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餐厅为代表的高档中餐馆不仅在美国各地的唐人街涌现,还追随典型的“奋斗者轨迹”,出现在华裔移民家庭定居的近郊住宅区。如今美国华人的家庭收入中位数比美国平均水平高出近30%,拥有高等学位的比例也是其他美国人的两倍以上。中餐厅也终于开始打破“物美价廉”的潜规则,拥有了匹配的身价。
《经济学人·商论》一月刊文章
《蒸蒸日上》
(A bao in every steamer)

在美国美食界拥有忠实拥趸的华裔厨师张鹏亮(Peter Chang)终于在马里兰州的罗克维尔和弗吉尼亚海滩之间开出了一系列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餐厅。所有餐厅中最高级的“Q by Peter Chang”(Q餐厅)位于华盛顿的高档郊区贝塞斯达。两人在Q餐厅用餐,账单很容易上到三位数,是普通中餐的好几倍。和美国许多大城市一样,华盛顿如今也刮起了一股高档中餐的风潮。

这股餐饮潮流背后有两个良性社会趋势在支撑。一方面,美国华裔变得越来越富也越来越自信,另一方面,顾客也在逐渐消除对中餐的刻板印象——即便那些品质较好的门店也应该物美价廉。中餐馆最早随着广东移民于19世纪中叶出现在美国西海岸。1965年改革了移民政策后,其他地区的移民开始涌入,名为“湖南”、“四川”的菜品开始出现。到了90年代,在华裔较多的美国城市,勇于尝新的食客已经可以选择各大菜系的中餐。带有令人上瘾的麻辣味的川菜尤其受欢迎。

过去几十年里,中餐变得日渐标准化。在美国有41,000家中餐馆,数量几乎是麦当劳的三倍。问题是:中餐的价格一直都很低。来自台湾的黄颐铭(Eddie Huang)从餐馆老板转型为作家兼节目主持人,他回忆父亲初到美国开餐馆时一直把价格定得很低,因为“在美国,移民无法以足价卖任何东西。”但实际上,美国人一贯愿意花大价钱在法国或意大利餐厅用餐——虽然掌勺的往往是拉美人,每个城市都有高价日本寿司店和天价西班牙tapas小吃店。

黄颐铭有一个说法是对的:长期以来美国人都觉得中餐应该既便宜又管饱。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 …
… …
↑扫码
下载《经济学人》中英双语App↑


中餐是华人引以为豪的传承,也是在海外经历文化冲击与融合的前线。原文《蒸蒸日上》(A bao in every steamer)已刊登在商论一月刊,欢迎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商论App,双语阅读并聆听原声音频。成为订阅用户更可同步解锁发刊至今的近2000篇往期文章,包括800余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

点击关键字,回顾近期热读
【新年订阅福利】现在订阅全年可享超值福利二选一(价值¥358的商论定制版Moleskine新年笔记本或加入商论英语学习社区),更能优先获得《经济学人·商论》2020年线下活动入场券!
全年订阅福利获取步骤
价值¥358的商论定制版Moleskine新年笔记本 或 加入商论英语学习社区
下载:扫描文末海报中的二维码、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商论官网(www.tegbr.com),均可跳转至Apple App Store下载iOS版本,或直接在官网下载最新安卓版本《经济学人·商论》
订阅:打开《经济学人·商论》App,点击屏幕右上角的“···”菜单图标,点击“订阅”,然后根据屏幕上的提示进行操作
联络:在App内成功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后,关注经济学人商论服务号(economistgbr)- 在后台回复“1”接收福利领取信息;或添加“商论小助理”微信(ecogbr)进入相关服务流程
【新年好礼】订阅年度
即可获赠

价值358元Moleskine新年笔记本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