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的本质,是国内与国际的双向互动: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模式引入国内,培养更多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看,北外的“国内大厦”与“国际大厦”遥相呼应,正是这一双向互动的写照,颇有“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意趣蕴于其中。
本文首发于《留学》2021年第09期(总第172期)
记者 | 汝元昕
编辑 | 刘薇禛平
供图 | 范晓虹

2021年春天,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教学楼落成,名为“国内大厦”,与校内原有的“国际大厦”距离数十米,相互呼应。一时间,“国内大厦”的名称引发师生和校友的热 议。
有人戏称,国内大厦和国际大厦之间的便利店可以叫“免税店”,中间的道路可以叫“一带一路”,校医院的医生则可称为“无国界医生”。还有人说,“在北外,从国内到国际,只需要60步。”
就教育领域而言,从国内到国际,到底要走多少步?为推动这一跨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基础教育国际化探索,正确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怀揣着这些问题,《留学》记者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简称“北外国际”)总经理范晓虹。
作为国际教育亲历者,范晓虹讲述了自己与国际教育结缘的人生故事,抒发了对于国际教育的见解与感悟,亦分享了北外国际独特的办学探索之 路。
梦回20世纪90年代
属于留学的“峥嵘岁月”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间,出国留学热潮汹涌,中国的国际教育以燎原之势发展。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范晓虹,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她的人生成长道路,亦与国际教育的发展脉络相互交织。
范晓虹是工科出身。1994年,她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本科毕业,来到首都钢铁公司电机厂研究所,成为一名工程师。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速,国营大厂的角色发生改变,“铁饭碗”的工作已不再成为年轻人争相追逐的首选。
在首钢工作两年后,范晓虹选择了离开,追寻另一方新天地。据她回忆,在她离开的那一年以及之后的两三年内,与她同年到达首钢的大学生中,很多人都离开了。那时,离开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选择了考研,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以此改变人生道路。
1996年,范晓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开始攻读MBA。在人民大学学习的岁月,给范晓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让她最为感慨的是,当时身边的同学大多是“奔着出国留学去的”。“我那时发现,我离开首钢,是为了去一个更好的大学;而在这个更好的大学里,学生们的目标都是去往国外更好的大学深造。”
90年代,中国自费留学事业如火如荼地发展,留学开始牵动千家万户。来到人民大学后,范晓虹发现,出国深造在年轻人中蔚然成风,这也点燃了她心中出国留学的心愿。
自托福考试1981年进入中国,参考人数急速上升。数据显示,北京1981年参加托福的人数为285人,1985年上涨至8000人,1986年达到18000人。到了90年代,为报考托福,人们甚至需要通宵排长队。
1993年,新东方学校在北京中关村创立。1997年,新东方总部迁至中关村礼堂,“百人大课”的黄金时代开启。在300人的礼堂里,500余名学生一起听讲,这一度成为北京城的“奇观”。
范晓虹亲身经历了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岁月。“印象很深的是,那是夏天的时候,我去上托福课,在中关村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一个大礼堂里,有一个大舞台式的讲台,两侧是卫生间。每节大课后中间休息时,上洗手间排队都排不上。礼堂里非常热,大风扇吹着,都不管用。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大家的热情非常高涨。”
当年,二十来岁的范晓虹怀抱着对未来的憧憬,规划着自己出国留学的道路。然而,1998年,父亲忽然患疾,一切的计划因此全部取消。这段短暂的留学准备经历,成为了一份被珍藏的回忆。
即使那时与留学梦想擦肩而过,范晓虹和国际教育的缘分,才刚刚开始缔结。
2020年12月网易教育金翼奖颁奖典礼主旨演讲
结缘北外二十载
投身国际教育理想
1999年,范晓虹从人民大学毕业,就职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年创办并主管,是大学下属的重要产业。自此,范晓虹正式参加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工作。谈及结缘的过程,她笑称其中充满了“巧遇”。“我那时没有想到,自己在公交一站地外就找到了一家工作单位。”
从人大到北外,距离不到2公里。从“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到“共和国外交官的摇篮”,教育的力量也在这短短的2公里中传递与延续。对范晓虹来说,在人大接受的教育,为她日后的工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而投身北外,则意味着外语与国际化教学的人生探索拉开了帷幕。
2001年,范晓虹担任外研社社长助理,正式进入社领导班子;2007年,她开始担任副社长。在外研社工作期间,她参与并领导众多创新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市场与管理经验。22年来,范晓虹见证了外研社的飞速发展与战略转型。“我刚到外研社的时候,全社员工加起来大概只有300人,而现在已经有将近4000人;当年外研社的图书发行码洋大概有3亿元,而如今已经有30亿~40亿元。”
如今,外研社大厦与北外国际大厦相互连接、浑然一体,同属北外西校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研社与北外国际,亦分享了“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9号”这个相同的地址。从本质上讲,外研社与北外国际皆依托于北外丰沃的文化土壤,继承了同根同源的“北外DNA”。
北外国际最初的文化萌芽,要从2008年说起。那一年,作为外研社副社长的范晓虹,结识了时任北外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曹文。这两位如今是北外国际的掌舵人,她们之间的合作正是在那时开启的。
2008年,外研社按照大学指示,全资回购了北京世纪盈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将其更名为“北外在线”。作为对北外网络教育学院提供技术支持的独家服务供应商,北外在线成为范晓虹和曹文搭档与协作的最初平 台。
2010年7月,在范晓虹和曹文的牵头下,“北外青少英语”(后更名为“E Plus北外壹佳英语”)在海淀区成立了第一家万柳校区。这一全新品牌聚焦于K-12领域的国际素养教育,其诞生也意味着北外国际最初业务雏形的出 现。
2014年5月28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正式成立,范晓虹担任总经理。北外国际——这艘国际教育领域的巨轮,正式扬帆起航。范晓虹作为掌舵人,向《留学》记者铺陈开来一幅宏大而层次分明的“航海 图”。
这艘巨轮如何行进,又将驶向何方?在远方的彼岸,等待着这些探索者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教育“乌托邦”或“桃花源”?对此,范晓虹分享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2020年11月北外国际第七届校长圆桌对话
以大学视角
引领基础教育创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直属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外语和国际特色办学。它依托北外深厚的语言教育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文化,致力于以大学视角和国际视野,引领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创新。
在7年的发展历程中,北外国际围绕青少英语、国际教育、教育合作三大业务板块,形成了双品牌双线的业务布局。
课外线主打“E Plus北外壹佳”品牌。其中,壹佳英语以英语教学为切入点,开展国际素养教育,涵盖语言、学术和人文素养,致力于帮助孩子实现全面成长。壹佳学游则着力于设计研学项目,结合国内外研学资源,为孩子提供教育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特色教育,旨在帮助孩子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动力和潜能。
此外,壹佳学堂专注于中华文化,提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其教学以文字、音韵为基础,其课程涵盖由蒙学、经学、史学以及诸子百家著作,结合诗词古文创作、书法等技艺习练、行为礼仪养成,帮助孩子实现文化提升、品格提升。
当前,“E Plus”品牌业务正在飞速发展。截至目前,壹佳英语已在全国20个城市已开设了60个校区,累计服务学生超过10万名。范晓虹表示,希望在未来,北外壹佳在课外辅导的赛道上,可以继续扩张与进步。
课内线主打“UNIPLUS北外国际”的品牌,专注于对全日制学校提供外语特色和国际化教育的办学支持。合作方包括北外附校和北外国际外语特色实验学校。北外国际根据合作学校的实际需求,提供外语和国际特色发展战略、外语课程设计、外语教学支持、外语教师培训与评估、学生外语水平评价、外语师资派遣、外语科研指导、国际合作、国际外语考试、国内外研学游学、出国留学等多项服务。
2020年,北外国际推出了对合作的全日制学校提供的“4D支持服务体系”,涵盖领导与管理、课程与教学、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而在其背后做支撑的则是“国际化特色教育五大认证体系”,即学生认证体系、教师发展认证体系、考务人员认证体系、升学规划师发展认证体系、国际化学校发展认证体系。通过体系的建设和优化,北外国际对合作院校提供更科学、强有力的办学支持,将外语和国际化教育的“北外DNA”传递到全国大江南北,注入万千孩子的成长与受教育过程 中。
除此之外,北外国际还开设了国际课程中心,引进欧美高中课程体系,打造本土与国际相融合的特色国际教育课程,并提供考试培训、升学规划等服务,为学生提供走向全球优质教育的直通车。北外国际的多语种项目中心则与德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大学合作,满足学生多样化留学选择的需要。
2020年12月北外网院20周年
传承北外基因
学术引领是核心竞争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101种外国语言课程,是众多中国学子心目中学习外语的殿堂级院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以外语为工具,研习世界文化,收获多元文化视角与国际视野,已经成为学生成长的必然途径。
北外国际秉承大学的国际化基因,着眼于基础教育领域,让这份理念从更低龄的阶段开始,改变与塑造孩子的人生。这正印证了北外国际成立之初的使命:“走出大学的围墙,与有需要的人、在有需要的地方共享北外国际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如今,教育对外开放潮流下,国际教育机构层出迭起、各具特色。与其他机构相比,“北外DNA”无疑是北外国际的核心竞争力。在范晓虹看来,“北外”并不仅是一张标签,而是深入内里,真正渗透进了北外国际的工作与产品中。
“首先,自北外国际成立以来,大学在政策层面一直为我们提供支持,也会具体指导我们的工作,这些指示是温暖、具体的,也很见效;其次,北外国际强调学术引领,我们进行的学术科研项目,往往和大学联动;此外,在教学、教研方面,我们会邀请北外的老师、教授、院长来做顾问,这样的‘顾问’并不是一个虚衔,他们是投入了大量工作在其中的。”范晓虹说道。
北外于1941年诞生于延安,2021年将迎来八十周年校庆;北外国际成立于2014年,也即将“年满七岁”。北外国际在北外的文化积淀上孕育成长,与其血脉相连,如今,它已颇具规模,具备了反哺大学的能力。
外界关切最多的问题,往往是“北外给北外国际带来了什么”,实际上,从某种角度看,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面对《留学》记者“北外国际给北外带来了什么”的提问,范晓虹戏称是“名利双收”。
“名”指的是美誉。北外国际将北外的特色从高等教育层面延伸至基础教育领域,形成完整的教育生态链条,让更多孩子更早地认知北外、感受北外教育,并从中收获伴随一生的裨益。
“利”则指的是经济上的反哺。据范晓虹介绍,大学的资金来源,除了财政拨款和捐赠外,校属企业的收益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北外国际的收入一部分上缴给了大学,为大学的校园建设、教研工作作出了贡献。
范晓虹告诉《留学》记者,在未来几年内,北外国际仍将坚持K-12的整体定位不变、课内外两条线的架构不变。与此同时,集团将对产品体系继续进行规范、梳理、拔高。“我们将在英语这条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语种特色;此外,我们还将借助技术手段,以数字化赋能未来发展,提升管理效率,接入数字化业务,增强在线交付能力。这些都是重点规划的方向。”
从国内到国际
打造教育“双循环”
教育,要对外开放,要与国际接轨,这是所有教育从业者的共识。在强调“国际”的同时,“国内”的角色亦不可忽视。
国际教育的本质,是国内与国际的双向互动: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模式引入国内,培养更多孩子成为国际化人才。从这个意义上看,北外的“国内大厦”与“国际大厦”遥相呼应,正是这一双向互动的写照,颇有“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意趣蕴于其中。
“在北外,从国内到国际,只需要60步。”而在现实中,教育要实现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在这条路上,无数人正风雨兼程、上下求索。
从20世纪90年代自费留学热兴起,到如今国际教育发展愈发炽烈,范晓虹见证了这段历史的变迁。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只有2.37万人,2004年度为11.47万人,2008年度达到17.98万人,2011年度升至33.97万人,2015年度为52.37万人,2017年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60.84万人,2019年度则突破了70万大关,达70.35万 人。
在“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方针指引下,留学事业一路高歌猛进。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教育交流之路亦陷入晦暗不明的阴霾中。
从“国内”到“国际”的这条路上,一时间荆棘丛生,障碍重重。“我们还要不要走出去?”“还能不能留学?”这样的疑问和犹豫,困扰着很多家庭。与众多教育同仁一样,范晓虹坚信,封闭是暂时的,开放是永恒的。她表示,疫情对国际教育造成的冲击,只是整体上升发展过程中的短暂波动。“抛开阶段性的震荡,未来仍然会回稳。中国家庭的教育选择日益多样化,留学和国际教育事业一定会持续稳定发展。”
2020年,与大多数国际教育机构一样,北外国际的业务受到明显影响,出现学生流失、收益下滑等问题。面临挑战,集团亦积极采取了线上转型,强化OMO模式的实践。这种催化与倒逼,对行业带来了革新。
“我坚定地认为,K-12领域的线下教学未来永远不会消失,但不能因此就拒绝线上的赋能。”范晓虹告诉《留学》记者,“现在行业内总的来说有线上和OMO两个赛道,已经没有纯线下机构了。我们天生是一个线下机构,线下是我们的强项。但是对一个组织来说,强项往往会成为一种禁锢。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要大力推进线上的发展,这是坚决不动摇的。”
扎根国内,放眼国际。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循环互动,不会因疫情的变故而止息。这样的循环背后,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追求多样化优质教育的渴求在做支撑。
“国内”是此岸,“国际”是彼岸,中间相隔的海洋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在这片海洋上,国际教育从业者们有的划动舟楫,摆渡莘莘学子;有的远瞩高瞻,设计跨海大桥。
“从国内到国际,究竟要走多少步?不是60步,不是600步,也不止6000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从充满希望的角度看,其间距离正在逐渐缩小。”范晓虹如是 说。
 来源:《留学》杂志172期。

记者:屈琦
监制:
李璨
责任编辑:张影
各国政策 | 签证更新不要忙,新政策已出炉!
《留学》一周资讯(5.17-5.23)
吾辈当奋进!袁隆平对青年的寄语
入境政策再更新,留学生回国之路漫漫
《留学》快讯国际版
新东方《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发布
各国文化 | 被人叫做“傻瓜”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Start ditching face masks now
扫描二维码
关注
【留学事务所】
微信公众平台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留学杂志↓↓↓

联系我们
读者热线:400-803-1977
商务合作WeChat:13716319877
关注留学行业最新消息
客观深入报道行业事件
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
想你所想 为你而来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