育。
评论指出,“这种大范围过度培训直接影响到教育考试评价结果的真实性,阻碍了教育实质公平;违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不利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人的健康成长;挤压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容和价值取向,难以实施完整的教育,与‘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相背离。”
当公益向营利让步
在教育资本化、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培行业乱象丛生。
在资本的驱动下,很多培训机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采取商业化营销模式,背离了教育的公益属性。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收取的费用应当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和保障教职工待遇。校外培训同样属于民办教育的范畴,然而其费用的使用却往往远超合理的范围。有的机构将收费用于过度的广告投放,有的推出大量低价课程以抢占市场,还有的用收来的学费做投资、做投机。
在利益的牵引下,教育沦为一门生意,培训被视为圈钱的工具,行业也成为逐利的战场。很多机构醉心于牟利,忽视教学研发,课程质量差;有些机构一心只想从家长口袋中“掏钱”,早已背弃了做教育的初心。根据教育部门规定,培训只能提前收取3个月费用,但现实中,一些机构会采取“买三赠三”等方式,诱导家长存款。
随着逐利心态而来的,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培训机构资金链断裂、爆雷跑路的事件时有发生。企业倒闭,苦果却要由学生和家长来承担。倒闭企业拖欠课程退款、学生家长投诉无门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培训机构为了占领行业主导权,以赔钱模式运营,目的是挤垮中小机构。而恶性竞争的同时,培训机构自身也面临经营风险,一旦融资跟不上,资金链断裂,企业可能迅速倒闭,造成群众预收费无法退回,损害群众的利 益。”
校外培训乱象引热议

规范还是取缔?
校外培训乱象已经引发社会各界关注。2021年两会期间,出现了不少与校外培训有关的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方燕提出,建议加强教育培训类广告管理,大力整治教育培训类广告乱象。据方燕分析,当前教育培训类广告之所以乱象层出,是因为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类广告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监管、广告发布前审查不严等。方燕建议加大对教育培训类广告虚假宣传、内容低俗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发布平台等各方的责任,对未履行审查义务、不作为的行为依据职责及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罚,提高不良教育培训类广告违法违规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张咏梅建议提高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效能。张咏梅建议,加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公安等部门的责任,共同发力。积极教育和引导家长理性对待校外培训,让家长明白有智慧的陪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才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陈众议甚至建议彻底取缔校外培训机构。他表示,许多孩子放学后被送校外培训班,甚至天天连轴转:白加黑、五加二、寒暑假都无法休息,这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许多选拔也都借助着校外培训机构作为中间环节来遴选,孩子和家长“被绑架”到校外培训机构。他还提到,很多丁克族不愿意结婚、生孩子就是担心被卷入这种可怕的漩涡、畸形的陷阱。
监管文件密集出台
释放明确信号
目前,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整治校外培训,校外培训迎来“强监管时 代”。
1月7日召开的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表示:“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这是当前面临的紧迫难题,这个难题破不了,教育的良好生态难以形成。这件事非办不可,必须主动作为。”
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不下,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加重学生及家长负担,破坏教育生态。吕玉刚称,将从严审批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规范培训服务行为,积极推广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维护家长合法权益。
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校外培训风险提示:请家长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不一次性缴纳超3个月或60课时的培训费用。提示指出,近期,仍有部分培训机构无资质、无证照开展培训活动,还有部分培训机构以充值优惠、买多送多等方式,诱导家长一次性缴纳超期高额培训费 用。
在3月15日北京举行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北京市已经研究出台了相应的规范和引导和指导,一方面针对办学资质和办学标准以及疫情的防控要求,另一方面,市教委将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资质、超纲超前教学、教学质量不高,特别是预付费资金、培训服务合同、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监督,坚决堵住隐患。
5月19日,北京海淀市场监管管理局发布《教育培训行业广告发布重点内容提示书》,首次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广告投放制定出标准。以教育重地海淀区打头阵。教育培训行业广告投放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广告主身份、广告代言人、广告用语和内容以及广告场所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5月21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及存管有了明确的要求,并针对办法给出相关问题的解答。这是北京市首次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做出统一的管理办法。规定了在收费时间跨度上,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等内容。
知名头部企业受处罚
从集中整顿到常态化管理
近段时间,各地政府纷纷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集中整治。被处罚的机构中,不乏新东方、学而思、猿辅导等知名的头部企业。

4月25日,北京市场监管局官网通报,因价格违法、虚假宣传等行为,学而思、高途课堂、新东方在线、高思四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被顶格罚款50万元。
5月10日,作业帮因在其官方网站谎称“与联合国合作”、虚构教师任教经历、引用不真实用户评价,猿辅导在其网站谎称“班主任1对1同步辅导”、“1对1辅导”、“您的4名好友已抢购成功……点我抢报”,虚构教师任教经历等不实内容,两家机构被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处以250万元的顶格处罚。
5月初,重庆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局也曾对学而思、新东方等18家校外机构的违规情况进行通报。
对于政府的出拳整治,不少网友表示“大快人心”。
集中整顿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真正治理好校外培训的乱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制定常态化管理的机制。《人民日报》评论称,在校外培训的治理中,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多部门握指成拳、联合解决。应当制定专项法规细则,加大对教育培训类广告的审查与监管,明确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发布平台等各方的责任。“校外培训乱象,是很难治理的痼疾,也是迫在眉睫的‘急症’。唯有各方共同努力,回归教育的本质与初心,校外培训市场才能规范有序、风清气正,真正成为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
来源:《留学》杂志。资料参考教育部网站、新华社、中国基金报、财经网、人民日报、半月谈等。

记者:屈琦
监制:
李璨
责任编辑:张影
政策解读 | @“XX学院”:你可能违法了!
“最新通知”“新政”“名师”“名校”……这些词不能乱用了!
《留学》杂志总第172期 | 教育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大学视角引领基础教育,北外国际的秘诀是什么?
《留学》一周资讯(5.17-5.23)
各国政策 | 签证更新不要忙,新政策已出炉!
吾辈当奋进!袁隆平对青年的寄语
入境政策再更新,留学生回国之路漫漫
《留学》快讯国际版
新东方《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发布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WeChat:13716319877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