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有一天老了,
也可以是很酷的老太太
作者:苏苏
生于江南,在北京读了4年书
来上海12年
做过6年记者,也做过全职妈妈
喜欢阅读、写作和捯饬家里
曾经是坚定的一胎主义者
目前大女儿4岁,老二孕育中
作为一个专门种草的小号,今天跟大家分享两本跟老人有关的绘本——《花婆婆》和《艾玛画画》。
两个绘本的图画作者都是芭芭拉·库尼(1917-2000),她是美国非常知名的图画书画家,是我“奶奶辈”的人物了。她从1940年代开始,一共创作了100多本图画书。
我比较容易被女性作家/画家的作品吸引,以女性为主题的故事就更是如此了。女性的细腻,看东西的视角,更能让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01 《花婆婆》
这本书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她姨婆——艾莉丝的成长故事。
小时候的艾莉丝,成年后被称为卢菲丝小姐,为什么最终成了花婆婆呢?
小时候,住在海边的艾莉丝很羡慕搭乘大船来到美国的爷爷,希望长大后能像他一样,一是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二是老了就住在海边。
爷爷告诉她,这些愿望很好,但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那就是“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长大后,艾莉丝远离了海边的家乡,在一所图书馆工作。
工作之余,她会怀念热带岛屿的气息。也许在工作了许多年之后,此时的卢菲丝小姐决定出发了。
她在热带小岛留下了足迹和友情,又去了雪山、沙漠、东方……有一次,卢菲丝在骑骆驼的时候摔了下来,背部受了伤。想着既然已经游历四方,那接下来就去定居海边吧!
在海边的小屋,她开辟了花园,播撒了种子。
卢菲丝小姐想起了爷爷的叮嘱。
这个世界已经够美了,还能做点什么让它更美呢?
来到海边的第二年,她背部的旧伤复发,躺了很长时间,不经意间,看到卧室窗外去年撒下的种子已经开花,是蓝色、紫色和粉红色的鲁冰花。
这时候,卢菲丝小姐的头发已经花白了。
又是一年春天,卢菲丝小姐终于能下床了,她走到户外,在家附近的山坡上看到了大片的鲁冰花。
她很惊喜,猜测是风和小鸟,把她花园里的种子带到了山上。
她心里有了一个主意。
回家后,她写信订购了一大包种子,整个夏天,她都在散步的时候撒种。
乡邻不理解她的行为,叫她“又老又疯的怪婆婆”。可是她毫不在意,撒种的时候总是高高兴兴的,连曾经受伤的背都不痛了!
又过了一年。
春天到了,去年夏天撒下的种子,同时开出了蓝色的、紫色的和粉红色的鲁冰花!
卢菲丝小姐很满意。
讲述故事的小女孩说,姨婆现在很老了,还在坚持种花。
现在,大家可不再喊她怪婆婆啦,而是喊她“花婆婆”。
小姑娘也像花婆婆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那样,会去姨婆家里听她讲那些远方的故事,并像姨婆小时候发愿一样,期待着长大后能去很远的地方旅行,老了来海边定居。
花婆婆叮嘱她,要记得做第三件事……
对了,小女孩的名字,也叫艾莉丝。
真是一个关于传承美好的故事。
这本绘本特别打动我的地方,就是老人家把毕生的人生智慧,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孩子,好像看到世界存在的意义,繁衍生息的意义,就在炉火旁悄然地发生着。
我会想到小时候和奶奶睡一个房间,睡前很喜欢听她讲以前的故事,也是我最早的近现代史启蒙了。
02 芭芭拉·库尼
《花婆婆》的作者芭芭拉·库尼,成为画家有一定的家学渊源。

芭芭拉·库尼
她的曾祖父是艺术家,从德国移民到纽约曼哈顿。(花婆婆艾莉丝的爷爷也是艺术家,会雕刻和画画。)
她的母亲是油画和水彩画家,很鼓励她画画。
库尼曾表示:“我有许多接近绘画材料的机会,加上妈妈一步步地教导,还有她性格中对于艺术的执著影响了我。”
她和杰弗里·乔瑟(Geoffrey Chaucer)合作的《金嗓子和狐狸》(Chanticleer and the Fox)、和唐纳德·霍尔(Donald Hall)合作的《赶牛车的人》(Ox-Cart Man)分别获得了获得了1959年和1980年的凯迪克奖金奖。
而《花婆婆》是库尼在1980年代,已经进入迟暮之年的创作了。
当时她已经成名,想要寻求一些变化,不再为别人的故事画插画,而是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花婆婆》就是她的自传式图画书,她曾说过,这本书也许是最贴近她心灵的作品,也是她最喜欢的代表作之一。
库尼结过两次婚,第二次婚后搬到了缅因州一个靠海的地方,住在一幢建于19世纪、新英格兰风格的大房子里,直到2000年3月14日逝世。
这与花婆婆的经历也很吻合。

之前小土还采访过这本书的中文翻译者方素珍(专访花婆婆方素珍:“阅读是累积,不是奇迹”)。方老师因为翻译了这本书,加上本身在推广儿童阅读上的成就,被读者誉为“花婆婆”。
的确啊,传播绘本文化,无疑也是播撒美丽。
03 《艾玛画画》
《艾玛画画》也是库尼1980年代的作品,是和作家温迪·凯塞尔曼合作的。
这本书源于真人真事——80多岁的艺术家艾玛·斯特恩。
她从晚年才开始绘画,却有着极高的创作激情,画了400多幅作品,故事由此诞生:
艾玛快要过72岁生日了。
她平时独居,后辈们有时会来看望她,但大部分时候还是很寂寞的。不过呢,艾玛有自己的乐趣,她喜欢花,也擅长做甜点,还养了一直猫咪。
“她喜欢各种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她爱看积雪爬上门前的台阶。她爱坐下来让思念飘过山的另一边,她在那边的小村庄里长大。”
读到这里我都不禁开始想象自己老了之后,会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太太。
独居生活,吸引我继续看下去。
孩子们却觉得,她果然老了,不过他们还是很有孝心,选择送了一幅山边小村庄的画,作为艾玛的72岁生日礼物。
这幅画很好看,但艾玛觉得,它根本不是自己记忆中的样子。
她想了又想,终于行动起来,去商店买了颜料、画笔和画架,按照记忆中样子,将那个小村庄画了出来,取代了孩子们的礼物,挂上墙。
哇,了不起,超有行动力的老太太。
每当孩子们来访,艾玛会换上他们送的画,等他们走了,再换回来。就一回,她忘了换。
饭桌上,小孙子发现了这个小秘密,大家都开始盯着画看。艾玛承认说:“是我画的。”大家都吃惊得叫起来,艾玛似乎有些不好意思,想把画摘下来塞进柜子里。
但孩子们阻止了她,肯定了这幅画很好看,希望她可以多画一些。
从此,艾玛开始画个不停了。画那些她所热爱的,看起来简单的事物。她最爱的山那边的小村庄,则是画了一幅又一幅。
独居的艾玛现在要时不时接待一些来看画的朋友了。
即便他们离开后,艾玛也不再感到孤单了,因为她每天都在窗户边画画……
芭芭拉·库尼有个特点是喜欢严谨的考证。
她亲自走访了艾玛·斯特恩位于德国的家乡萨尔布鲁肯,又去巴黎见了艾玛的女儿,并临摹了艾玛的画作。书里艾玛的绘画作品,都是库尼临摹原作的结果。
库尼画这个故事时是60多岁,她很能深刻体会艾玛的心境。
就像图书编辑写的那样:
艾玛的出场表现出她爱花,因为她以花接待亲人。她懂得欣赏“美”和“生命”,享受它们带来的乐趣。
她站在树上的画面,显示了她的童心和慈善,令人觉得有趣又可亲;一身黑的她稳稳站在绿底白点的画面中央,轻松中仍是一贯沉稳的气质。
房子里有温暖的色调,但她和孩子们的空间距离似乎暗示着一种心理距离。窗前赏雪的单纯画面,呼应她简单、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她是旁观者,温和优雅地接受身边的一切。
我也喜欢那些简单美好的东西。
没有孩子之前,我很喜欢做布艺手工,现在的确没有这种大块安静的时间了。
一直很羡慕会画画的人,这阵子还心痒痒的想学英文花体字。但都是脑海里的想法罢了。
对我自己来说,《艾玛画画》本身就是个激励人心的例子
子女和配偶都会离开,自己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却能让人焕发生机,老去不必然意味着孤苦。
对孩子来说,我不知道她读到的是什么,也许只是喜欢艾玛漂亮的画或是那只大橘猫,也许她能逐渐明白,老人家也可以有不同的姿态,打破刻板印象。
04 写在最后
在《艾玛画画》里有一个细节,发现艾玛画作的小孙子,正是故事开头与她拥抱的那个孩子。有时候,孩子能更好地“看见”老人。
《花婆婆》里,祖孙之间总是能传达很多的信息,小艾莉丝们都是被自己的祖辈深深影响了。
那些在老人膝盖上的谈话,子孙绕膝的感觉,就像库尼的笔触一样,好像有壁炉的光,色调都是暖暖的。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一书里面说道:
老人与孩子有着不可思议的亲近性。孩子来自另一个世界,而老人马上就要去另一个世界了。两者都与另一个世界相近,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在青年和壮年忙着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时,老人和孩子被这种不可思议的亲近性连接在一起,互相庇护,彼此共鸣。
可能在我们这些中年人眼里,老人只是来小家庭帮忙的副手,也是制造“隔代养育”问题的症结。
但在孩子的眼睛里,老人是家庭的重要成员,是爹妈不在场时的养育者、陪伴者,是充满了故事的宝藏,甚至,是最有可能在他们心中播撒生命教育种子的人,是非常非常珍贵的。
全文完

PS之前写过德国童书女作家罗特劳特·苏珊娜·贝尔纳的《四季时光》(最容易被“不会读”耽误的书),之后还会专门写一篇日本的林明子,敬请期待。
 历史文章 
虽然这个小号时间不长,但我们也推送了不少好文章了:
最近《东方娃娃》杂志正在开团,大家可以看看。

开团|0-7岁,迟到的《东方娃娃》杂志开团了

小号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绘本,不一定会开团,希望大家喜欢。

这里有一群因为读书、工作、结婚、生活来到魔都的新上海人。
这个小号分享我们有烟火气的生活。
不管生活在哪里,身边总要有个能聊得来的人,关注这里,就可以~~
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对你影响深远的老人家?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