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统训练,如果有接触过早教课,估计都不会陌生。市面上不少早教机构,当你带孩子去上过体验课后,经常会对孩子进行评估,然后跟家长说孩子感统失调需要进行感统训练来改善。
那感统失调究竟是什么呢?是否有必要特别去进行感统训练呢?今天就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什么是感统失调?
我们先来看看感统的由来。感统的全称是感觉统合,感统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家艾尔丝博士创立的。
创始人艾尔丝认为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视、听、嗅、触、味觉和运动平衡能力等等)输入组合起来,经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的知觉,并作出反应。个体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接触顺利。
而感觉统合失调指的是个体的某一感觉系统、感觉系统之间、感觉系统与运动系统之间等的信息组织与整合不协调,导致信息统合过程发生异常,脑和身体不能协调发展。
感统失调一说仍有待确认
其实感统理论从1972年创立至今,只有四十多年时间,可以说是一门很年轻的理论。
对于感统理论,美国儿科学会(AAP)认为:
  • 目前尚不清楚有发育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是否真的如感统理论宣称的那样存在统合“障碍”;
  • 感统理论认为的“感统失调”儿童,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患者,比如自闭症、多动症、发育协调障碍、儿童焦虑症;
  • 而感统训练的疗效,目前无法确定。
另外,感统失调也并未被收纳进入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同时美国、中国的残疾人分类中,也没有“感觉统合失调”这一类别。
所以综合来讲,感统失调目前还是一个有待确定的说法,并未得到国际上相关专家的统一认可,也还没有明确的医学临床诊断把感统失调归为疾病。
我的宝宝真的感统失调吗?
然而,当感统失调来到中国后,大大小小的早教机构就如获至宝,多了一个让家长为早教课买单的利器。
其中好一点的早教机构,只是利用感统训练里面的一些项目来设计早教课程,包装成全脑开发感统训练课、潜能开发感统课程等等,来吸引家长报课。
但是有一些机构则利用恐惧营销的手法,在宝宝上完一次体验课后,就给宝宝做出评估,将宝宝的“问题”放大,给家长制造焦虑以诱导买课。因为感统失调涉及脑与行为之间的协调性,因此基本上孩子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都能扯到跟感统失调有关。
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定、平衡力差、不愿荡秋千等,早教老师可能会判断孩子前庭系统失调;胆小、害怕陌生环境、害怕身体接触等,可能存在触觉失调问题;精细动作差、容易摔倒、方向感差等,可能是本体觉整合失调。
其实在国外,虽然人家认为感统失调还有待确定,但一个宝宝要被断定为感统失调,是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的筛查和全面评估的。
比如美国的专业职能治疗师,要评估感统失调一般会涉及:精细动作与粗大动作的发展程度、视觉动作统合、视觉辨别、神经肌肉控制、对于感觉刺激的回应、双侧协调、动作执行等。
而且评估人员除了职能治疗师,还会根据孩子的需求加入不同的评估人员,包括听力专家、语言治疗师、儿科医生、心理医生、社工等。
但反观我们国内呢,很多时候早教老师只是通过简单的观察、填评测表,就得出宝宝感统失调的结论,对感统失调的判断是不严谨、不专业的。更别说不少早教老师也只是经过简单的培训,并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
因此,对于由这些早教老师所评估出来的感统失调,大家不用轻易听信而产生焦虑。
宝宝的行为不能简单归因成感统失调
实际上,上述被早教机构判定为感统失调的行为,其原因是多样、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感统失调。
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排除多动症、自闭症的原因外,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孩子的能力还没有达到长期专注于一件事的水平,对于2-3岁宝宝来说,显得活跃、冲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都是很自然的事。另外环境压力大、睡眠不好、神经系统递质分泌不足、营养上缺乏维生素B1或锌等等,也会出现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情况。
还有比较普遍的胆小问题,像不敢荡秋千、走较高的平衡木等,也并不能单纯用感统失调来断定。
人脑既能产生思维和记忆,也能产生强烈的感觉,也就是情绪,我们最基本的情绪都是能保护我们免受危险伤害的本能。
有些人在进行新鲜或危险的事情时,会获得一种由兴奋带来的陶醉感(有研究认为寻求刺激的人体内的多巴胺水平比较高,多巴胺能令人产生愉悦和兴奋的感觉)。
而另一些人在有风险的情况下会变得焦虑,所以宝宝不喜欢荡秋千可能只是孩子的天性本来就是小心谨慎型,对风险的预判更敏感。
所以,对于一个本身正正常常的宝宝,但却被当做感统失调来治疗,实在是没有必要的。
就像你本身不喜欢坐过山车,人家跟你说这是病,是前庭系统和触觉失调导致胆小不敢冒险、对重力改变过度反应,要治。让你通过各种训练,去驾驭坐过山车这件事,以表明你病治好了,你觉得你会去吗?
那早教的感统课是否无意义?
虽然感统失调是个有待确定的说法,但如果抛开感统失调这个外包装,单单看里面的课程内容,大部分都是对宝宝的成长发育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这些训练本身就是针对宝宝的动作和感官进行发展而设计的内容。例如这些常见的项目:
  • 滑梯、秋千,很多机构都会有的设施,作用是刺激前庭,训练身体协调性。
  • 独木桥,可以走着或爬着过桥,强化平衡、大小肌肉双侧协调,灵活身体运动能力。
  • 滑板车,让孩子俯卧在滑板上,进而滑动,加强前庭和触觉的刺激,提升协调性。
  • 羊角球,坐在球上,双手抓住球上两个小角进行弹跳,提升动作协调性及手部、腿部力量。
  • 隧道,通过爬行提升手、脚、膝、头、脖等协调性。
  • 还有叠积木,或者把有洞洞的小积木用线串起来等等,以锻炼手眼协调、精细动作能力。
可以看到,这些活动内容大多数是以刺激前庭、提高宝宝大动作、肢体协调性、平衡能力,和精细动作等能力设计的,如果早教机构能提供到安全的环境和防护,老师们也会耐心友善地引导,让孩子们快乐地参与这些活动,那其实也是不错的。
但如果早教机构真的把宝宝当成患了感统失调来治,强迫宝宝完成训练指标,就真心不建议去参加了,会让宝宝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家长也多了没必要的焦虑。
.....
总的来说,基于感统失调理论目前还有待确认,而且国内很多早教机构所谓的评估也极不专业和严谨,因此对于这些机构的评估结果,我们需要分外警惕,切忌因这些机构说宝宝感统失调而轻信并产生焦虑。
而对于感统训练这件事,我们则可以持开放的态度,如果觉得宝宝在某些环节需要加强发展,那进行相对应的活动也无妨。
实际上,如果家长本身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上面提到的很多的所谓训练内容,我们在家或者户外场所都可以进行的,不一定要花那么多钱去上早教课
比如用枕头铺一条“独木桥”让宝宝从上面走、多给宝宝抚触按摩、多玩积木、闭上眼触摸物品猜是什么等等,或是带宝宝多户外活动,到处跑跑跳跳、爬墙钻洞,或是玩公园里滑梯秋千等丰富的拓展设施。
其实对于小宝宝们的发展培养,我们需要做好的其实就是一点,就是“玩”,想办法让宝宝多玩,不同方式地玩,开心地玩,通过玩来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以及探索这个世界,再加上家长亲密的陪伴,宝宝其实就不会有什么身心发展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焦虑的了。
.....
更多干货
点击上面文章链接可查看更多干货热文,或在我公众号回复“目录”查看所有文章哦~
笼包粑粑作者简介
中立奶粉评测平台「奶粉123」创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在这里,你能看到商家不会告诉你的内幕和真相,从此不花冤枉钱,选对每一样母婴好物。(公众号名称:笼包粑粑)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