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中国瓷器上就已经出现了基督教的纹饰。当时主要是来自葡萄牙订制,如前两期所提,在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之前,世界贸易的强国是西班牙跟葡萄牙。随着荷兰本国制瓷工业的起步与发展,17世纪晚期的荷兰代尔夫特的瓷器上也有类似宗教图案设计。

清康熙 青花耶稣受洗图盘
观复博物馆藏
这件青花大盘的纹饰源自《圣经》的插画。描绘的是约翰为年轻的耶稣在河中施洗。洗礼一词来自于希腊词baptizein,意思即“洗”或“洗净”。在新约中,这个词指施洗约翰在约旦河中施的洗,它是一种悔改的记号,同时也是基督教的入教仪式。行礼时,主礼者口诵经文,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将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并赋予“恩宠”和“印号”,使其成为教徒。
15世纪70年代
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1435~1488),
莱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
《基督受洗》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我们熟知的《三字经》开篇便是“人之初 性本善”。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刚出生的孩子就是天真无邪的一张白纸,之后的对与错都是后天的教育环境间接导致的。而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创世之初,人类始祖的亚当与夏娃受到了蛇的诱惑,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从此被逐出乐园。
人类一出生就背负着罪恶,之后犯错的根源是因为我们原本就是罪人,所以要有“洗礼”来宽宥罪人。在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中,婴儿出生后数周内,父母有责任安排他受洗,各国的皇室也不例外。
2004年6月12日,荷兰海牙,
玛克希玛王妃抱着凯瑟琳娜·阿玛利亚公主受洗
从盘外围往里看,盘口为酱口,随后一圈锦地纹,稍作留白后,又是一圈花果纹,其间还有一只鸟禽和四个小天使。盘沿下方写着几个别扭的文字——MAT.3.16.。说这字别扭完全没有贬低的意思,确实在康熙朝,没有几个人是能看懂外文字的。工匠们也只能照葫芦画瓢,当画画似的把字给描上去了。
清康熙 青花描金耶稣受洗图盘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记得有一个脑筋急转弯,问大家都认得的外文字是什么?答案是“阿拉伯数字”。其实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人们以为是阿拉伯发明,所以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这个命名的套路类似我国的“哈密瓜”,原本是鄯善王送哈密王的瓜,哈密王将瓜进贡给了皇上。皇上吃了之后说,好吃,这瓜哪儿来的?下面人说是哈密王送来的,所以就叫“哈密瓜”了。命运与哈密瓜相似的阿拉伯数字导入我国,再到今天的广泛运用也才不过100年左右,历史并不算太长。不难想象在300多年前,工匠们看到阿拉伯数字跟英文字母,大概就是个不知所以然的符号吧,所以写得不好也是情有可原的。
清 青花圣经图案纹盘
大英博物馆藏
盘沿上略显稚拙的外文也点明了瓷中画的具体出处。Mat.3.16.即《圣经·马太福音》第3章16节: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
画中石林之间淌着约旦河,年轻的耶稣前屈上身站立其中,接受着约翰的洗礼。远处的天空显现着宛如鸽子的神灵。盘壁装饰着龟甲纹锦地和六处山水纹的开光。《圣经》中最为经典的场面与我国的传统纹饰及山水图案相结合,以陶瓷为载体,再漂洋过海到欧洲,成为人们精神的慰藉。如此既是中西纹饰结合的范例,也是文化交融的结晶。画在我国瓷器上的西方宗教纹饰,亦是康雍乾盛世时强大实力与工艺水平的体现,更是国家广大襟怀的最好诠释。
观复文物摄影:观复胡胡
往期文章链接: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全十卷·典藏版已经发售,各大网店均已上线。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