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地铁上撸代码

2015年到2016年,王鸿勇刚回国创业。他每天从上海大学的住所出发,搭乘2个小时的地铁,然后再打车,才能到达办公室所在地。为了不耽误时间,在地铁上王鸿勇也会掏出笔记本电脑写代码。
王鸿勇和其他两位合伙人,以1万多的租金租下佘山一栋别墅,作为初创团队的办公地点。租在这里有几个原因,一是安静,二是便宜。公司三个合伙人各自住城市的一角,这里离大家距离都差不多。
王鸿勇2015年从德国回到上海,与大学同学沈显兵和董成一起合伙,做股票的程序化交易。
他在大学时和沈显兵、董成经常一起玩游戏、打篮球。王鸿勇回国时,沈显兵已经创业成功过一次。董成在一级市场挺有经验。三位小伙伴一拍即合,想把事情做起来。“我们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谁能解决听谁的”。他说。
王鸿勇对股票投资的兴趣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上大学的他用零花钱炒股票,打过涨停板,跟着游资炒过题材,也读过一些技术分析的书,但“总体没怎么赚到钱”。
王鸿勇1986年出生,本科就读于中科大,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前往德国做博士后研究。在德国,他开始写代码做期货交易策略。刚开始一两个月,收益能到20%-30%,后来收益慢慢往下走。2015年下半年,王鸿勇回国参加大学同学的饭局,几个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创业做量化投资。
“启林投资”的名称来源于《左传》中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用以形容创业之艰辛。最开始王鸿勇和两位合伙人的想法很简单,先把自己的钱交易起来。他和两个小伙伴凑了500万,又找银行借了1500万元。
他当时对模型产生的Alpha颇有自信,因为更早期拿自己的钱交易,每个月能有10%左右的Alpha超额收益。2016年他们在股指期货贴水有20多点时开始建仓,并以股指期货进行对冲。
2016年4月、5月,大盘一波猛涨后,投资者看好后市,股指贴水从30多点收敛到10点不到。不到一个月,王鸿勇的产品净值回撤了4个点。他和小伙伴的本金一下亏了30%-40%。产品设立的0.9的预警线很快被触及,王鸿勇只能半仓运行。直到净值回到1,才重新加仓。
模型短期虽然有Alpha,但是覆盖不了贴水的损失。刚开始发行产品,就遇到比较大的回撤,这让他和合伙人对风险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后来这个产品扣除掉利息,王鸿勇和合伙人赚了20%多。跟同类的市场中性产品比,结果还是不错的。他发现其实当时很多其他的基金经理并不做对冲,或者放多头敞口。“我们是傻傻的,完全做对冲,还在很高的贴水下去建仓”。
他说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对模型自信。另一方面,前几年财富市场出于对“绝对收益”的偏好,青睐Alpha策略的中性产品。中性策略就需要对冲,这就意味着基金经理没赚到股市上涨的Beta。
据我了解,2019、2020这两年,同样是Alpha因子选股、但是不做对冲的指数增强策略,业绩就很亮眼,基金经理也跟着大赚。我想这也是王鸿勇说自己“傻傻”的原因。
王鸿勇在启林投资办公室接受交易门采访
02
从零到百亿
到了2017年,王鸿勇感觉自己的模型更加成熟,市场贴水下降,对冲成本得到控制,配资也变得便宜。他们又发了第二个产品,赚得70%-80%收益。有了两次成功的尝试,三人对自己的模型更加自信。2017年年底,公司拿到了私募牌照,管理规模也稳步向上。
2018年7月,启林投资成功进入招商银行白名单,成为业界极少数不满一年即通过招行审核的私募管理人之一。
公司在迅速成长,团队开始招兵买马,王鸿勇开始着手搭建专业的量化策略流水线开发平台,进行因子开发。他也鼓励公司的实习生参与策略开发,并进行打分激励。做得好的实习生一个月能赚一两万。
2019年上半年,启林的策略表现很好,管理规模增长很快,到达了30-40亿元。到了下半年,市场成交量下降,传统的多因子策略遇到挑战。压力之下,王鸿勇开始加快策略转型升级。他带团队展开了机器学习算法的研究,早期主要运用于因子组合。2019年下半年,他们开始用机器学习做因子开发和融合,实现了策略的迭代升级。
“AI领域在量化的应用是国内顶尖机构乃至华尔街这几年的大趋势,多因子模型的不足在于:基于同样的数据,你能找到的因子别人迟早会找到。而利用机器学习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策略同质化的问题。”王鸿勇说。
他不仅肩负着对员工沉甸甸的责任,还有来自客户的重托。2019年净值暂时下跌,有客户问他能不能不亏钱赎回。那时王鸿勇跟客户沟通说,量价的策略往往受益于市场流动性和波动率,希望大家能等到1季度,春节后的行情来了再看看。其实他心里很不好受,亏客户的钱比亏自己的钱压力大多了。
后来大部分客户都待到了1季度。但有趣的是,等到净值回到1,他们就迫不及待赎回了,后面一大波的涨幅他们都没有赚到。王鸿勇忍不住感叹,如果投资人能克服“人性”弱点,稍微耐心一些,其实可以不用错失盈利大头。
启林投资的会议室以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
03
市场在找我们要规模
2021年春天,我在上海浦西四川北路附近的启林投资总部见到王鸿勇。早就听说他是科班出生的物理学家,不过他聊起天来倒是十分轻松惬意,并无想象中科学家的古板。他穿着休闲服,从早期在高校的科研经历聊到回国创业,还聊了他喜爱的德州扑克和狼人杀。
从三个人的小团队到现在成为70多人,管理规模百亿的量化私募,王鸿勇认为自己团队一直处于不断创业、不断试错的状态。公司的人力和资源也不断往投研上在堆。盈利状况稍微好一点,就会增加数据和人力的投入。
有了更多的“子弹”,他就带着团队做多品类的扩张,期货期权交易、高频等领域都在尝试。他告诉我这些尝试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我们在对一个东西认知不清的情况下,光想花钱就落地一个时期,其实是有难度的。”
策略研发考验灵感和智商。王鸿勇学物理出身,注重自上而下的逻辑论证,喜欢从顶层把方法论的问题先想清楚。另外,他从小喜爱阅读,能比较快把一本书的关键信息掌握。这些在过去科研工作中形成的范式都让他如今的投研工作大大受益。
过去几年在投研上的付出,让王鸿勇赢得了投资人的认可。2021年1季度,启林投资管理规模正式突破百亿。对这一里程碑,王鸿勇显得非常平静。他说内心丝毫没有“波澜”,因为研究带给他的乐趣,远大于规模的增长。
“我是相对来说比较保守的。我如果能管300亿,我会说200亿,其实是市场在问我们要规模。”
04
让公司活得越久越好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王鸿勇和两位合伙人研究了国外优秀量化私募,他们思考怎样把公司体系搭建地更完善,让员工在短期和长期都能得到合理激励。
“比如同样是应届生,加入我们和另外一家私募,他用多长时间能上手,怎么发挥他的最大能力点,怎样降低他做其他重复工作的时间。我们在每个点上做得更好,就会比别人有优势。”
过去几年,量化行业的高速发展吸引来了资金和大量人才涌入。王鸿勇也观察到,许多新人心态比较浮躁,容易高估自己,认为自己一年能挣几百上千万,很快就能财务自由。在这样的心态下,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很脆弱。
王鸿勇在最初进入量化行业时,也曾经觉得自己的“策略很厉害,理念很先进,代码很值钱”。然而现在经历多了,认知则有所不同。
他告诉我,过去三五年,可能个人英雄主义在量化行业还行之有效。一个人就能搞定从数据到策略和交易全过程,但随着行业深化发展,对于量化的每个环节精细化要求的提升,单独依赖个人力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团队作战”也是启林内部非常强调和看重的一点。
前阵子,一位我和王鸿勇的共同朋友发朋友圈,说坐地铁撞到王鸿勇,忍不住感叹这位百亿私募创始人的低调。
我跟王鸿勇说起这个细节。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大佬”似乎应该过得更浮夸。王鸿勇没有买车,天天坐地铁出行,生活饮食着装都很简单,看上去只是普通的IT男。房子是前几年买的,也没有换房的想法。总之,就是很不像“大佬”。
他同意芒格的说法,“追求的物质享受透支了你很多东西。上去了就下不来了。”因此,物质上的享受从来不是他的追求。看到公司欣欣向荣,给他内心带来的成就感远大于拥有一辆豪车。
自己虽然简朴,对优秀的员工却不抠门。在我国百亿规模的量化私募中,启林投资是为数不多向员工开放合伙人通道的公司。如果员工要离职,王鸿勇首先会反省,是不是自己待遇给的不到位。
他鼓励那些更资深的员工去带团队,在公司内部尽最大可能延长职业周期。启林的文化强调“诚信、创新、协作、共赢”,王鸿勇说要共赢,必须让员工安心,因此他会把对员工的承诺都落实在纸面,不让这些口号流于形式。
“我们的想法是让公司活得越久越好”。他说。
更多阅读
裘慧明:跟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博弈
孙敏:从量子计算到量化交易
“不死鸟”李骧:赚到钱,才有资格谈“意义”
加入我们,玩这个金钱游戏
“量化边缘人”陆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